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以琳,很開心又到了我們的PD故事會時間了,本周的主題——認同感受。
認同感受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感受也是與孩子建立連接的方式,在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個關鍵態度——糾正之前先連接。所以,認同感受也是贏得孩子合作的前提。
在前不久的正面管教系統課堂上,有媽媽提出疑惑說,我認同了孩子的感受,怎么感覺還是不管用呢。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放學后,接到孩子的電話,電話里孩子向媽媽傾訴了下午在學校運動時,不小心磕到了腳,腳很疼。按慣例,當天孩子放學后需要自己步行七八分鐘去課外輔導班學習。
媽媽這樣回應:寶貝,我知道腳磕到了肯定會有些疼,媽媽小時候也經常會這樣,過兩天就好了,你克服一下……
而媽媽心底的想法:磕破一點皮而已,不是什么大事,也無需做什么處理。從學校到輔導班只有幾分鐘的路程,即使我去了也幫不了你什么,還是得你自己走去課外輔導班。甚至還有一絲懷疑和擔心,孩子這是不是找借口不想去輔導班學習呢?事后,孩子對媽媽說:你一點都不關心我,只關心學習。
親愛的朋友們,看出來這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嗎?
當孩子和我們說,“我不小心磕到了腳,有些疼……”他是希望被傾聽,希望獲得我們的理解。當我們基于擔心試圖說服孩子回避感受或忽視感受時,和孩子的情感連接就斷了。而認同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接納,當他感受到這些時,才有可能關注于解決問題。
那應該如何說才是認同孩子的感受呢?首先要幫孩子標明情緒,情緒通常是一個形容詞。我們可以這么說:“嗯,寶貝,聽起來你有些沮喪和難過。”然后保持沉默,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表達自己,體驗這份情緒或者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發泄一會,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通常,孩子的情緒被看見被接納后會在心底滋生出一股力量,會慢慢轉化情緒,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一方面需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認同孩子的感受,同時也要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孩子一些時間,不要急于說教、修復或解救。這樣才能有助于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要覺察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不是真的接納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口是心非。回到上文中,那位媽媽的疑惑,之所以無效是因為只是“形式”上使用了認同感受,而沒有領會“實質”的精髓。認同感受要從真誠的溝通開始,和孩子建立連接。
另外,認同感受并不代表允許行為。比如,你和孩子約定好看動畫片的時間,時間到了,你執行約定把電視關了,孩子很生氣,你允許、接納孩子生氣的情緒,但并不代表你要允許他繼續看電視;同時,認同感受也不代表認同表達感受的行為。比如,你可以生氣,但不能因為生氣而打人或砸東西。
今天的故事會就到這兒了,感謝你的聆聽,我是以琳,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