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同,苦熬于杏壇,磨出個中學高級,市級骨干,縣級教壇新星。1993年踏上三尺講臺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深怕因自己的淺薄鄙俗誤人子弟。為了守護杏壇的神圣,始終以敬畏之思精耕細作于 “三尺薄田”。雖沒有長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沒有碩果累累的收獲,但“盡吾力而無悔”的砥礪,這些年還是驚喜不斷,收獲滿滿。
一雙中度近視的眼睛借助高科技的工具——近視眼鏡觀花開花謝、潮起潮落,賞云卷云舒、日出月起;一副稍顯笨拙的大腦,謹記先哲“我思故我在”的教誨,在世事變遷中思考自然、社會與人生,在古今中外典籍中品評文字。精神的徜徉,靈魂的漫溯讓生活與人生不孤單、不落寞;一支筆,沒有優劣與品性的高下,隨手拈來,信手涂鴉。稚拙的文辭,淺陋的思緒,短視的目距交疊催生的是一篇篇不合時宜的文字。過了憤青的年齡,沒有對宏圖大志思慕的雄心。在觀、思中“獨抒心靈”,借助“稍顯叛逆”的文字“吾手繪吾心”。沒有酣暢淋漓,只有真實的表達與呈現。之所以如此,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沒有扮演“幫閑、幫兇”的角色,還沒有淪落到“臣民、子民”的地步。
師者,不是以物質的豐盈和貧弱加以估定,而是以知識的播撒,思想的滴灌,靈魂的喚醒為“操刀”的媒介。在引領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成長也是必須完成的使命。耕于杏壇,閑暇時“捻斷青絲賦文辭”。多年來,雖沒有成為各大專業期刊的常客,但拙文不時占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語文教學之友》《語文月刊》《學語文》《中學語文》《教學考試》《考試》《教師博覽》《班主任》《語文教學與研究》《作文素材》等刊物的一席之地。當然,所有的得失都已經過去,對“茍活”的后來者來說,需要做的是盡可能生活的清清爽爽、明明白白,這樣才不至于“誤了卿卿性命”。時時以陶翁的詩警醒自己:“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