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到這個題目《怎樣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雙語兒童|大象公會》,我就被吸引了,女兒馬上十一個月了,我一直在想如何給女兒英語啟蒙,用何種方式,看繪本,聽音頻,還是看動畫片?啟蒙的目標通過哪些方式實現,會不會影響孩子的中文呢?正好在大象公會看到這篇文章,“優(yōu)秀的雙語兒童”字眼立馬吸引了我,立馬點開文章,但讀后,內心有些惆悵,要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雙語兒童要求很高,也許我能為娃做到的,也只有盡量超出同齡人,雙語看來可能性不大。
文章框架
全文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 中國雙語教學現狀
在第一部分,中國雙語教學現狀中,作者先講到中國雙語兒童教學的現狀是師資力量難以保障,如北京幼兒園和青島幼兒園師資力量調查結果;其后以少數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維吾爾族的雙語教學的案例來說明現有師資下的雙語教育水平??梢钥闯鲭p語教育難度很大,既要有優(yōu)秀的漢語師資,同時還要有好的語言氛圍。
二. 培養(yǎng)雙語兒童的要求
第二部分,雙語兒童應該怎么教育中,作者提出潛在影響語言學習狀況的主要兩點因素:
1.雙語啟蒙越早越好
越早開始第二語言的習得,就越可能在語言能力,尤其是“發(fā)音準確性”上獲得優(yōu)勢。
這點也非常好理解,畢竟我們母語的習得,也是遵從“聽說讀寫”的規(guī)律順序。聽得多,自然說的好。
2.學習者在語言中的暴露度。三歲前的孩子,暴露于第二語言一般將三歲視為雙母語的分水嶺,三歲后,幼兒的語言體系已成形,即使之后暴露于另一種語言中,孩子還是會受到已有語言的慣性影響,因此第二語言最多接近母語,不能稱為“雙母語”。
三. 現有條件下雙語教學可能的結果
第三部分是現有條件下老師和家長的英語本身也不標準的條件下推廣英語,可能的結果就跟新加坡英語等一樣,結合自身條件發(fā)展出“本地英語”,并舉了歷史上的幾個語言例子。如法屬殖民地海地克里奧爾語、南非語以及以色列的新希伯來語的發(fā)展例子。
總結來講,全文就是三部分:現狀是什么——如何做——結果分析。
這篇文章是發(fā)布在大象公會的微信公眾號上,因此,在文章最開始,作者就將其總結為以下,放在開頭。
最好的民營雙語教育機構,也只能讓孩子戰(zhàn)勝同齡人,并不能讓他們自如運用英語,真有完全理想的環(huán)境,家長們或許會望而卻步。
寫作風格
文章整體來講,語言偏書面化,邏輯性強。
1.文章中多次運用數字解釋說明,直白,讀者一看就懂,印象深刻。如2015年中國人參加雅思學術類考試的英語總分不過5.7,比日本人5.8要低,兩個數字很直白地說明中國人的英語水平慘不忍睹;
說明中國現有雙語幼兒園外語師資極度匱乏及相應資質良莠不齊時,用具體數據說話:
2013 年一個對青島市一線幼兒園“雙語教師”的抽樣調查,發(fā)現只有 2%的教師參加過專業(yè)英語考試,14%和 2%的教師通過了公共英語二級和三級的考試。
如何培養(yǎng)雙語幼兒:
只有一個孩子在 3 歲以下的時候開始雙語教育,且暴露在英語中的程度不低于 40%時,才能算作英語母語。
2. 作者所舉例子,與論點相關,層層遞進,多方面解釋。
如第一部分“中國學校能否教出雙語兒童”方面,先說明中國現有的雙語語言環(huán)境,舉了北京和青島幼兒園的例子;接著用維吾爾族的漢語教育來進一步解釋雙語教學的難度痛點,現有的解決方法和弊端等。所舉例子,并非簡單羅列,而是為論點服務,層次清晰。這點值得學習。
3.有理有據,理論性強,令人信服。
雙語教學是很多家長非常關注的一個恒久育兒話題。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談的話,是很難讓父母們信服的。作者收集了很多素材,包括語言學習方面的各種理論,以及所做的雙語研究。
如美國神經語言學家艾瑞克·雷納伯格提出的“關鍵期理論”;
早期“沉浸式語言教學法”;
語言學者曾在加拿大魁北克?。ㄓⅰp語社會)進行實驗,得出40%暴露語言環(huán)境的理論;
有關各種語言發(fā)展史:
如海地克里奧爾語、南非語、以色列的新希伯來語、新加坡英語的發(fā)展過程。試想,如果作者單是提出論點:現有語言環(huán)境下,如果強行推廣英語,可能發(fā)展出的并非是真正純正的英語,而是結合實際情況的中式英語,可能只能簡單理解,但當作者提出各種歷史上真實的語言發(fā)展案例,“以史為鑒”,作者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就非常清晰合理。
4.適度地蹭下熱點
楊冪的女兒小糯米英語很好,這已經成為雙語培養(yǎng)文章中,很常見的例子,平時要注意積累一下這些典型案例,在寫作時適當運用,非常拉近與讀者距離,提升關注度。
刻意默仿
但即便是“關鍵期假說”的反對者,也不可否認:越早開始第二語言的啟蒙,就越能夠在語言能力上獲得優(yōu)勢,如“語言發(fā)音”方面。
影響語言發(fā)展的潛在因素很多。除了,盡早開始第二語言學習之外,還有暴露于第二種語言的強度。
研究雙母語的學者指出,三歲是“雙母語”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分水嶺。三歲以后,由于幼兒的語言系統(tǒng)已經形成,其后即使暴露于另一種語言的相應環(huán)境中,也會受到幼兒頭腦中既有語言的影響,只能成為第二語言,不能成為雙母語。
但即便是“關鍵期假說”的反對者,也并不否認一個事實:越早開始第二語言的習得,就越可能在語言能力,尤其是“發(fā)音準確性”上獲得優(yōu)勢。
潛在影響語言學習狀況的具體因素很多。除了“盡早開始學習”之外,另一個可控的主導因素是學習者在語言中的暴露程度。怎樣才能讓幼兒對英語的掌握達到雙語水平呢?
研究雙母語的學者,一般將三歲左右視作區(qū)分“雙母語”和“第二語言習得”的標志。三歲后,由于幼兒意識中的基本語言系統(tǒng)已經形成,此后即使暴露在一種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下,幼兒勢必會受到已有母語的影響,其第二語言也只是接近而并不能達到母語水平。
總結
默仿中應該先記住文章的寫作邏輯關系。作者提出兩個并列的論點:雙語學習盡早開始、在另一種語言中的暴露程度。默仿中,一是自己的語言不夠準確,如原文為“另一個可控的主導因素是……”,而自己只能直接寫為“還有暴露于第二語言的強度”。另外作者有個問句,“怎樣才能讓幼兒對英語的掌握達到雙語水平呢?”。自問自答,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繼續(xù)閱讀。這點今后自己要學習運用。
明天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