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讀書?或許,這是關于讀書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
且不說古代。在這個被信息洪流包圍的今天,怎樣避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讀書。
讀書能讓我們更了解世界,也更了解自己,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各種信息,果敢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書是最優質的資源寶庫,是我們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經典書籍,全世界的人都在閱讀。書中總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汲取知識最好的辦法也是讀書,知識可以與他人共享,可以超越時代澤被后世。“亞里士多德如是說”“孔子曰”等古人的話語至今仍在沿用。我們還可以從書中獲悉最新的科技成果。擁有更多更為優質的信息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夠游刃有余地生活下去。
所以,關于如何讀書以及如何做讀書筆記,我寫了四千多字。這篇文章看冗長,其實都是干貨。
相信喜歡讀書,或者想要讀書的人,大多都遇到過以下三個問題。
怎么選書?
讀書記不住怎么辦?
如何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有用嗎?
我也遇到過這些問題。不過,遇到問題后,我有過針對性的思考,結合自己的實踐,有一點點心得,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如何選書?
喜歡讀書的人,基本可以從自己的書架中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看的書一定是不一樣的,同理,他們選的書也是不一樣的。
最初看書的時候,可能并沒有自己的見地,也許單純沖著一個好看的封面或者一個獨具誘惑力的標題就買了一本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以及閱讀的不斷深入,一些人慢慢開始喜歡啃“硬書”了,在選書的時候,往往會選一些有深度的書,看書對于他們而言已不僅僅是為了消磨時間,而是獲取知識、獲取思想。
但無論你處于哪個階段,都要面臨選書的問題。目前我們大概可以從三個渠道選書:網絡、實體書店、圖書館。
其中,對于新手而言,去書店選書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也會給你帶來很棒的體驗。當然書店書比較貴,可以選好書,再到網上購買。但是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到一家書店,都會至少買一本書留做紀念,就好比我在這家書店上寫上了“到此一游”。
想想書店的結構安排,入口處總是放著新書、暢銷書、書店重點推薦等,里面是分類書架。
對于這個結構心中有數后,你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5分鐘左右)先掃視一下門口推薦的熱門書籍。暢銷書都有其“暢銷”的理由,其中有非常優秀的小說,有前沿科技、文化等等。然后再往里面走,到你所喜歡的區域,如“歷史”或“文學”“科普”等任何一個你喜歡的區域掃視一遍,找找有沒有與自己的目標關鍵詞相關的書。
找到比較中意的書后,可以花10-15分鐘,先翻看一下書的目錄,然后把書大致翻一遍,可以用跳讀的方法閱讀一遍書:一邊看看小標題和配圖,一邊大致瀏覽一下書的內容。即便只是掃視一遍全書,也可以順便看到許多關鍵詞,這樣翻一遍會對書有個大致的了解。這個步驟可以幫你做一個初步的篩選,找到你想進一步了解的書,或是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書。
狂書店的妙處:你可以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時間里,淘到最新的信息,而這一點是在圖書館里難以做到的。書店時常引進最新書籍,把舊書整理下架(尤其是小型書店),保留下來的也都是有其存在價值的書,所以在這里能得到最新的信息。
在書店也能夠了解到“現在什么書賣得好”,也就是說,能知道“大家在關注些什么”,以及“哪位作家最受大家喜愛”,即“風尚人物”“熱點人物”是誰。毫無疑問,從最新刊物的傾向到暢銷書的傾向,在這里絕對能發現林林總總的關鍵詞。
令人遺憾的是,在網絡書店就很難獲得如此有深度的選書的樂趣。但經常買書(閱讀量大)的人,在網上選書也不失為一種最便利的選擇。無論是京東、當當、亞馬遜,都有讀書頻道,讀書頻道的首頁上總會出現不同的編輯推薦的“專題”,其中列滿了暢銷書以及新書或者經典書籍。點開你所感興趣的書,還會在這本書的鏈接中看到關于這本書的介紹語(如果是暢銷書,一般用帶顏色的字將介紹語寫在最醒目的位置),這句介紹往往可以成為選書的一個參考。但你也不要太相信這句“廣告詞”,還要看看書的介紹,尤其是書的目錄,再參考買家留言,就基本可以選出比較滿意的書了。
二、如何讀書?
泛讀與精讀結合。
這也是我最近才開始嘗試的讀書方法。之前,我也與大多數的讀者一樣“一根筋”,無論什么書買回來后都當作寶貝一樣,翻開書的第一個字開始,就要細細讀來,直到最后一個字,殊不知,已犯了讀書的大忌。
讀書一定要將泛讀和精讀相結合。
拿起一本書,首先要泛讀全書。
怎么泛讀?
和我們在書店選書的步驟差不多。
1、用5分鐘時間瀏覽一下書的封面(尤其有腰封的書)以及目錄,知道書的大致內容;
2、用30分鐘將書從頭至尾瀏覽一遍,重點看不同章節的大小標題,圖片、圖注,以及用跳讀的方法將書大致看一遍。以此來把握整本書的大致脈絡。
在瀏覽時,可以用筆在書上做下標記(最好選擇鉛筆),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切記,不要大段大段地畫,只畫關鍵詞即可。
不要覺得30分鐘時間太短,你可以做個試驗,你找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拿著表計時30分鐘,然后專心做一件事,可以是讀書,你會發現30分鐘遠比你想象得長得多。
經過以上兩個步驟后,就可以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如果值得讀,就要開始精讀了。如果不值得讀,就可以“拋棄”它了。
怎么精讀?
即便是精讀,也要保證一定的閱讀速度。
讀書慢有幾個弊端:
1、容易走神兒、瞌睡。因為人的思維速度是600字/分鐘,而一個讀書比較慢的人閱讀速度大概也就是200字/分鐘。很顯然,閱讀速度無法跟上思維速度,低估人腦的運行速度的后果,必然會讓你更容易走神兒,甚至犯困了;
2、忘得快。讀書慢會無限拉長閱讀的時間,所以總是讀到后面,就已經忘了前面的內容了。因為相隔時間太長了;
3、影響理解和記憶。多數人讀書都是逐字閱讀的,這就非常容易讓我們限于閱讀行為本身,注意力都在“念”每個字上,而并非用于思考。
但大家或許還是疑惑,“精讀”不就應該慢嗎?“精讀”與“快速讀書”本身就是個矛盾體吧?這只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辦法吧?還是應該老老實實一字一句地讀書,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就是被這樣教育的。
我說保證一定的閱讀速度,是為了讓大家的精力更加集中,而并非只注重閱讀速度。與讀書這一行為相比,更重要的是要吸取知識,以及挖掘書中蘊藏的思想。
在精讀的時候,配合做一些讀書筆記(在下面會講到),更有助于挖掘隱藏在書中的秘密,更有助于我們理解并記住這本書。
三、好書要反復閱讀
為什么你總是記不住書的內容呢?因為你太懶——既懶于反復閱讀,也懶于思考。
首先,反復閱讀會大大改善“記不住”的窘境。大多數閱讀高手都有反復閱讀的習慣。
其次,尤其是經典好書,不反復閱讀,是無法更加全面、深入地品味和理解全書的。一本好書,無論閱讀多少遍,都會有新的發現。不同時期閱讀同一本書,所思所想也必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不同成長階段閱讀同一本書,你會發現自己漸漸成熟的思想軌跡。
四、思維導圖有助于記憶
或許你沒有注意,一個關鍵詞總是能夠觸發一連串的記憶。
比如“火車”這個關鍵詞,就可以讓你回憶起第一次坐火車的畫面,或者某一次旅游的回憶,或者遠在異鄉的你在春節回家的記憶。再比如“數學老師”這個關鍵詞,可以讓你回憶起你與某一個數學老師的許多件事。相反,如果讓你記一大串的內容,你一定很難記住。
讀書也是如此。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梳理全書的脈絡,在做思維導圖的時候,寫上關鍵詞,還有助于我們回憶整本書的內容。
這個方法,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嘗試。之前,我一直認為做思維導圖完全是“形式主義”,實踐證明,完全不是。不妨你也試一下。
五、養成復述的閱讀習慣
讀過的書不能很透徹的理解怎么辦?復述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對于初學者,可以嘗試在閱讀每一節,或者每一章之后,嘗試合上書,在心里復述一下之前讀過的內容。如果第一次復述沒記住,可以再快速瀏覽一遍之前的內容,然后再復述,直到能夠復述完整為止。按照這樣的方法閱讀全書。
在鍛煉一段時間后,相信你的閱讀水平會更上一個臺階,這時候,可以嘗試著閱讀更長的內容再復述,直到最后,讀完一本書,可以合上書復述書中的內容,這樣就可以幫助你理解書中的內容了,并且加深了你對全書內容的記憶。
六、怎樣做讀書筆記?
首先,要養成拿著筆讀書的習慣。
拿著筆讀書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可以用以輔助閱讀,這樣可以減少1/3的閱讀時間(經科學研究證明,人在閱讀時,尋找下一行第一個字會浪費1/3的時間,也就是每當我們閱讀3個小時,就要浪費1小時在尋找下一行上);另一個是可以隨時在書上做標記,寫心得。
我通常習慣于在泛讀時使用鉛筆,精讀時換成帶顏色的筆,反復閱讀時換成另一種顏色的筆。下面說說這么做的原因:
1)泛讀時用鉛筆:在泛讀時看到自己比較喜歡的章節以及明顯的關鍵詞時,可以用鉛筆做個記號,以便精讀時可以重點看這方面內容。
2)精讀時使用彩色筆:精讀與泛讀大為不同。泛讀時所關注的信息,在精讀時有可能受到肯定,也有可能被推翻。所以,在泛讀時用鉛筆做的記號,在精讀時可以修改。即便不修改,在精讀時換成帶顏色的筆,做的標記會更醒目。
精讀時,可以在書頁面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當時的所思所想,比如這一段或者這一章的內容對你的啟發等。
在這里給大家一個建議,即便書中一大段都是你所喜歡的內容,也最好不要用線逐行全部劃上,這樣不僅讓書看起來繚亂,反而更讓你看不出重點。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在這一段的左側劃一條豎線。在反復閱讀時,如果依然覺得這段重要,可以再劃一條豎線(豎線越多,代表這段話越重要)。然后可以用帶顏色的筆劃出段落中的關鍵詞,這樣更有助于記憶。
3)反復閱讀時換成另一種顏色的筆:反復閱讀時,做記號,以及在頁面空白處寫感悟的步驟都與精讀時完全相同。但是,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或者讀者閱歷的不斷增加,寫在書上的感悟肯定也有很大變化。不同顏色的筆記,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思維方式的不斷成熟的軌跡。
其次,摘錄書中的經典語句,可以為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
文摘可以用兩種載體,一種是電子版,即建立一個專門做書摘的word,把所讀過的書的經典語句都打在上面;另一種是用筆工整地抄寫在本子上。
上學的時候,我有專門摘錄經典語句的本子,但是現在,我更習慣把經典語句保存在word文檔上,一方面打字比寫字效率高,另一方面,文檔不僅可以保存電子版,還可以隨時打印出來,整理成冊。
第三,寫書評(或者讀后感)。
在創辦“越讀時間”之前,我很少寫書評,自從寫書評開始,我發現過去讀書只停留在非常膚淺的層面上。
很多人以為寫書評門檻很低,其實不然。書評并不是讓你介紹一下書的內容,以及表面意思。而需要你挖掘一本書最深層次的思考,甚至是作者本身都未曾有過的思考。所以寫書評絕對是對讀書行為的一個升華,也是對你思想的一個升華。
一篇好的書評,不僅可以讓你“學以致用”,還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最重要的是,到此為止,這一本書已經被你完全“吃透”了。相信,你再也不會“忘記這本書”“不理解這本書”了。
小伙伴們,從今天開始,讓我們重新定義閱讀吧!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