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和大家來探討如何獲得安全感——成人安全依戀模式。前面我們簡單的去贅述了一些孩子的依戀模式它是怎么形成的?由于父母的不同干預方式導致了寶寶的依戀方式不同而引起終身的影響,相信大家已經找到了一些答案。
? ? 我們就更深層次的來了解一下自己的過去和我們現在的樣子。為什么我總是那么糾結、不自信、甚至比較冷漠,漠不關心,有的還有報復心理。相信在這里的時候我們就慢慢的去認識到安全感真的很重要,科學家們對這些進行了一些評述,聽聽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方式。
? ? 約翰?鮑比爾提出了<安全基地>,他是來自英國的內科醫生兼精神分析師,他認為孩子與父母的生活經歷對內在的幸福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幸福感也稱之為安全基地,所以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安全感左右人一生的幸福指數。
? ? 馬利愛因斯威斯做了一個測試是<短暫的分離測試>,我們簡單對他也進行了一些描述,就是嬰兒在陌生情景的一些測試,測試的是一個1歲的孩子,與其主要照顧者媽媽的依戀關系的黃金準則,在這個實驗情景里讓一個嬰兒被帶到一個房間,房間里有一些玩具、一個陌生人和一個雙向鏡來讓人們觀察房間內發生的事情。在這個實驗過程當中,先是把嬰兒留在房間里,和陌生人待在一起,接著她的媽媽返回。然后媽媽和陌生人都離開三分鐘,最后媽媽再回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專業人士對媽媽返回時的態度,或者是他的互動方式行為進行測試,在這個測試的過程當中,得到了一手資料。
安全型依戀型:當媽媽再次離開孩子的時候,媽媽不見了,孩子會感覺到非常煩躁,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孩子會主動尋求親近,很快就會得到撫慰,然后繼續玩他的玩具。
回避型依戀型:媽媽走和媽媽回來都好像跟他無關,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許有的人會自己就覺得“哎呦,我們家孩子特別好。”在這個過程當中,您在與不在無所謂,您自己好想想您的價值存在到底是什么?但是對這些回避型依戀的孩子進行測試的時候,他們發現其實是注意到媽媽的,只是對他的來與走無動于衷,表面上的這種冷漠而已。
矛盾焦慮型依戀:他看到媽媽再次回來,急切的想尋求親近,但不容易受到撫慰也不能容易的返回玩耍當中,一直纏著媽媽似乎特別的擔心媽媽再次離開,甚至懷疑媽媽不能夠去安撫自己。
阿蘭斯洛夫發現早期依戀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于孩子未來,如:學習生涯,包括參加夏令營到成年當中它的各種不同的依戀表示也會發現了跟早期依戀的關系。比方說他們做一個這樣的測試,在夏令營的過程中,他們把孩子帶到教室里或者讓他們去參加一些其他的活動觀察孩子如何與他人的交流,同伴如何對待他們以及它們如何與家庭以外的成人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他們會發現長期穩定的這種依戀關系與孩子成長有著很大的關系。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長大之后,他們具有領導力。
回避型依戀長大后的孩子,可能會遭受到同伴的冷落。
矛盾型依戀長大的孩子,心里充滿著焦慮,非常的不確定。
紊亂型依戀長大后與他人交往以及情緒調節上會出現很大的障礙。
僅僅只是父母對于孩子做出的這種行為的不同,就會導致孩子不同的依戀類型的形成。瑪麗梅因他再次就馬利愛因斯威斯之后,他又做了這樣的一個嬰兒陌生情景的測試,他們發現有的孩子看到媽媽會混亂迷茫,會引起孩子驚恐,并且出現煩躁易怒,甚至會導致好像是沒有辦法去驅除那種恐懼,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瑪麗梅因就提出了第四種的依戀關系,叫做紊亂型依戀。
那么成人的心理狀態是孩子依戀狀態最有利的測試工具,其實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生命當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會受上一代人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我們的后代,所以我們有的時候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什么樣的孩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許就是這種榜樣的作用,我們在這里有無數次的機會給孩子做出了榜樣,暗示在她的心里就會進入潛意識而成為一種模式,即使我們父母做到最好,由于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我們不同,我們也不會從父母那里獲得多少有用的經驗,更不用說再把這些經驗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就要去學習,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現場直播,大家想一想,生活不是彩排,每天都在線直播,成長不可逆,我們不可能倒回去或者回去再來一遍,作為父母的我們,就真的要且行且學習。那么既然說“自己是原件,孩子只是復印件”來說,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童年經歷,我們才能夠去理解孩子的生活,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才可能去跟孩子進行一個有效的相處。有人說:“老師,我們又不回到童年,我們又不可能讓我們的日子再來一遍。”可是過去一定跟現在和未來有關,你們說是嗎?
通過這種狀態當中讓我們去深深的去理解了我們其實很多時候特別想自己重新選擇,可是我們卻無能為力,伴隨這樣的一種自我的成長和自我的一個接納和理解的過程當中我們開啟了我們自己的一種依戀模式,而這種模式對于孩子有絕大的影響,那么孩子和成年人當中,他們不同的依戀模式會彼此之間有什么樣的對應呢?
首先我們來說安全型依戀,他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他小的時候就是安全型依戀。如果一個孩子小的時候是回避性依戀,那么他長大后也許真的就可能會成為拒絕型依戀的人。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是矛盾型依戀的,那她長大后很可能是一種專注型或者糾結性戀。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是紊亂型依戀,那么也許他成人之后就是一種情緒缺失型依戀。
? 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就逐步的了解了這些,您千萬不要在這個過程當中立刻想,自己是什么類型的?重要的不是把自己歸到哪一類,而是出現不同類型這個過程當中你要去學會接納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的父母不同,孩子自然會形成不同的依戀模式。我們要做的是 依據這些不同的依戀模式所流露出來的信息加深對自我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促成我們與孩子形成的安全型依戀。
? 我們再次來說一說安全型依戀,其實成功的方法是一樣的,而失敗卻真的是五花八樣。安全型依戀的人,其實在認識自己的時候他比較有一個確認心并能夠理解自己的生活,能做出一些連貫的描述,那么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對自己有很清晰的認知,對別人也能夠完全的理解,建立的關系有非常強大的承受能力,內心相當喜悅,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做過了很多的實驗,在他們去做這些問題的過程當中,安全型依戀的人,他們在表達自己或者描述自己童年的時候是非常連貫的,而且他們在這過程當中的內容比較細致,甚至詳細到了一些動作行為,并且他非常的適應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能夠去很好的協調一致的去進行分析和認知,認識到自己現在和過去的關聯,和過去對自己的影響。那么獲得安全型成人依戀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就會表現出來,在早期過程當中他們有一個清晰而全面的認識。
拒絕型依戀是早期與父母的缺乏情感交流的那種成人其身上可能會出現這種拒絕的情況,拒絕型父母與孩子,對孩子反映不夠靈敏,內心世界好像習慣于孩子親密擁抱,對自己發出的情感信號也不予理睬,也從來不去說“我真的去擁抱,擁抱我自己,我現在生氣了,我現在怎樣”,對生活經歷描述有特別的隔閡,常常他會說我自己想不起來童年了。這些似乎感覺不到他人的存在,感覺不到過去經歷對自己的這種影響,這類人在生活當中,特別是在人際交往當中,大多數是左腦思維模式處理問題的,表面看上去很冷漠,實際上他的潛意識里很看重生命當中的人,就是那種外冷其實內心想熱的那一種人,那么這類型的人他的整個成長之路對于孩子將來的反應會怎樣,就是他的本身在他似乎已經適應了這種冷漠的人際關系和情感,那么他經常和孩子這樣模式互動的時候,孩子很可能就會盡量的去降低對于照顧者的情感的依賴甚至是期望,結果就會出現對人冷漠,略寫這種封閉的狀態,不僅只是孩子和父母之間這種關系,其實孩子和他人關系也會這樣很冷漠,比方說和同事,同學,甚至和自己親密的愛人。
? 那么爸爸和孩子或者媽媽和孩子之間,他們所有的回避型的共性是什么呢?他們特別妨礙對于自己內心感受的這種認知,他們拒絕也就是為了防止內心脆弱,早期的是自我保護,但最終對于他人特別是與配偶以及孩子相處起來就會備受阻礙。家庭幸福指數就會降低。他們的形式是口頭上的貶低對于依賴的重要性,他們會說“我才不在乎”,“無所謂,我根本就不需要,我根本都不需要跟他們怎么樣”。我最記得曾經有一個老師,她經常會描述自己在她的童年當中去經歷這些的時候,她總會說我不在乎,那么當她成年之后和我們同事在一起的時候,記得有一次去一趟草原玩兒的時候她也是一個人在那里,我會說你可以和大家在一起呀!這樣的時候你是不是太顯孤單,大家會覺得你怎么樣?她回答無所謂啊!其實他是外在這樣其實內心是渴求的,因為在很多的時候他總會去在乎或者在意別人的眼神,那么我們給出的方案是什么呢?多激發右腦思維。
矛盾型依戀的孩子,他長大后很可能是一種專注型的依戀,那這是為什么呢?小的時候,他所說的照料變化無常或者過度依賴或者非常的敏感。您看這是兩方面,一種是照料無常,一種是過度的依賴父母的包辦還有一種是父母過度的敏感,這樣都會造成這種人的矛盾,長大后他對依戀有種專注的態度,內心總是滿滿的焦慮和不確定。有的人說孩子哭的時候,我要立刻去抱,否則這情況下就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那是要分不同年齡段,六個月之前您要及時回應及時滿足。六個月后,您要及時回應延遲滿足。所以不同階段的干預方式,就應該根據孩子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一招治天下。后期我們會在孩子情緒方面,孩子犯錯的方面,孩子哭鬧,發脾氣等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解釋。
那么專注型的父母與孩子很可能會妨礙父母感受孩子發出的信號,甚至很難準確的去領會孩子的需求,我們講過孩子的依戀方式跟父母對他的判斷和介入的時間和方式會有直接的關系,那么整個過程中特別是那種矛盾型父母,他們就會對孩子缺乏信任,懷著懷疑和恐懼,因此它們會常常感到內心非常的壓抑。生活當中,他們甚至會嫉妒孩子跟誰好,比方:媽媽會特別的嫉妒孩子和爸爸的關系好,或者爸爸會嫉妒跟媽媽關系好,甚至會嫉妒跟老人關系好。不理他,給他的關注太少,那么再有就是對生活經歷總是充滿小故事,她們會有生活故事但是總是很碎片化,并且聊著聊著就會偏離主題談不下來,不像安全性依戀的那種孩子一樣去描述自己整個成長過程是一個完整的。
那么在很多的時候,他也是因為經常被干擾造成這樣,比方說,有些人他為什么會去嫉妒孩子不和他關系好,和爸爸/媽媽關系好。這種人一般可能在成長中很可能他是多次家庭或者父母特別的忙,總是記得自己經常會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比方說老師,父母等等。他總覺得他們對別人好或者是他們對別人很寬容對自己很刻薄,甚至有時候被打過,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過《安家》這部電視劇沒有,其實房似錦就是這樣的,所以在很多的時候他都是很矛盾的,在他的整個生命的當中他會特別的恐懼,所以他會對家庭沒有信仰,甚至對他人比較冷漠,漠不關心,個人能力再強,在沒有經歷別人的干預或者是改變的時候,他的個性是非常非常孤獨,這您也許就真的理解了那些為什么那么冷漠的人他的特點了。
不安全依附模式當中都存在表現形式卻不盡相同會建立心理防御層,那么其實這個心理防御層在小的時候它是可以起到保護自己的,但是成年時候對自己和他人或者自己對自己跟孩子的關系就會非常的糟糕,那么給出的建議解決的方案是:其實自言自語是一種自我照料一種有效的方式,用明朗的語調和自己說話就是用左腦思維的語言邏輯排除右腦思維所產生心里焦慮,找到這種方法就會讓右腦學會自我撫慰,比方說在孩子惹您特別生氣的時候,自己跟自己說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 其實我也用過這樣的方法,到我成年了會去做一些我自己不敢去挑戰的事情的時候,我會進行自我激勵,“我喜歡我自己,我相信我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跡,我擁有美好的人生,好的事情不斷的發生在我的身上,我每天都很快樂,我有能力做任何事情,我可以完成任何目標,我愛我的人生,我愛周圍的每一個人,任何事情發生,必有助于我成長,我一定堅持到底,絕不放棄,我每天一定進步成長,成功一定屬于我,一切美好,為我而來”,那么在這個積累的過程當中,我真的想說,我也是在擁抱自己有時候那個自己膽怯的內在。
?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我們真的需要進行這樣的一些自言自語,那么情感缺失的人準確的來說就是紊亂型的依戀,這些都是由于父母的憂傷或情感缺失造成的,那么父母他們情緒無常,因此常常嚇到孩子,讓孩子驚慌失措的長大。當他們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就勃然大怒或者孩子一聲哼唱一邊蹦跳著跑到客廳,他就開始呵斥孩子或者孩子要求自己干點啥,總是心煩的不耐煩,甚至有的時候想動手打他們。那時常這樣的模式會導致孩子形成紊亂型的依戀,比方說有個酗酒的爸爸,母親愛發牢騷,兩人發生矛盾,母親暴躁不安,常常悶悶不樂的生活,臉上從來沒有笑容,經常好像想哭,或者剛哭過,孩子在這樣成長過程當中就會覺得心煩意亂,那這樣的孩子很大的程度上他可能真的就會出現這種情感缺失型依戀,我們知道了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想說如果是情感缺失型依戀的人他們的親子關系其實很難修復,那建議解決的方案就是:進行同年人的情感創傷治療,勇敢的去面對接受過去難以承受的情感記憶。
? 那么最后想抽一點點時間來講一講另外一些話題,關于安全感的。比方說,到底什么會影響安全感呢?我簡單的說,家庭的動力會影響安全感,有人適不適合把我的孩子在長大后送到親戚家或者寄宿?我真的想這樣說一句話,孩子不宜離開父母進行寄讀,是“讀”。孩子將來有出息,從小離開父母在其他家庭當中長大。為了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孩子離開父母寄“讀”好嗎?有好學校,讓孩子去寄宿學校等等,這種事情在我們的小的時候是經常能夠看到的。比方說,我的愛人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的父母為了讓他能夠將來出人頭地就把他送到了一個大的城市當中去學習。他就跟著他的二姑還有二爹,就是我們就叫二叔。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其實都很愛他,因為他是幾代單傳的一個男孩兒。可是無論怎樣,他跟自己父母和跟其他親屬在一起關系是不一樣的。即使到了現在,我想說的是他經常跟他的爸媽在一起是無話可說的,最多也是:爸爸,你吃點兒啥?媽,明天吃點兒啥?后天吃點啥?好像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一個吃貨而已。甚至他到現在跟自己的孩子去溝通的時候語言也比較蒼白,沒有多少能夠去促使他跟孩子聊下去的動力。另外就是我老公總是看飯吃,無論在什么時候除非在我家,比方說就我們家庭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他能吃飽。其他的時間他總是看著別人吃完然后他才去吃飯。這個跟成長經歷有相當大的關系。
所以這些有人說我們家孩子特別好。其實經常離開父母去寄讀的孩子,他們表面樂觀,其實不喜歡說心里話。而且有的時候真的會出現那種報喜不報憂,您就想想常常不報就會梗,他就會堵在那里。甚至有的人會過分的獨立,感覺到自己誰也不需要,就像我說到的那個主人公不和陌生人說話,就是歡樂頌當中的那個安迪,大家還記得嗎?也有的孩子會有攻擊性行為,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人保護,他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外面,那么這樣的時候,他只有自己強拳頭或者其他的語言暴力,才能夠讓自己有力量。另外一種就會出現自我保護防范意識非常的強,因為她真的會覺得周遭環境不安全。
另外我要講一講的是孩子不宜離開父母進行寄獨。很大的程度上來說現在事業真的很忙,人的壓力很大,又要供房又要供車貸等等。我們很多的家庭面對著事業和分離。可能孩子和爸爸媽媽是分開的成為了留守兒童。這個話題我們都知道社會上很關注,肯定對于孩子整個成長是不利的。
那么我要在講的是一個“婚內單親”,這四個字婚內單親是什么意思呢?孩子經常只是和一方比方說媽媽在一起,這些過程當中就非常的恐慌,比方說孩子有的要去處理很多的夫妻關系,因為一個媽媽經常和爸爸分離他是得不到愛的滋養的,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等等方面,他就會有很多的低落情緒,這樣的過程當中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就要去又承擔,例如兒子就要去承擔“丈夫”的角色,那么另外的時候他還要處理很多的關系,我真的想說,不要出現古時候那種寡母孝子或者寡母逆子的情況。 比方說前段時間說某某高校的一個狀元,他把自己的母親殺了。我覺得是內在安全感的缺失造成的,包括到他自己母親整個培養過程當中教養方式導致的,孩子真的不宜離開父母寄讀,因為孩子本身來說,他需要父母的懷抱,在父母身邊快樂的成長,父母最需要的其實就是親手撫養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親愛的各位伙伴們,不要給社會增添一名“父母雙全的孤兒”,這句話再重復一遍,不要給社會增添一名“父母雙全的孤兒”,比方說我們的父母在外打工,就是為了給自己的掙一個好的宅子把孩子留到了爺爺奶奶家,姥姥家,其實這個孩子真的是父母雙全的孤兒。
那么另外寄宿會造成很的傷害,并非能立刻顯現在婚后生養孩子之后,就會顯露出來,比方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忍受不了孩子哭鬧,忍受不了與孩子分離,前面講到的是忍受不了哭鬧,還有一種忍受不了分離。
我在幼兒園呆了十四年,記得有一位媽媽她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來上學,她哭著把孩子送進來,然后放學一見面就開始哭,我特別特別的不理解她,為什么這樣?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她,是她自己本身離不開孩子。還有一位父親,他就一個人趴在幼兒園的外面,然后悄悄在外面看著里面,對孩子極度的不信任,那么后來我們的孩子就告訴某某同學,你爸爸在外面,最后導致的是這個孩子差不多一個多月總是往窗戶外看,一看就哭,所以這些一定跟他的本身和他的父母的親子關系有關系,另外就是對于孩子過度的依戀,過度的保護,極度的沒有耐心,冷落報復心強,這些都是跟他小的時候沒有在父母的身邊正常成長有關的。
最后呢,我想給大家12個問題,問問大伙兒。
1. 你怎么看待漲你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員?
2. 童年時你和父母相處的怎么樣?
3. 你和母親與你和父親的關系有什么不同?它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相處上,你有什么喜歡或討厭的地方?
4. 你是否被父母拒絕過?是否受到過父母的驚嚇?是否還有其他一些經歷讓你感到難以承受或者精神上受到了創傷?它們對你以后的生活有沒有影響?
5. 小時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這對你的童年有什么影響?對你現在為人父母有什么影響?
6. 你能記起很小的時候和父母分離時的感覺嗎?這種感覺怎么樣?你是否和父母有過長期的分離?
7. 在童年或者長大以后的生活中,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過世了?當時你的感受如何?這對現在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8. 當你高興或興奮的時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應?當你煩惱或不快樂時,他們的反應又怎樣?
9. 小時候是否還有其他人照顧過你?他們照顧得怎么樣?有沒有發生過什么事情?你是否愿意讓其他人照顧你的孩子?
10. 小時候遇到過困難嗎?當時你有沒有依靠你和父母或者其他人建立的關系走出困境?這些關系對你有什么幫助?
11. 童年經歷對你有什么影響?你是否因為童年的一些經歷特別討厭某種行為?你是否想改變某些行為習慣但遇到了困難?
12. 你認為童年經歷對你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在和他人相處以及對自己的認識上,你最想改變的是什么?"
大家去解答一下,其實我沒有辦法給大家去進行這個真的是一一的矯正。您是怎樣?這是一個課后的課程,說心里話,這一定是在線下完成的,但是我真的想說線上有很多的不允許,但是足可以讓我們去思考,大家可能在從中當中會找到一些您自己內心的想法。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阿蘭斯洛夫發現:依戀關系是可以改變的,也是可以不斷發展的,特別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階段,因為從腦科學角度來看,這種神經元的信號發送模式,其實他是可以能夠和過去未來有關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的這種模式里過去的經歷和適應的這些情況下都會產出突觸連接,并且這種連接一直會保存在記憶當中,在依戀情形下這種調節的模式和內隱記憶發生重疊,他就會根植于人的早年。后面的課程聶老師有時間就會給大家講講大腦是如何去成長的?
我再次想說一句,這樣的好消息:依戀主要是關系經歷,而不遺傳形成的,所以千萬不要去指責你的愛人說這個給他(孩子)遺傳了,絕對不是。
最后想說,我們注定不會重復父母的生活,也不會重復我們的過去,但是解讀生活能夠使我們依賴已有的經驗,然后我們去超越過去的局限,為自己和孩子創造新的生活,并且幫助建立良好的關系,這種關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安全感,適應能力,以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而這種過程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這本是孩子應該擁有的權利也是我們必須去履行的義務和責任。
看完文章您在這反思當中發現了什么?您是不是希望父母兒時對你可以采用另外一種這樣的陪伴方式?甚至您可能更會深思的是父母早年對您的這樣的一種照料方式,如何影響今天您和您的孩子的相處模式?
大家可以思考,共同去思考這樣一個話題,您認為一位好的媽媽或者是好的爸爸應該是什么樣的,父母做到了什么?你自己又做到了什么呢?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我們再次堅信一點,只要是關系經歷,而不是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