這是我在知乎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聽書”不流行?
聽書或許只是暫時沒有流行起來。因為:
1,缺一個朗誦明星。
聽書沒有流行起來,就跟多年前看電子書沒有流行起來的道理一樣,體驗不佳。我才不愿意聽一個聲音沒什么特點的陌生人給我朗誦一本書呢。這就跟電子書剛剛出現的時候,你不愿意面對那些糟糕的字體,麻煩的翻頁設計一樣,以為這就是電子閱讀器的末日。
體驗不佳的原因是你習慣了用自己的語氣去閱讀。每個人在看書的時候心里都會有一個小聲音(哪怕你沒有注意)在念,那是你自己的語氣,沒有人可以替代。如果一個普通的聲音為你朗誦——十分鐘還行,一個小時可就受不了了。因為別人的聲音會完全打亂你心理默認的那個節奏,你會感覺睡了十年的床墊突然被人換了一樣,不舒服。
除非這個別人的聲音非常迷人,能夠創造出你想象不出來的化學反應,能夠在讓你感到無動于衷的段落里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感情,你會覺得不一樣。這樣一來,什么閱讀節奏、想象空間,無所謂,只要你信任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聽書就可以讓人變得舒服。
所以我覺得聽書是需要一個明星的。就像表演一樣。這個人需要夠酷,聲音夠有感染力,夠深沉性感,就在電影或話劇演員里找嘛,英國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雷神》里“洛基”的飾演者)就是一個很好的有聲書朗誦者,他有死忠的有聲書聽眾。
如果為你朗誦的是奧黛麗·赫本,那就太贊了。請聽:Enchanted Tales
如果做一個聽書網站,那應該是首先以朗誦者分類的。如果說“《顧城的詩》出有聲書啦,”那大家多半在想:那行,是時候找本書翻翻了。如果說“梁朝偉的有聲書《顧城的詩》出來啦,”那就不一樣了。當然,嗯,只是打個比方。
找到合適的人去念,以及怎樣讓有聲書變成一個明星產業,也是個問題。
但即便這樣,詩歌、散文、小說(按適合程度排名)比較適用于聽書,因為比較容易注入感情色彩,至于聽別人朗誦一本《長尾理論》?除非是克里斯·安德森本人親自來朗誦。
2,“我看過這本書!”比“我聽過這本書!”聽上去要牛。
這同樣可以用電子書和紙質書做類比。偏執的想法仍然讓人們覺得,出版一本紙質書比出版一本電子書要牛,盡管后者的受眾群體可能比前者要大。同樣,人們更愿意認為自己看過某本書,而不是聽過某本書。所以,完全放棄看書,投入到聽書中去,還需要克服一個心理障礙。
3,聽書并不快。
聽書是節省不了什么時間的,效率也不高。你希望一目十行的部分,他硬是要給你逐字念。除非以后的聽書軟件聽得懂用戶指令,聽到你說“這段別念了,下一段”可以直接略過。
而且聽書不允許走神,走神是看書時候消化內容的過程,萬一你聽到一個笑話,不得停下來先笑個幾秒鐘啊?人性化的聽書軟件在這個時候應該提示:你先笑吧,我待會兒再念。
雖然一直在打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比方,但我認為既然節省不了時間,那么在效率方面聽書比起看書來反而是個倒退。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沒有流行的價值,如果做好,它會是一件比看書更“藝術”的事情。
最后說說我最近用的聽書軟件。
一個是Umano,Umano專門邀請專業配音演員來朗誦他們精心挑選的文章。我經常聽,是因為文章是精心挑選的,我平時瀏覽網頁不大能看到它們,所以有價值。而且它多半是新聞性質的文章,就跟平時聽新聞一樣,還多了一個精心挑選,不錯。
另外一個叫做“快讀”,這其實不是聽書應用,但是這款應用可以設定用各地方言來朗誦新聞標題,很爆笑,所以也有意思。
唐茶在《唐詩三百首》里的中古漢語朗誦也很好玩,但這不屬于聽書了,這又是關于讀書的另外一件有趣的做法。
總之,我覺得聽書應用只要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就有流行起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