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
1. 斜體加感嘆號 highlight 系統(tǒng)發(fā)育
2. 粗體 highlight 結構與適應
原生動物門
- _簡單而復雜!:
- 簡單:多數為單細胞,具有細胞質、細胞核和細胞核這些基本結構;
- 復雜:分化出不同的胞器來行使各種生命活動。_
- 外殼:有的體表具幾丁質、硅質、鈣質或纖維質外殼;
- 偽足與鞭毛纖毛!:運動胞器;
- 包含全部營養(yǎng)類型:植物性、腐生性、動物性營養(yǎng)(攝食);
- 伸縮泡:膜狀結構的排泄胞器,排出體內過多水分,并兼有排泄作用;
- 有性與無性生殖:
- 無性:二分裂、出芽、復分裂(核先多次分裂)、質裂(多核的原生動物);
- 有性:配子生殖、接合生殖(交換核物質);
- 包囊:在不良環(huán)境中或其他原因,分泌物質凝固后包裹自己;合子分泌的特稱卵囊;
- 簡單的群體!:少部分種由多個細胞集合成群體,細胞沒有形態(tài)和功能上的分化。
分類
- 鞭毛綱:鞭毛為運動胞器,可附著、捕食和感覺;
- 肉足綱:偽足為運動胞器,可攝食;
- 孢子綱:無運動胞器(一定階段有鞭毛或偽足);寄生生活,普遍世代交替;有頂復合器,可能用于侵入宿主;
- 纖毛綱:纖毛為運動胞器;大多數自由、捕食生活,因而有胞口;
系統(tǒng)發(fā)育
- 鞭毛綱最原始:它具所有 3 種營養(yǎng)方式;
- 肉足綱從原始鞭毛蟲發(fā)展出來:配子多具鞭毛;有些種類鞭毛和偽足同時具有;
- 纖毛蟲為原始鞭毛蟲的另一分支:纖毛與鞭毛結構一致;
- 孢子綱可能源于鞭毛綱:配子具鞭毛;
中生動物門
小的蠕蟲狀,細胞數目固定,單層具纖毛的體細胞包圍著中央的軸細胞;全部寄生,體細胞具營養(yǎng)功能,軸細胞具生殖功能;
- _多細胞動物起源于單細胞!:
- 古生物學證據:化石體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
- 形態(tài)學證據:現存各種動物類群可形成簡單到復雜的序列;
- 胚胎發(fā)育學證據:所有多細胞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都由 1 個受精卵開始。_
- 多細胞胚胎發(fā)育:
- 受精:雙重遺傳性,保證有更大的適應性和更強的生命力;
- 胚層分化:
- 內胚層:消化管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生殖與排泄器官的小部分;
- 中胚層:肌肉、結締組織、生殖與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 外胚層:皮膚上皮、神經組織、感覺器官、消化管的兩端;
- 生物重演律:個體發(fā)育是系統(tǒng)發(fā)育的簡單而迅速的重演。
- _多細胞動物的起源!:
- 群體學說:
- 原腸蟲:類似團藻的球形群體內陷;
- 吞噬蟲:單層細胞的群體,個別細胞攝食后移入;似浮浪幼蟲;
- 合胞體學說:多核纖毛蟲,然后每個核分別形成細胞;_
- 群體學說:
多孔動物門(側生動物門)
最原始的、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出芽生殖,或以水為媒介的配合生殖。再生能力強。
- 不對稱的體型:只有少數或局部對稱,與固著生活或附于水中物體的生活方式適應。
- _分化不明顯!:沒有器官系統(tǒng)和明確的組織,體壁為兩層上皮細胞及其間的中膠層。
- 體表為 扁平細胞、孔細胞和其周圍的肌細胞(據說有不成系統(tǒng)的神經細胞);
- 中膠層 有骨針(硅、鈣、角質)和類蛋白質的海綿絲,散布著變形細胞、原細胞、芒狀細胞、成骨針細胞和成海綿細胞;
- 體壁里側 為領細胞,進行細胞內消化。_
-
特有的水溝系:
- 單溝型:水流從入水小孔直到中央腔;
- 雙溝型:內、外壁均凹凸折疊,水流從 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門孔、輻射管、后幽門孔,到中央腔,領細胞都在輻射管中;
- 復溝型:最復雜,輻射管膨脹為鞭毛室,后幽門孔以流出管匯入中央腔,中央腔壁由扁細胞構成。
- 逆轉現象!:在胚囊的動物極向內生出鞭毛,植物極開口;翻轉,具鞭毛的一側翻到囊胚表面(稱兩囊幼蟲,隨水流逸出母體);具鞭毛一端的動物極內陷,形成內層。(一般動物是植物極內陷。)
系統(tǒng)發(fā)育
- 來自原始群體鞭毛蟲的側支:非后生動物,因而又稱側生動物。
- 原生性:多孔動物的結構與機能與原生動物相似,又具有與領鞭毛蟲相似的領細胞;
- 多細胞性:個體發(fā)育中有胚層存在,細胞不能無限制生存,核酸和氨基酸與其他多細胞動物相似,屬于多細胞動物;
- 特異性:但胚胎發(fā)育中有逆轉現象,又有水溝系、領細胞、骨針等特殊點。
扁盤動物門*
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之一!無對稱性,僅分背腹面。蟲體為一層具鞭毛的上皮細胞,背面細胞扁平而腹面細胞柱狀;體內充滿實質,有許多變形細胞,因而體型易變;無消化腔。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 與其他動物缺乏關聯(lián)性,最接近合胞體假說中的多細胞動物始祖。
- 無逆轉現象而不屬于側生動物,因而屬于后生動物,但非真后生動物。
刺胞動物門
真正的后生動物!再生能力也很強。
- 輻射對稱!:通過中央軸有許多個切面可以把身體分為兩個相等的部分。適應水中固著的或漂浮的生活。
-
真正的兩胚層!:皮層、胃層(不算中膠層),開始有簡單的組織分化。中央是消化循環(huán)腔(腔腸),可進行細胞內、細胞外消化,被消化的營養(yǎng)物質在腔內循環(huán)而到達身體各部分。
- 皮肌細胞:組成皮層和胃層。
- 有肌原纖維,執(zhí)行運動功能;
- 肌原纖維與三胚層動物的相似,因而皮肌細胞為最原始的肌肉細胞!
- 胃層的可伸出偽足或具鞭毛以打動水流,具營養(yǎng)功能。
- 有肌原纖維,執(zhí)行運動功能;
- 腺細胞:胃層中,分泌消化酶進行細胞外消化;垂唇的胃層中,分泌潤滑物;水螅基盤的皮層中,分泌物用于附著;還能分泌氣體,氣泡使水螅上浮。
- 間細胞:零散分布在皮肌細胞基部,小圓形未分化,可分化為各種細胞。
- 刺細胞:內具刺絲囊,間細胞分化而成,一般在皮層皮肌細胞內或細胞間。
- 感覺細胞:皮層、胃層的皮肌細胞間。
- 散漫神經系統(tǒng)/網狀神經系統(tǒng):中膠層近皮層的一側,有2個以上突起,聯(lián)絡成網狀,與感覺細胞及皮肌細胞聯(lián)系,使刺胞動物對刺激有協(xié)調的反應。
- 皮肌細胞:組成皮層和胃層。
- 水螅型與水母型。
- 固著生活的水螅型:圓筒狀,一端為固著用的基盤,一端有攝食的口和圍口的觸手。
- 漂浮生活的水母型:圓盤狀,突出面稱外傘,凹入稱下傘,下傘中央懸著垂管,末端為口。消化循環(huán)腔分出許多輻管,與傘緣的環(huán)管相連。傘緣上還有觸手囊和平衡囊等感覺器官。
- 世代交替:水螅期無性生殖產生水母型個體,水母期個體有性生殖產生浮浪幼蟲及再發(fā)育為水螅型個體。
- 多態(tài)現象:
- 二態(tài)現象:水螅綱中有許多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含有營養(yǎng)體與生殖體兩種形態(tài)與機能完全不同的個體。
- 多態(tài)現象:群體中如果包括兩種以上不同形態(tài)與機能的個體。
- 生物學意義:群體中個體之間的勞動分工,通過群體中個體的形態(tài)分化來擔任不同的生理機能,使得群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分類
- 水螅綱:有世代交替,生殖細胞來自外胚層。
- 缽水母綱:水母型發(fā)達,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蟲形式出現。
- 立方水母綱:水螅體小,水母體大,水螅體直接轉變成水母體。
- 珊瑚綱:只有復雜的水螅型,沒有水母型,多生活在暖淺的海底。
系統(tǒng)發(fā)育
- 祖先為群體鞭毛蟲:刺胞動物發(fā)育一般經過浮浪幼蟲階段,形如吞噬蟲學說說中的群體鞭毛蟲。
- 水螅綱最低等:兩生活型都簡單,生殖細胞自外胚層;
- 缽水母綱和珊瑚綱分別發(fā)展了水母型和水螅型:生殖腺自內胚層,可能分支于水螅綱。
櫛水母動物門*
形態(tài)結構類似水母,浮游或爬行,兩側輻射對稱明顯!
- 八行櫛板:一個櫛板是一列基部相連的纖毛,板下有肌纖維。
- 觸手囊/鞘:在有觸手的種類的身體兩側各一個,里面各有一條觸手,觸手上沒有刺細胞,但有大量黏細胞。
- 神經系統(tǒng)集中:在 8 行櫛板下,形成 8 條輻射神經索。
- 簡單而特化:4 種傳導系統(tǒng),有研究價值,引起科學家興趣;
- 感覺器官也集中:都在反口面,結構較復雜。
- 不發(fā)達的中胚層:發(fā)展為肌纖維;
櫛水母類比刺胞動物略高等,但被認為是盲端,與三胚層動物沒有直接關系。
扁形動物門
出現兩側對稱和中胚層!
- 兩側對稱!:通過動物體的中央軸,只有一個對稱面。背面保護,腹面運動,前端集中神經和感覺而使運動定向。不僅適于游泳,也適于爬行,是上陸的重要條件。
- _中胚層!:
- 減輕了內外胚層的負擔,引起組織、器官和系統(tǒng)的分化,為結構的復雜完備提供物質條件。
- 復雜的肌肉層增強里運動機能,因而可攝取更多食物,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因而又促進了排泄系統(tǒng)——原腎管系的形成,同時又因接觸多變的環(huán)境而促進了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的發(fā)展。
- 中胚層形成實質組織(是細胞結構喲)可儲存養(yǎng)料和水分,動物可耐饑餓和抗干燥,是上陸的基本條件。_
- 皮膚肌肉囊:中胚層形成 3 層復雜的肌肉結構與表皮組成的體壁。其內填充實質組織,包埋所有器官。
- 原腎管:焰細胞。調節(jié)體內水分、滲透壓和一些代謝廢物。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廢物)由體表排出。
- 梯式神經系統(tǒng):腦向身后端發(fā)出若干縱神經索,以橫神經相連。是原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
- 生殖系統(tǒng):中胚層的出現產生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導管,生殖細胞能被排到體外,出現了交配行為和體內受精,是上陸的必要條件。
渦蟲綱
自由生活,體表有纖毛、桿狀體(含有毒黏液),典型的皮膚肌肉囊,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比較發(fā)達。
吸蟲綱
寄生,多為內寄生。
- 運動機能退化,無纖毛、桿狀體,有吸附器;
- 上皮融合為具小刺的皮層(一層合胞體,方便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 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退化,內寄生種類的感覺器官消失;
- 內寄生厭氧呼吸;
- 生殖系統(tǒng)復雜,機能發(fā)達,復殖亞綱有世代交替并更換宿主。
絳蟲綱
全部內寄生。
- 除單節(jié)絳蟲外,蟲體分節(jié):頭節(jié)、幼節(jié)、成節(jié)、孕節(jié)。
- 頭節(jié)是附著器,較復雜。頭節(jié)后是頸節(jié),產生新節(jié)片。每個節(jié)片均有發(fā)達的生殖系統(tǒng)。
- 無消化器官,靠體表微毛吸收寄主營養(yǎng)。
系統(tǒng)發(fā)育
- 浮浪幼蟲樣的祖先:演變?yōu)闊o腸目渦蟲;
- 吸蟲由渦蟲適應寄生生活:吸蟲的神經、排泄等系統(tǒng)極似單腸目渦蟲,幼蟲時期又帶纖毛,且部分共棲生活的渦蟲的纖毛和感覺器官退化;
- 絳蟲綱起源于單腸目:絳蟲排泄和神經系統(tǒng)似單腸目渦蟲,單腸目中更有以無性繁殖組成鏈狀群體的現象。
紐形動物*
與扁形動物相似,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
有完整的消化管!有初級的閉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間接發(fā)育有帽狀幼蟲。與扁形動物相似但更高級,因而獨立一門。
環(huán)口動物門*
仍為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
營養(yǎng)體口器呈漏斗形,環(huán)口有一圈發(fā)達的纖毛。有完整的消化管!U型,開口在口漏斗外側底部。
分子水平的信息顯示,介于扁形和假體腔動物之間,但與假體腔動物中的內肛動物關系更近。
線蟲動物
假體腔動物的代表。完全消化管, 原腎型排泄系統(tǒng),體表
- 體表:被有角質層,需要蛻皮;有的體表具環(huán)紋,即假分節(jié);
- 體壁:皮肌囊
- 有內凸的上皮索,即背線復線兩側線。有的上皮細胞為合胞體,細胞核只排列在上皮索中。
- 內胚層形成肌肉層,只有縱肌,細胞體延伸出線狀,連接到背、腹索上接受神經支配,絕無僅有。
- 假體腔:中胚層都在體壁上,因而無臟壁無體腔膜;充滿體腔液,但沒有游離的細胞(所以才能叫體“腔”)
- 消化管:完整;前腸、后腸均為外胚層內凹而成,因而具角質膜。
- 排泄器官:腺型和管型,后者由前者演變而來。
- 腺型:1~2 個原腎細胞,吸收體腔液中的代謝廢物,由腹側的排泄孔排出。
- 管型:由一個原腎細胞特化而成,2條縱貫側線的排泄管。
- 神經系統(tǒng):有圍咽神經環(huán)!向后發(fā)出6條神經,側線上兩對合并為兩條。有腦環(huán),形成神經節(jié)。
無尾感器綱
尾端無尾感器,有尾腺,腺型排泄器官。
尾感器綱
尾端具一對尾感器,無尾腺,管型排泄器官。
系統(tǒng)發(fā)育
研究有限,還需更多信息。
輪蟲動物門*
體微小,似原生動物,分頭、軀干、足三部分。有咀嚼器。常孤雌生殖。構造與發(fā)育像渦蟲。
- 頭冠:有1~2圈纖毛,用于游泳、攝食,有的特化為剛毛,可感覺;
- 輪器:有的種類頭冠上部裂開,形成 2 個纖毛輪器。
- 兜甲:體被角質膜,在軀干部增厚,稱兜甲,有刺或棘。
- 足:具足腺,黏附用,可爬行。
腹毛、棘頭、線形、顎口、微顎、鎧甲、內肛、動吻動物門
其他的假體腔動物。略。P119
環(huán)節(jié)動物門
真體腔!高等無脊椎動物的開始。
-
分節(jié)現象:身體由前向后分成許多形態(tài)相似的段,每一段就是一個體節(jié)。
- 起源于中胚層。
- 同律分節(jié):除前端 2 節(jié)及末 1 體節(jié)外,其余個體節(jié)在形態(tài)上基本相同。
- _真體腔: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的空腔,被中胚層形成的體腔膜包圍。
- 外側中胚層:分化成肌層和壁體腔膜,附于外胚層;
- 內側中胚層:分化成臟體腔膜和肌層。附于內胚層;
- 意義:使消化管有了肌肉層,提高消化機能;消化管與體壁被隔開,促進循環(huán)、排泄等器官的發(fā)生。_
- 循環(huán)系統(tǒng):真正的閉管式循環(huán),原體腔的殘留;血流恒定。
- 腎管:體腔中開有腎口,體外開有腎孔。
- 體腔管:中胚層的體腔上皮細胞向外長成。占主流。
- 后腎管:外胚層的后腎管伸到體腔內與腎口相接;
- 混合管:體腔管與原腎管接合。
- 鏈式神經系統(tǒng)的出現!:每個體節(jié)都有一對神經節(jié);體前端咽背側有一對咽上神經節(jié),愈合成腦。各種感覺器官。
- _疣足與剛毛:
- 疣足:附肢,雙層結構:背葉和腹葉,其間有足刺,生剛毛;
- 剛毛:表皮細胞內陷成剛毛囊。_
原環(huán)蟲綱和吸口蟲綱
原環(huán)蟲體表無分節(jié),表皮為纖毛上皮,是最原始的類群;吸口蟲身體扁平,外表不分節(jié)但神經系統(tǒng)分節(jié)。
多毛綱
多數自由生活,分游走類和隱居類。
原始種的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但大多數多毛類有鰓作為呼吸器官,是體壁的突起或疣足的背葉、背須變成。
- 疣足:典型,分背葉腹葉。
- 圍口節(jié):位于口前葉之后,幾個體節(jié)愈合而成,有圍口觸須;口前葉與圍口節(jié)之間的腹面為口,共同組成多毛綱的頭部。
寡毛綱
蚯蚓。體表黏液;頭部退化;疣足退化而生剛毛;口前葉可伸縮;眼點退化而后部感官;生殖帶;食管后有發(fā)達的砂囊;
蛭綱
螞蟥,外寄生生活(吸血)或肉食。體前端有口吸盤;體末 7 節(jié)愈合成后吸盤;體內無隔膜;無剛毛;真體腔退化而出現血竇;
- 血體腔系統(tǒng):真正的血管系統(tǒng)消失,以血竇取代,成血體腔管,血竇液即為血體腔液。
- 吸血:口腔內 3 顎片上有密齒,以咬破宿主皮膚;咽部有單細胞唾液腺,分泌蛭素,抗凝血、溶解血栓。
系統(tǒng)發(fā)育
- 起源于扁形動物渦蟲綱:
- 環(huán)節(jié)動物的原始性:環(huán)節(jié)動物的擔輪幼蟲和某些成蟲有原腎管;多毛類為螺旋卵裂同多腸目渦蟲;擔輪幼蟲與扁形動物的牟勒氏幼蟲相似;
- 渦蟲的環(huán)節(jié)性:三腸木渦蟲有原始分節(jié)現象;
- 多毛類分支出寡毛類,原始寡毛類分支出蛭類。
與環(huán)節(jié)動物有關的其他小門類
略。P152
軟體動物門
身體柔軟;無明顯體節(jié),但可區(qū)分為頭、足、內臟 3 部分;神經系統(tǒng)差異大;
- 外套膜:由兩層上皮構成,外層可分泌外殼;內層具纖毛,擺動水流以完成呼吸、攝食、排泄。
- 伸展:外套膜由身體背側皮膚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內臟團;
- 包圍:外套膜與內臟團間形成外套腔,內常有鰓、足、肛門、腎孔、生殖孔;
- 愈合:兩側的外套膜可于后緣愈合,形成出水孔/管、入水孔/管。
- 貝殼:角質層、棱柱層、珍珠質層。
- 成分為碳酸鈣和少量貝殼素。
- 外兩層由外套膜邊緣分泌而成,分泌機能受食物、溫度等影響,使貝殼表面形成生長線。
- 發(fā)達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
- 舌齒:軟體動物特有器官,位于口腔舌突起上,排列有角質的銼刀狀的齒。
- 開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真體腔退化(只剩圍心腔、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內腔),因而有血竇。但頭足類為近閉管式,適應其快速游泳的能力。
- 鰓和肺:均為外套膜內面發(fā)展而成。
- 腎管:僅少數幼體為原腎管。河蚌的凱泊耳氏器有一定排泄作用。
無板綱
原始種,蠕蟲型,無貝殼,但有具石灰質細棘的角質外皮,腹側中央有腹溝;體后排泄腔內有 1 對鰓;穴居,無眼、觸角等感覺器官;竟然是肉食性。
單板綱
絕大多數已滅絕近 4 億年;左右對稱,貝殼向前傾斜;無扭轉現象;
多板綱
橢圓型,背隆腹平,背上有 8 塊石灰質貝殼;貝殼周圍有一圈外套膜,稱環(huán)帶,有小針小棘。足寬大,吸附力強,常附于沿海潮間帶巖石上。雌雄異體。
- 原始性:真體腔發(fā)達;梯狀神經系統(tǒng);無外套腔,而有足與外套膜間的外套溝。
腹足綱
有交配行為,陸生種雌雄同體。
- 腹足:葉狀,位于腹側,營活動性生活;足上有單細胞粘液腺;
- 螺貝殼:螺旋狀,分螺旋部(內臟)和體螺層(頭和足);殼口蓋有石灰質或角質的厴,足分泌而成。
- 4 神經節(jié):腦、足、側、臟,有多種感覺器官。寄生種無明顯神經系統(tǒng),感覺器官極度退化。
- 身體不對稱:有扭轉學說(水流使貝殼壓住外套腔在后緣的開口,妨礙了呼吸、排泄。),被扭轉的一側心耳、鰓、腎都退化了。
瓣鰓綱
身體側扁,兩側對稱,有 2 片外套膜和貝殼;頭部消失;被動地捕食。
- 各種鰓:原鰓、絲鰓、真瓣鰓(河蚌)、隔鰓,呼吸及濾食。
- 斧足:身體腹面的一個肌肉突起,斧狀,伸縮而移動,或挖沙潛入,或挺進跳躍。
- 簡單消化系統(tǒng):無齒舌,無腺體。
- 3 對神經節(jié):腦、足、臟。原始的種類有 4 節(jié)。
頭足綱
- 頭、足、軀干:
- 頭:位于體前端,頂端為口,口周有口膜;頭兩側一對發(fā)達的眼,真的很發(fā)達;眼后橢圓型的嗅覺陷。
- 足:環(huán)列于頭前和口周,8 只、10 只或數十只腕;部分位于頭和胴部之間的腹面,成為漏斗。
- 內殼:貝殼包埋于外套膜內,強化身體、減低密度。有的內殼退化掉了。
- 軟骨:頭軟骨、頸軟骨、腕軟骨等。
- 近似閉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前后伸出大動脈。
-
最復雜的神經系統(tǒng):中樞、周圍、交感神經系統(tǒng)。還有發(fā)達的感覺器官。
- 眼:構造似脊椎動物的,但由外胚層內陷形成。
-
兇猛的肉食者:游泳、底棲、浮游。
- 游泳:多為漏斗噴射。很耗能,因而有的用腕來在海底行走(烏賊),或用鰭(外套膜上的翼狀肌肉)來推進。
- 色素細胞:位于單層上皮細胞之下,扁平狀,細胞膜有彈性,周圍有輻射狀的肌纖維,收縮擴大使膚色深淺變化。
- 墨囊:直腸末端近肛門處的直腸盲囊,梨形,囊內腺體分泌墨汁,可由肛門排出。
- 雌雄異體!
掘足綱
無鰓、以外套膜呼吸;雌雄異體。
- 管狀貝殼:象牙狀,外套膜也呈管狀,頭足孔大而肛門孔小;
- 頭部不明顯:前端有吻,吻兩側有許多頭絲;頭絲能伸縮、末端膨大,有觸覺、攝食功能。
- 柱狀足:在吻的基部之后,但可伸長到殼外,挖掘泥沙。
- 循環(huán)系統(tǒng)弱:心臟僅有一室,無心耳無血管;
系統(tǒng)發(fā)育
軟體動物與環(huán)節(jié)動物同祖先,異分支:
- 許多海產軟體動物的胚胎發(fā)育中有擔輪幼蟲,與許多環(huán)節(jié)動物的幼蟲相似;
- 都有螺旋型卵裂;
- 都是后腎管型,真體腔;
門內系統(tǒng)發(fā)育:
- 單板綱、無板綱及多板綱獨立分支:比較原始,真體腔發(fā)達、極似梯式神經;
- 腹足類也原始:生活活躍、頭部發(fā)達。
- 瓣鰓綱來自腹足類:原始種類具楯鰓、足部具跖面,似腹足類;
- 掘足類兩個可能性:
- 瓣鰓綱:頭不明顯,筒狀外套膜由兩片與合成,腎成對,腦神經節(jié)與側神經節(jié)分開;
- 祖先分支:無鰓、無心臟(不肯定)、貝殼筒形;
- 頭足綱祖先分支:原始形狀與高度演化特征同在。
- 化石多、起源早;
- 原始特征:生殖腔與體腔相通(無板綱);胚胎早期無腎(多板、無板綱);生殖導管源于體腔導管(多板綱);
- 高級特征:結構復雜,神經系統(tǒng)高度集中,有軟骨包圍;眼的結構復雜;閉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直接發(fā)育、無幼蟲期;
節(jié)肢動物門
節(jié)肢就是具關節(jié)的附肢。
-
異律分節(jié)!:體節(jié)發(fā)生分化,各體節(jié)的機能和結構互不相同。體節(jié)既分化又組合,增強了運動能力,提高了動物的趨避能力。
- 體節(jié):頂節(jié)與尾節(jié)之間、由胚胎分節(jié)形成的節(jié)。
- 體部:機能和結構相同的體節(jié)組合在一起。如頭部、胸部、腹部。
-
外骨骼!:節(jié)肢動物外表堅硬厚實的甲殼,主要為幾丁質和蛋白質,分三層,外面再被薄的蠟質層。
- 蛻皮現象:外骨骼為非細胞結構,會限制動物的生長。
- 過程:上皮脫離舊外骨骼,產生新的外骨骼;同時分泌蛻皮液,分解舊外骨骼以被上皮細胞吸收;舊外骨骼變薄后破裂,動物鉆出。
- 新骨骼是柔軟、皺褶的,可隨身體膨脹而擴張。
- 功能:
- 支持:保持體型;
- 運動:外骨骼是肌肉的附著點;
- 保護:防止水分丟失和病原體的侵入(蠟質層和幾丁質的致密性);
- 感覺:外骨骼上的突起是感覺器官的一部分。
- 蛻皮現象:外骨骼為非細胞結構,會限制動物的生長。
-
具關節(jié)的附肢!:附肢是空心的,里面有發(fā)達的肌肉;與身體連接處有活動關節(jié),附肢本身也分節(jié);
- 雙肢型:原肢的頂端發(fā)出內肢和外肢。
- 原肢:是附肢的基干部分,分 3 節(jié),亞基節(jié)、基節(jié)、底節(jié)。兩側常有突起,稱內葉、外葉,這些突起可特化為顎基、肢鰓。
- 單肢型:雙肢型的外肢退化掉。
- **附肢的意義:
- 分節(jié):大大增強附肢的靈活性,使節(jié)肢動物的活動范圍和活動能力更強;
- 特化:形成口器、觸角、運動足、書鰓、外生殖器等,以適應環(huán)境。**
- 雙肢型:原肢的頂端發(fā)出內肢和外肢。
- _發(fā)達的肌肉:橫紋肌(之前的只有平滑肌或斜紋肌)! _肌纖維多,伸縮力強,且集合成束;肌肉的發(fā)達是增強運動能力的關鍵。
-
混合體腔!:真體腔退化(只剩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圍心腔),且圍心腔壁消失而導致原體腔與真體腔相同、混合。里面全是血,又稱血腔。
- 開管式循環(huán):血壓低,據說可以避免失血過度。
- **強力的消化系統(tǒng):節(jié)肢動物的運動能力和活動范圍大,因而能耗高。
- 吃:節(jié)肢動物捕食、攝食、碎食的結構強于環(huán)節(jié)動物;
- 屯:中腸突出物、腸道周圍的脂肪細胞(六足動物),都為了儲存養(yǎng)料,對陸棲生活至關重要;
- 回:多數都有 6 個直腸墊(直腸乳突),從排遺物中回收水分。**
- 鰓和氣管:
- 鰓:水生種才有,是體壁的外突物;
- 氣管:陸生種有,是體壁的內陷物;外端的氣門與外界相通,內端在體內延伸、分支,直至細胞;是動物界最高效的呼吸器,與眾多陸棲節(jié)肢動物的劇烈活動相適應。
- 還有書肺、書鰓、足鰓、氣管鰓等呼吸器官,甚至部分小型水生種只靠體表呼吸。
- 綠腺與馬氏管:適應旺盛的代謝
- 綠腺:與后腎管同源,有腺體部和膀胱;
- 馬氏管:中腸與后腸間的單層細胞管壁細管,直接從血體腔中吸收代謝物,排出后腸。可將代謝產物由溶解態(tài)濃縮為結晶態(tài),最大限度減少水分喪失。
- 相應的神經系統(tǒng):基本上同環(huán)節(jié)動物一樣為鏈式,但由于異律分節(jié),一些神經節(jié)愈合成為較大的神經團,與身體分節(jié)相應。
- 感覺器官:相當復雜,平衡、觸、視、味、嗅、聽。
三葉蟲亞門
完全滅絕。身體分一中軸兩側葉,故稱三葉蟲。生活在淺海,可游移可爬行,用足鰓呼吸。
螯肢亞門
具螯肢而無觸角,故稱螯肢亞門。肢口綱(鱟)、蛛形鋼(蜘蛛蝎子螨)、海蜘蛛綱。
- 分節(jié)愈合:分頭胸部和腹部。一對螯肢在頭胸部上;頭胸部和其他體節(jié)上個長一對足;腹部以尾節(jié)或尖刺終結。(請想蝎子)
- 螯肢:位于口器前,很多種類的螯肢具毒腺,用于攝食和防御。
- 腳須:位于口器后,基部有鋸齒狀顎基以磨碎食物(肢口綱)。
- 消化管狹窄:肉食性、草食性和腐食性,但多數種以動植物的汁液為食,故此為適應。
- 氣管起源于書肺:陸生種有的只有書肺,有的有書肺和氣管,有的只有氣管。
- 蛛形綱的總神經團:所有神經節(jié)都愈合了。
- 卵生和卵胎生:多數卵生,少數卵胎生。
甲殼亞門
絕大多數生活在水體中,浮游或底棲。有內分泌系統(tǒng);
- 頭胸甲:第 6 頭節(jié)背面的上皮層皺褶向后延伸擴大,包被了頭胸部背側,并分泌出寬大的甲殼。
- 復雜的特化附肢:第一對附肢是單肢型,其他全是雙肢型;可感覺(觸角)、咀嚼(大顎)、保持食物(小顎)、行走(步足)、游泳(游泳足)。
- 葉狀肢:扁平無關節(jié),較原始,分外葉、內葉;
- 桿狀肢:細長具關節(jié),只有內肢再分多節(jié);
- 復雜的消化系統(tǒng):大型種以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和水草為食;
- 磨胃:胃內面有角質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齒等,既可碎化又可過濾食物;
- 發(fā)達的消化腺:如蝦的肝胰腺;
- 高低神經系統(tǒng):低等類群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保持梯型,而頭胸部發(fā)達的蟹類已愈合成一個大的神經團。
- 持續(xù)蛻皮現象:很多種在成熟后還能繼續(xù)蛻皮。
六足亞門
分為頭胸腹 3 個體部。
- 頭殼:頂節(jié)和前 6 個體節(jié)完全愈合;
- 口器:頭部后 3 體節(jié)的附肢特化成 3 對口肢,與上唇和舌組成口器;還可變化為嚼吸式、虹吸式等;
- 胸部:3 個體節(jié)愈合成;
- 3 對足:由三對附肢變成;有跳躍足、開掘足、攜粉足等;
- 2 對翅:由中胸和后胸近背面左右側壁的扁平褶突——翅芽發(fā)育成;
- 腹部:11個體節(jié)和尾節(jié);成蟲尾節(jié)退化,末 3 節(jié)退化愈合;
- 附肢退化:只保留第 11 腹節(jié)的一對尾須,及 8、9 腹節(jié)的附肢特化為產卵器或交配器;
- 氣門:有 8 對氣門在1~8腹節(jié)兩側;
- 血淋巴:血液兼有淋巴液特點;
- 呼吸與排泄的適應:主要排泄器官是馬氏管,呼吸器官是氣管,適應陸地生活。
- 圍食膜:中腸內,將食物和腸壁細胞隔開,防止腸壁被磨損;可透過消化酶和營養(yǎng)物;
- 發(fā)達的神經系統(tǒng):有無脊椎動物中最發(fā)達的腦;
- 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腦、食管神經節(jié)、腹神經鏈;
- 發(fā)達的感受器官:觸角司感覺、嗅覺;口器有味覺;聽覺器;全身有觸毛感受任何壓力變化;單、復眼視覺器;
- 外激素:內分泌系統(tǒng)可產生外激素;
-
生殖復雜:各種的產卵器和多樣的生殖方式,是長期適應復雜多變的生活環(huán)境的結果,對種群延續(xù)很重要。
- 多胚生殖:受精卵發(fā)育成雌蟲,未受精卵發(fā)育成雄蟲,用較少營養(yǎng)物質和較短時間繁殖大量后代;
- 變態(tài)發(fā)育:幼蟲在發(fā)育過程中需經過或多或少的變化才變?yōu)槌上x。
- 完全變態(tài):幼蟲與成蟲差別大,卵 -> 幼蟲 -> 蛹 -> 成蟲;
- 不完全變態(tài):幼蟲與成蟲外觀差別不大(體型小、無翅),卵 -> 幼蟲 -> 成蟲;
- 無變態(tài):少數,幼蟲與成蟲只是個體大小和性器官有差異。
-
休眠和滯育:對不良環(huán)境的適應。
- 休眠:不良條件不食不動、停止生長發(fā)育,劣境界解除后恢復正常;
- 滯育:長期適應不良環(huán)境的遺傳特性,在劣境來到前就已進入滯育;
- 多態(tài)現象:同種動物同一性別的個體間在形態(tài)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的現象;在社會性昆蟲中表現突出,非社會性昆蟲中也會緣起季節(jié)、種群密度、食料等。
- 社會性:親體與其子代在一個巢穴里共同生活,成蟲間具永久的生活關系,以超越個體的特征相互辨認,并分工合作,是一個世代重疊生存適應的統(tǒng)一體。常伴隨多態(tài)現象。
- 擬態(tài)和保護色:前者與另一種生物很相像,后者與生活環(huán)境中的背景相似。是長期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結果。
- 集群性:同種動物的大量個體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習性。受外激素影響。
- 晝夜節(jié)律:生物鐘,是其身體全方位發(fā)展、生理機能不斷提升的綜合結果。
- 食性的多元化:以化學刺激識別食物;遺傳決定,是上一代長期適應的結果。
- 趨性明顯:趨性是動物對某種刺激進行趨向或背向的定向活動,是動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多足亞門
大多數體表無蠟質層,因而生活環(huán)境濕潤(熱帶的土壤和腐殖質中);異律分節(jié)程度低,分頭部和軀干兩部分(蜈蚣);典型的鏈式神經系統(tǒng);
系統(tǒng)發(fā)育
節(jié)肢動物由環(huán)節(jié)動物演化而來,證據有:身體分節(jié);鏈式神經系統(tǒng);綠腺、鄂腺與腎管同源;葉足與疣足相似。節(jié)肢動物的祖先可能一元或多元,未確定。
- 甲殼亞門的起源被認為是單元的(但可能由祖先在不同時期多次演化出來),祖先稱原甲殼動物,是發(fā)現最早的節(jié)肢動物化石,與現存最原始的頭蝦綱最近似。
- 三葉蟲可能是自原甲殼動物演化出來的第 1 主支,在寒武紀早期盛極而滅于二、三疊紀;
- 六足亞門與甲殼類最近緣,有”六足類 + 甲殼類“的”泛甲殼動物“一說,得到分子、發(fā)育生物學、形態(tài)學和古生物學研究的支持。
- 六足動物內部的演化路線基本為:無翅到有翅,無變態(tài)到完全變態(tài);
緩步動物門*
體分 4 節(jié),有 4 對生銳爪的附肢,體被角質層或甲質層的背甲;
- 節(jié)肢動物的近親:肌肉系統(tǒng)發(fā)達(橫紋肌);口器復雜(吸);前腸腺體多;馬氏管;鏈式神經系統(tǒng)(4 神經節(jié));雌雄異體,直接發(fā)育;隱生狀態(tài)(生命力最強的動物);
- 原始性:沒有專門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體細胞數目恒定;
有爪動物門*
圓柱或蠕蟲狀,分節(jié),但頭部不明顯,軀干部的腹面有 14~43對足;古老而演化慢的動物,有被列為節(jié)肢動物的一個綱;
- 與節(jié)肢動物的一些相似點:體被薄的角質層,可蛻去;真體腔退化而有血腔;以不分支的氣管呼吸;有帶膀胱的腎管;
- 原始性:體壁是皮膚肌肉囊;足是體壁的突起,不分節(jié);
五口動物門*
圓柱狀或略扁的蠕蟲狀,透明,寄生性。
- 介于環(huán)節(jié)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之間:鏈式神經系統(tǒng);
- 環(huán)節(jié)特點:體表分節(jié)而體內不分;體壁肌肉排列成環(huán)形及縱行層;
- 節(jié)肢特點:發(fā)育中周期性蛻皮(厚的角質層);幼蟲具腿狀附肢;體壁肌肉為橫紋肌;具血腔;
- 寄生性:口部具 2 對鉤,以附著于寄主的組織上;沒有呼吸、循環(huán)及排泄器官;
總擔動物*:腕足動物、外肛動物和帚蟲動物
略。p248
毛顎動物與異渦動物*
都是后口動物。略。p254
棘皮動物門
體表有顆粒狀突起、棘刺、疣足和肉刺等;(海星)
- 對底棲、緩慢挪移生活的適應:
- 次生輻射對稱:兩側對稱的幼體,發(fā)育為輻射對稱的成體,分為中央盤和腕;幼蟲至少要過短期的固著生活。
- 管足:水管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通過水壓引起管足的伸縮,以此緩慢移動。
- 感覺器官不發(fā)達:無特定感覺器官,而由其他器官代行;
- 內骨骼:體壁真皮中結締組織分泌小骨片,成網狀骨骼,有的愈合;有保護和運動功能;
- 中胚層神經系統(tǒng):無神經節(jié),有 3 套神經系統(tǒng),中、下神經系統(tǒng)來源于中胚層;但一般外胚層的外神經系統(tǒng)較發(fā)達;
- 水管系統(tǒng):由中央的環(huán)水管輻射出輻水管,環(huán)水管上有石管與外界相通,有排泄功能和部分呼吸功能。
系統(tǒng)發(fā)育
無脊椎動物中的高級類群,最接近脊索動物:后口;腸腔囊發(fā)育成真體腔;中胚層產生外骨骼;耳狀像半索動物的柱頭蟲幼蟲;
半索動物門
蠕蟲狀,兩側對稱而背腹明顯,分為吻、領和軀干;
- 吻:身體最前端,內有吻體腔,借液壓伸縮;
- 領:領內有領體腔,也伸縮;
- 口:位于吻、領交匯處的腹面;
- 口索:口腔背壁出向前突出的短盲管,至吻腔基部,可能是腦垂體的前身。
- 鰓囊:呼吸器官,口后咽部的各個鰓裂以”U"型鰓囊通向體表;
- 排泄的脈球:開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囊(功能如心臟)將血液注入前方的脈球,脈球把代謝廢物過濾到吻腔;
- 發(fā)達的神經:緊貼表皮的背、腹神經索,全身表皮基部布滿神經感覺細胞;
- 早期的背神經管:背神經索伸入領部處有狹窄的縫隙,此處發(fā)出的神經纖維聚集成叢。
系統(tǒng)發(fā)育
為什么不是脊索動物:
- 口索很可能是分泌器官,而不是脊索;
- 有腹神經索、開管式循環(huán)、肛門在身體末端等低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