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大三的時候,有次跟一位老師吃飯,吃飯的時候我噼里啪啦講了一大堆抱怨的話...具體是什么我忘了,總之就是怨聲載道。老師吃得很慢條斯理,安靜地聽我滔滔不絕,
然后看我有消停的意思了,他才平靜地跟我說,“你沒有權力去judge別人。”我聽完,一時語塞。心想,老師你到底幫誰啊...
然后我們開始argue。
他說,你認為天天去圖書館,天天學習,是上進的表現,這是你認為的,OK;可是你不能強迫別人怎么想,或許別人并不認為這是上進或者說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是這樣的,所以你不能用你的價值觀套到別人身上,你更加沒有權力說你是上進的,別人是頹廢的,這只是觀念不一樣。同樣的,你不能認為別人知道的不如你多就覺得別人沒有你厲害,別人也有你所不知道的知識和技能。總之,老師認為,你不能以自己為準則,以自己為世界中心去批判別人,世界是多元的。
那次聊天之后,我一個人思考了很久。
以前我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覺得世界就應該是這樣這樣這樣的...經過那次談話后,我開始覺得自己以前太過的“個人主義”了。又或者說是我的視野太狹隘了,所以只看到一種可能性,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其實這個世界應該是多元的。
同樣的道理,在去年去了廈門旅游之后,我看到島上悠哉游哉的年輕人們,他們的眼神里沒有焦慮,沒有那種“拿不到第一我就去死”的自虐情結,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反倒多了一份回歸,多了一份真性情,多了一份輕松。
我開始想,或許這個世界真的可以有很多種活法。你可以去美國曼哈頓感受那種殘酷而激烈的“叢林法則”生活,“不成功,便成仁”的賭徒生活;或是去新西蘭感受那種和煦陽光下,輕松愜意且自然有機的綿羊生活;或是在中國感受那種在沒有規范游戲規則之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投機生活......
事實上,你可以選擇。而美國人沒權力笑新西蘭人慢節奏;新西蘭人也沒權力笑中國人不按游戲規則玩游戲;中國人也沒權力笑美國人辛苦一輩子給人打工還不如來中國一夜暴富。這只是不同的生活狀態而已,沒有哪種更高級,更受推崇。這個世界只是給你展示了很多種可能性,然后你要自己去挑選,哪種是適合你的。
每個人一天就24小時,我們是自己時間的主人。
你可以選擇耗一天的時間在海邊看日升日落,可以選擇在酒吧里縱情聲色一整天,也可以選擇在辦公室里OT 14小時,可以選擇對著電腦屏幕緊張今天的大盤走勢,可以選擇宅在家里煲電視劇......可以快,可以慢,看你自己怎么選擇。重點是,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為什么,就好了。你甚至不需要向別人交待你為什么要這樣子做,因為你只需要對你自己負責。
同樣的,一天24小時,你可以關注地產行業,可以關注快消行業,可以關注金融行業,你投資時間的領域不同,成果就會不一樣。我未必有在銀行工作的朋友那么了解金融行業;我也未必比服裝設計專業的同學那么了解布料和剪裁;可能我對建筑領域也只是略知一二......但別人也未必有我那么專注于傳播領域。
"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當然不錯,但這個觀點未必每個人都buy,并且就算有人buy,實踐起來也需要take time,因為知識的原始積累本來就需要以時間為基礎。我甚至覺得這是個不值得去argue的問題。
我感興趣,所以我去了解;我不感興趣,所以我不去了解或是我遲點去了解。我曾經也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但我發現這樣子push myself too hard,而且效果未必最佳。事情分輕重緩急,有些事情我需要馬上去了解,否則我就進行不了下一步;有些事情我知道我需要去了解,但我可以放緩節奏。如果沒有prority的話,我會累死。
我說這個,是想表達,每個人有他/她自己決定去了解什么,不去了解什么的權力。我們也應該有耐心去等待別人知識逐步完善的過程以及別人學習的過程。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對方不知道某些我們知道的事情,就覺得別人“落后”。
該知道的,總有一天人家會知道;不想知道的,別人也不會想要去知道;你覺得應該知道的,對方也未必“應該”要知道。如果出發點是自身的話,那么我們就會把除我們自身以外的所有東西都叫做是“異類”或“不上道”。但是我們始終沒辦法接受,這個世界原來不是我們說了算。
以前我很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很喜歡跟別人辯論,直到把別人辯贏了為止;很喜歡judge別人,覺得只有自己的是對的,別人的是錯的。
后來有個朋友送了我兩句話,第一句是“Others could be right”.別人可能是對的。第二句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我們那么喜歡judge別人,那么喜歡跟別人爭個高低上下,那么喜歡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他人,或許我們會贏了表面一時的“勝利”(都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勝利),但結果是輸了一大半。我很少跟朋友爭得面紅耳赤,不是因為性格溫和,而是因為我覺得沒有什么好爭的。大家只是各抒己見而已,當別人發表觀點的時候,我只是一個“信息接收者”,我沒有批判的權力。如果對方希望我給意見的話,我會給我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是接不接受,采不采納,是對方的事。
我的觀點不一定對,或許是錯的,并且錯得很離譜。但那的確是我那個時點上的觀點,而未來有一天,我也會知道我當初的觀點是對的還是錯的。每個人都有自我修正的功能,這是時間所賦予的。
如果一個人什么都是對的,什么東西都知道都了解,那我想他/她大概是個很孤獨的人。正是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見識得太少,所以我們才要去不斷學習,不斷去認識更多的朋友。朋友能夠幫助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并且帶給我們更多領域的知識和觀點。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知曉,什么都了解,否則他/她就是維基百科了,不是人了。何況如果真有這樣的人,什么都是專家,什么都是權威,什么都知道,而沒有那種“不知為不知”的真誠,我,個人觀點,會很厭惡這樣的人。
每個人可以有他/她自己的觀點,這個沒問題。但是你不能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唯一真理,拿你的標尺去衡量別人。那種感覺,就好像你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法官,用極其冷峻的口吻對我說,“你錯了!你不對!你有罪!”人越成熟,越應有寬廣的胸襟和包容的氣度,而不是咄咄逼人的口吻和唯我獨尊的姿態,
我認為。
注:此文純屬個人感想,邏輯不嚴,結構松散。
我更多像是在跟朋友聊天,而不是為了說服誰,反駁誰。
If you like it,keep it; If you dislike it,leave it.
Regards,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