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這種系列“聽課記錄”蠻有用的
在各級教研室、組委會、學校教科室組織的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交流課等課堂觀摩、研究活動、課博會中,在觀、議課過程中存在表層的、隨意的、粗放的、低效的、缺少后續追蹤改進的共性問題。從觀課教師視角看主要表現在:一是觀課目標、側重點不明確;對授課教材版本、內容不熟悉;對作課教師教學風格、班級學生群體現狀不了解;對該模式適用對象、禁忌不明晰。從組織者視角看主要表現在:慣性思維組織活動;觀課議課讓一線教師深層體驗缺少有效抓手和載體;就活動論活動,缺少后續跟進行動。這樣就造成了如下尷尬局面:會觀的看門道,不會觀的看熱鬧;議課時當啞吧的多,重復別人觀點的多,能談出新意的少;聽聽激動、看看感動,回家就是不動;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學的是皮毛……
如問破解這一棘手問題,中國教師報倡導的校本教研新樣態——“多元觀教與研學”是一個有效抓手,今天,我想談的是與之匹配的另一個抓手,觀課、議課研討卡創意與使用。
觀、議課研討卡創意:
分三大部分:一是觀課信息卡(觀課名片),二是現場觀課記錄反思卡,三是觀課察學交流記錄卡。
觀課信息卡(也稱觀課名片)設計
1、執教教師教齡、職稱,信奉的教育哲學,踐行的教育理念、實施的課堂模式,課型實驗時間;
2、執教班級在年級學業狀況、學習風格、文化氛圍、班改策略;
3、本節課觀摩目的、側重點。
4、溫馨提示:觀摩課適合群體;該課型運行條件、禁忌;該課型可能的副作用。
這樣做的好處:讓與會者能更好選擇適合自已的學習的課,能在了解背景前提下更好觀課、察學,能慎重選擇是否移植、推廣。
現場反思記錄卡:
1、課例導讀:教材版本、單元概述、教材內容概述;該類教材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執教教師研究取向,欲解決問題、創新點。提前印發的執教教師教學設計、
2、觀課準備:學科知識、方法貯備要點。
3、預設的觀課目標:自己有什么困惑(單項的也可是綜合的),想驗證、學習、發現、比較什么,想得到什么數據。
4、課堂觀課日志——(1)觀課角度的選擇(是觀察學生、觀察教師、還是同時觀察;是單項觀察還是綜合觀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確定自己觀課的重點);(2)、課堂記要:教學流程、教學典型環節、片段、細節的記錄、關鍵環節的 點評等。(3)觀課心得:上課教師是怎樣處理的,自己的看法、建議或者對自己的教學有什么啟發。
5、對執教人所觀察角度方面的評價:用事實說話、用理論概況。對執教教師上課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優缺點并重。
觀課察學交流記錄卡:
1、議課的交流提綱(自己的第一次反思);
2、發言摘要——執教教師談體會、觀教人員3加1議課、學情觀察員的發言摘要、專業引領內容;
3、個人議課后的感受和體會(二次反思):
4、課后問題研討;(教研組要研究問題)
5、后續學習相關資源鏈接、書籍推薦。
三卡使用,讓觀、議課過程,從表層看課走向了本質研討;從隨意的、碎片化的學習走向精心策劃的、主題聚焦式思考;從粗放的、低效的一次活動走向精準的高效的體驗式課程設計,從缺少后續追蹤改進及技術資源支撐的會議培訓走向系統的幫助教師把學的理論真正用到一線實踐的策略行動。
可見,觀、議課研討卡設計與使用非常有必要,是提升觀議課效果的又一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