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常規(guī)項目是煮紅燒牛肉,而我的常規(guī)任務就是燒火。從一小把松針上的小火苗開始到旺盛的大火。剩下的時間就是守著這熱乎乎的火苗,等著牛肉的香味飄出來。
小時候就很期盼這個位置。奶奶坐在灶臺邊,我就總想往里擠。除了因為這個位置熱乎乎,更多的是想要往里扔點好吃的。番薯、土豆、年糕等等。年糕還要在外面多包幾層報紙。看著火舌一層層舔掉報紙。一直到只剩最后一層,一直到年糕的香味飄出來,再掏出來扔在灰堆里。在灰堆里打幾個滾,把火滅掉,再夾到地上抖一抖灰,就可以開始扒開來啃食。番薯、土豆都有皮就可以直接扔進去烤。番薯個頭大需要等待最長時間,但它的香甜也讓我們心甘情愿等待。
等到時間到了,我們便一刻也不能等的開吃了,一邊燙得齜牙咧嘴,一邊呵著氣繼續(xù)啃。一直啃到黑色外殼的邊緣,一直啃到臉上,手上,胸前都是黑乎乎的一片。大人們就在旁邊圍著我們笑呵呵地責怪我們。
那時候的年味就藏著這些黑糊糊的烤物里,藏在香甜的豆沙餡兒里,藏在蒸好的糕點里,藏在黏糊糊,甜滋滋的糖汁兒里。
網(wǎng)上看到一段話。以前的年味是因為有大人,尤其是婆婆、媽媽、阿姨、嬸嬸心甘情愿付出勞動來營造的。我們都是年味的既得利益者。現(xiàn)在那些付出者年歲漸長,甚至有些已經(jīng)離開。曾經(jīng)的享受者要成為付出者。年味漸淡,因為付出者不愿付出。
越來越便利的生活,讓我們越來越懶怠,越來越不愿自己動手。有時候很矛盾,既想要給孩子濃濃的年味,但一是真的也不會,二也不愿意收拾洗刷。就這么一年又一年。抱怨著年味漸淡,卻又創(chuàng)造著漸淡的年味。
索性還有難得的相聚可以沖淡這些。讓花樣繁復的煙花和杯酒相碰的聚餐以及她們自創(chuàng)的春晚來給孩子床創(chuàng)造屬于她們的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