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和孩子們回到蘇州,家里的餐飲有了些許變化。最突出的是早餐。
我和倪先生還是喝粥,兩個小寶寶也能接受,但旻旻卻說“吃不下”。她寧愿泡一杯咖啡,吃點面包或蛋糕充饑,家里若有其它糕點也可以。反正不愛吃粥,哪怕給她準備了豐盛的菜肴佐粥,比如河蝦、鱔絲和蔬菜。
孩子們喜歡吃河蝦,倪先生每天買回家,小河蝦,手剝蝦仁,兩個寶寶吃得歡暢。
晨寶愛吃小籠或湯包,用醋蘸,開胃。錚錚吃得不多,旻旻說,流出來的液汁太油了。
母親給的面漿水,存在冰箱里,攤雞蛋餅,放韭菜或細蔥。韭菜是金家壩磨面粉的老板娘送的,她家的菜地很誘人。
這階段,天熱,娘家菜地只有地蒲和絲瓜。黃瓜和長豆已經落市。
看到市場上有賣白色嫩黃瓜,倪先生毫不猶豫買回,當水果生吃,也可涼拌做菜。
本地肉絲瓜,短而胖。毛豆子炒絲瓜,雞蛋炒絲瓜,絲瓜湯……變著花樣吃。
為了讓寶寶多吃蔬菜,倪先生把雞毛菜剁細后炒著吃,少有少鹽少糖,拌在粥里是菜粥,拌在米飯里成菜飯。
娘家種的地蒲特別好吃,有種肥美的感覺。對食材一貫挑剔的倪先生盛贊不已,攛掇我去娘家多拿幾條。
地蒲勤生,被當地人稱為“毒蒲”。家里吃不完,母親常送給鄰居,也給我們留一些。
盛夏時節,江南水鄉的“水八仙”之二蓮藕和雞頭米上市了。雖說“荷塘月色”里少了蝦仁和菱肉,但加了白醋的蓮藕還是酸溜溜、脆生生,清新可口。
抱籽蝦,我的最愛。倪先生父女倆卻說,吃籽蝦太麻煩,關鍵是蝦籽吃不盡,浪費,給孩子們剝蝦仁也難以剝離。我說你們是“洋盤”,這么好的籽蝦過了這個時段,今年吃不到了。
水鄉人愛吃水產品,魚也經常出現在餐桌上。黑魚批成薄片與酸菜或雪里蕻同炒,鮮味加倍。當天吃不完,第二天早上佐粥或者下面條,一點都不浪費。
小暑黃鱔賽人參。據說黃鱔是冷血動物,暑期里吃黃鱔比較滋補。黃鱔清燉比直接煮湯更鮮美;鱔絲,燒出蘇州名菜“響油鱔糊”的香甜,就是高手。
牛腱子切成大塊,紅燒后冷藏,吃之前再切成薄片。
倪先生喜歡濃油赤醬的菜肴,孩子們在外用餐,夫妻倆的晚餐只有牛肉和蝦仁的拼盤以及兩個素菜,他照樣小酒咪咪。
豬肉,難得吃。偶爾買些黑毛香豬肉,選扇子骨加扁尖筍燉湯,選排骨加梅干菜紅燒。倪先生碰不得肥肉,看見肥肉就皺眉,買五花肉是浪費。所以,家里買肉無非兩種:里脊肉,做炒菜的肉絲;排骨或筒子骨扇子骨,骨頭帶肉的那種,燉湯或紅燒。
那天見旻旻買了辣條,后來又見她泡開一盒“酸辣粉”,我很詫異,蘇州人愛吃甜食,不愛辣味,她卻重口味,嫌家鄉菜清淡。哦也,才想起來,她現在是山東人了,入鄉隨俗,每道菜加大蒜,還要吃辣的。
好吧,從黎里雅集回來,給你買辣雞腳。這辣腳,我吃一只都辣得齜牙咧嘴,她卻吃完一整盒。
那天,一家人逛超市,看見新鮮百合便挑了一小袋,回家冰糖燉百合。兩個寶寶一嘗,全部吐出來。孩子們吃不了苦味,就像我接受不了苦瓜。
超市里的冬棗也誘人,買回家嘗嘗,出乎意外的甜,頓時覺得買少了,不夠吃啊!
這階段吃得最多的水果是西瓜,家里常備。倪先生是搬運工,把笨重的西瓜搬進來,又把每天的垃圾搬出去,勤勤懇懇。
今年的夏天特別漫長,光照足,水果甜味濃。家里的無花果比往年結果多,味更甜。倪先生回家一趟,總能帶回一些。這紫紅的無花果,個子不大,但樣子比青島市面上的青皮漂亮,口味也超出一大截。每每給人品嘗,反饋都是大贊。我說,無償提供枝條,回家自己種吧!
好友贈送一箱黃桃,個大,味甜。我說:謝謝你!她說:我要謝謝你啊!
好朋友情同姐妹,不用客氣。會心一笑,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