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入殮師》是一部典型的日本電影,簡潔、唯美、隱忍、空靈。
主人公小林大悟可謂命運多舛,小時候爸爸無情拋棄了他和媽媽,媽媽把他拉扯大了,兩年前離世。剛花了平生積蓄買了把天價大提琴拉了不到4個月,所在的樂團解散了,幸好還有個體貼善解人意的妻子美香。心灰意冷的他低價變賣了值錢的東西包括大提琴來到鄉下,無心插柳進入一家“幫助旅行”公司,后來才明白原來是幫助死去的人走完最后一段旅程的干活。
? ? ? 朋友的勸告,妻子的不理解,甚至覺得他骯臟離家出走,直到朋友的母親去世,大悟才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影片應該是兩個主題:愛與死亡。
影片沒有談到宗教,可是帶給人宗教一樣的平和與神圣。觀看入殮師帶著嚴肅又寧靜的神情,嚴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與儀式,虔誠地給死者洗浴,穿衣,化妝,讓人感到——死亡不是歸去,而是啟程。這是生者感念死者的方式,希望死者有尊嚴地上路,如同生前一樣美麗。生者認為死者依然“活著”,依然感覺到被懷念被尊重。所以,入殮師所做的儀式就是生者對死者最終又最重的敬禮。
? ? ? 電影的絕大多數畫面和配樂,都把死亡當作詩意的過程去看待。“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恒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正如火葬師所言:感嘆之后,就開始一點點回憶過去。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入殮師》充分刻畫了生者在面對死亡時的脆弱,無論你是什么樣的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會顯得極其渺小,及其可悲,他們會開始后悔,其實對愛你的人說聲“我愛你”,對養育你的父母說聲“謝謝”,對你傷害的人說聲“對不起”,是多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連一句簡簡單單“謝謝”、“對不起”、“我愛你”都沒有勇氣在死者生前說出來,當對死者痛哭流涕時,想找到的無非是心靈深處的一絲安慰。
在絕大多數電影中,死亡只是表現為暴力的冷漠結果;或者,死亡成為賺取眼淚的煽情手段;要不,死亡變成無法掙扎的宿命結論。唯有《入殮師》,如此平和、溫情又神圣地面對“死亡”,讓人認真地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勵,而不是悲愴和痛苦。
影片的配樂真是太美了!全片音樂均出自日本國寶級配樂大師——久石讓的手筆,細膩真摯卻又和故事情節相得益彰。尤其是大提琴曲子Memory和Ending,簡直美得令人魂飛魄散,絕對有海頓的嚴謹曲風,以及埃爾加的憂郁氣質。片中的音樂元素絕不是簡單的電影配樂而已。
? ? ? ? 美香發現懷孕后和大悟重歸于好,那時他們在岸邊漫步,大悟精心挑選了一塊石頭送給美香,他告訴妻子:粗糙的石頭代表著擔心你,光滑的小石頭代表著心愿、希望和愛。
? ? ? ? 小時候父親給了塊粗糙的大石頭給他,而他給了父親一塊光滑的鵝卵石--這個看似簡單的情節卻為影片最后的高潮埋下了伏筆,影片最后,父親逝世,兒子親自為父親入殮,卻發現父親的手上緊緊握著當年那顆鵝卵石。
? ? ? 影片自然而然地回到小時候父親和他交換石頭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原來父親這么多年來一直單身過著,一直想著擔心著并祝愿著他的兒子,想到這兒,大悟再也沒有怨恨,化作的是決堤的淚水。而作為最完美的結局,當然是愛與希望的傳承,父親把愛給了他,而他接過到死還把石頭攥在手心的父親的大愛,把鵝卵石貼在了妻子懷孕的肚上,夫妻倆終于破涕而笑!
? ? ? ? 那把大提琴和那塊緊緊攥在手中鵝卵石,正是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的藝術主題的巧妙隱喻。生與死,音樂與詩意,其實都那么簡單,那么容易。
影片的高妙之處,就在于用最簡單的場景,最簡單的臺詞,最簡單的動作,最簡單的音符,表現出了貌似簡單,卻深邃無比的主旨:沒有對生命深刻的理解和熱愛,何來對死亡的深沉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