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歌
唐寅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電視劇《秋香》播片尾曲,聽到《桃花庵歌》。秋香與唐伯虎那點事能演繹出幾十集的故事,不知兌過了多少水,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去看。片尾曲的音樂里,先是一段童聲齊誦: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句與句間首尾接連,形式齊整,妙用連珠體,韻律回環復沓,意蘊連綿。聽著聽著就想跟著吟唱。關了電視在書架里翻找出原詩,細細地看,這詩曉暢如話,瑯瑯上口,特別有音樂的節奏,吟誦出來,才能感覺出味道。
也虧了三笑的故事流傳,要不是晚明的馮夢龍寫了《唐解元一笑姻緣》做底本,后世沒有那么多的傳奇、戲曲敷陳,唐寅估計只會是治畫史、治文學史的學者們熟悉們人物,遠不會有如今三教九流皆能說出一二的知名度。《桃花庵歌》,作為唐寅的代表作,知名度也跟著作者的名氣竄升起來。
在古典詞章里,桃花的名聲有點復雜。別家花,比如梅潔菊傲蘭幽桂香,一言以蔽之,都是有品性的花。桃花呢,“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山中問答》),算是顏面上的褒獎,更多的卻是骨子里的貶抑,“天教桃李作輿臺,故遣寒梅第一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其二),“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流”( 杜甫《漫興九首》其一),“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李白《贈韋侍御黃裳》其一),“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劉禹錫《玄都觀桃花》)。時間長了,桃花給人的印象,多少帶了點艷而無品的輕浮水性,使得看桃花的眼睛里面,隱約暗藏了幾絲鄙夷。桃花么?就那樣唄,不談也罷。平和的語氣,淡淡的不屑。
唐寅不管人家怎么想,他在桃花塢里安家,用桃花庵給宅院取名,用桃花庵主自號,他的許多詩句里都有桃花,“中間有甚堪圖畫,滿塢桃花一醉人”(唐寅《題畫廿四首》其十五),“ 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陽柳綠煙絲” (唐寅《題畫十首》其二),“ 只見仙人種桃樹,未聞仙人看花紅。……花中不知日月短,豈料世上已千年”(唐寅《桃花庵遇仙記》),如《桃花庵歌》所唱,他更用桃花營造了一個讀書人的理想世界。
桃花塢的世界舒暢自在。種桃樹,摘桃花,以花換酒,飲酒賞花,酒醉臥花蔭。桃林如霞似錦,桃花片片飛。一叢桃林,一重天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么任性自由地活著。這般活法,讓桃花塢外的人羨慕,同時,也可能不解。
日子,這么單調,這么重復,真的有趣味么?能撐著過一年、兩年甚至十年,還真的能撐過三十年甚至一輩子?
一個尋常人能過得么?
如唐寅,畫、書、詩、文兼擅,才華橫溢,風流自賞,蘇州府秀才考試的第一名,南京鄉試的解元,真的安心于桃花庵的日子么?
任何行為的背后,都有思想和情緒的影子。半醉半醒的桃花庵主,在桃花樹下也有說辭。“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一在平地一在天”,“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看穿之人,無所謂瘋不瘋癲。未看穿時,不只不瘋癲,且是正經得不得了本色書生。
唐寅是蘇州人,出身商賈家庭。明代的蘇州,城市繁榮,經濟發達,商人慕雅,多與文人密切交往,論詩刊文。江浙一帶的許多商家都培養出了出色的文人子弟。與唐寅同時代的慶陽府人李夢陽,也是商賈子弟,李不僅中舉入仕,更為當時文壇領袖。李夢陽的路,是商賈家庭培養書生的夢想之路,也是年少就顯露出聰慧才智的唐寅理所當然的夢想之路。
雖然多遇不幸,20才出頭,家境就衰敗了,且父、母、妻、妹相繼去世,短暫的彷徨后,唐寅聽從朋友的勸勉,加倍刻苦攻讀,潛心向學。已經考過兩次第一的才子赴京會試,數場考過,感覺太好,甚至說過第一屬我的狂話。然而,命運偏偏帶他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
一場由徐經引發的“賄賂泄題案”橫空劈下,唐寅也牽涉其中。本來已被主考程政敏所錄的徐經、唐寅之考卷,又由另一主考李夢陽牽頭重閱,重閱結果是徐、唐二人均不錄選。科考舞弊案歷來都是重案要案,天下矚目,雖然經過錦衣衛的審訊,賄賂案查無確切實據,朝庭卻仍以徐、唐二人曾經的細微言行對案件予以了重判,告瞎狀的華昶被降職,出于禮節接了點徐經見面禮的程政敏被罷官還家,赴考書生徐經、唐寅卻被終身削除仕籍,只可當小吏任用,再無實現文人士子 “修齊治平”奮斗理想的可能。憤郁返鄉的程敏政不久就發疽病亡。徐經做書明志,且反復打聽,希望有赦免入仕的機會,機會始終沒有,郁郁失志還拖垮了他的身體,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的次子名徐洽,徐洽有曾孫名徐霞客,徐霞客終身不仕,壯游天下,集30年功力著60萬字長書《徐霞客游記》,照舊傳名青史。可見仕進之路也未必就是理想之路,只是,當事人囿于時代,陡然痛苦。
唐寅走了另一條路。“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小吏,不可為,也不屑為。家鄉商業繁盛,有商人舞文弄墨,也有文人棄儒經商,自家本是商賈子弟,仕路既絕,回歸祖業,又有何不可?“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唐寅《言志》)“立錐莫笑無余地,萬里江山筆下生”(唐寅《無題》)。賣詩畫書文,唐寅選擇以職業化創作解決生計問題。這條看著瀟灑的路其實不容易走,唐寅的收入并不穩定,“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青山白發老癡頑,筆硯生涯苦食艱”(唐寅《貧士吟》),有一回竟要扶病作畫來賣。第二任妻子不堪這樣貧苦無望的生活,離開了他。唐寅把家從城里搬到了城北近郊,他給新家取名桃花庵。“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貧者緣。”人家過人家的富貴日子,窮日子也有窮日子的樂趣。有版本以“隱者”易“貧者”,私以為不佳。貧者才顯出詩人的當行本色,“隱者”有溢美之諛嫌。日日有酒喝,時時有花看,醒時花前坐,醉了花下眠。何等地悠閑適意,自由自在!俗人只知道嘲笑我什么都不管不顧、不會過日子、不知長打算,他們卻不知道那樣忙忙碌碌、戰戰兢兢地經營謀劃,身心都累得要死,萬般驅馳所換的一切到頭來也終歸會成一場空,他們只顧了奔波勞碌,竟沒有停下來看看,就是五陵豪杰墓,也都早被犁成田地,種滿了莊稼。那里沒有酒,也沒有花,名利不見了,富貴不存在,他們什么也沒剩下!反倒是我,手中有酒,身后有花,年年如此,及時行樂,才是真過活真逍遙啊!不過,這末一句的意思,唐寅并沒明說,讀詩人可自領悟。
及時行樂,不是什么新鮮想法。早在“古詩十九首”里便有苗頭,“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但“十九首”里的及時行樂是因憂生畏死而起,及時行樂,緣于不知道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與唐寅大不相同。
唐寅的及時行樂,恰恰是想通了生命空無的本質而選擇的度過生命的方式。
在唐寅,及時行樂,是明哲保身。正德九年,寧王禮聘唐寅到南昌做幕僚,唐寅很快發現寧王有謀反的意圖,他馬上裝瘋,裸奔于鬧市,巧妙地從寧王府脫身。寧王后來謀反被誅,可見唐寅見事明白。
及時行樂,是潔身自好,安貧守趣。從南昌回家后,唐寅繼續過著“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的及時行樂的生活,哪怕這種及時行樂常常需要向朋友借錢,靠親戚接濟,他也不去“鞠躬車馬前”。
在明代,市民文化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世俗趣味開始流行,唐寅生活的年代,也是王守仁“心學”大興的開始,張揚個性,肯定人欲,復蘇人性,這些膽大包天的主張,在思想界都顯露出端倪。及時行樂,強調自我的感受和個體的獨立意志,擺脫高大上的道德價值判定,真實地表現人的心靈,時代的變遷也必然影響到唐寅的價值選擇。
在桃花塢,桃花庵主的及時行樂是悠閑自由的生活態度,也是聰穎睿智的人生選擇。
但是,“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始終是中國士人的人生理想和堅定信念,唐寅的底色始終是文人,以丹青自娛,鬻畫謀生,是不得不的無奈選擇。他和世界,始終有難以和解的一面,他與世俗的握手之下,也始終有一層憤世嫉俗的顏色難以脫去。比如眼前的這首《桃花庵歌》,逍遙放曠的另一面,也許是極端的激憤悲慨。不然,唐寅何以有“此生甘分不甘心”(唐寅《漫興十首》其二)之嘆?
《秋香》和三笑之類的種種故事,都是才子佳人終成眷屬的喜劇。唐寅本人的真實一生,其實充滿了悲苦之調。聽人提到三笑姻緣,心情總是有點沉重。一場意外改變了唐寅的整個人生,然而意外又偏偏是生命當中必然的存在。說命運無常,大概就是指意外的各樣性質以及性質的不可解釋吧。抗拒,或者接納,命運從來不管人的態度,它只是兜頭摔下。然后,它默無聲息地呆在一邊,看著那個被命運選中的人,成為這樣一個,或者那樣一個。沒有那場科考泄密案,唐寅肯定不是畫史和文學史上記載的樣子,他的書畫他的詩文都會有變化,而《桃花庵歌》或許也沒有存世的機緣。
世有唐寅,也有《桃花庵歌》,一切,都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