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里的喬英子,因為不堪媽媽給的壓力,最終得了抑郁癥要跳河,而她的媽媽卻還是以愛之名,對英子說:“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啊!”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他們總是忽略了,善意也是有邊界和限度的。有句話說得好,花看半開,酒飲微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做到行為有度,慎始敬終,才能行穩致遠。
東方朔也曾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善意”過度也會給人帶來傷害。那么,怎樣才能自覺、有效地抵制這些看不見、摸不著卻現實存在的“善意暴力”,真正理性地認知自我和關照他人,實現人際關系的圓融和諧呢?
日本學者崛內進之介所著的《為何善意會傷人》,從個人心理及社會層面深入探討了產生這種以善意為名的暴力的原因,并給我們提供了抵制暴力的“良藥”。本書適合處于現實與虛擬的社會網絡關系中的每一位讀者閱讀,尤其對在職場和生活中正苦惱于“善意暴力”的受害者有指導意義,對“善意施暴者”有意無意的加害行為同樣具有警示作用。
崛內進之介是日本著名的政治社會學學者、社會學博士,多年從事日本社會心理研究,對該領域有較為深刻地理解。著有《被情感獲獵的人們》、《陷入危險人生》、《知與情意的政治學》的等。
作者從科學研究的視角出發,通過冷靜客觀的論述,讓讀者看到并反思以善意為名的暴力、以共情為名的曲解。完整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以及我們自身,也許會幫助我們擁有真正善良的能力,實現人際關系的圓融和諧。
所謂地維護正義,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感
王小波說:“善良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所以讓我去選擇道德的根基,我愿選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既是善良的根基,也是道德的根基。實事求是意味著不夸大、不隱瞞,只要其中摻雜了虛偽和作秀,必然導致社會風氣的滑坡。
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名人大咖,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備受廣大群眾的關注,但凡他們的言語行為有一點點不被大眾認同,有一個人跳出來抨擊,后面就會跟著有一大波人隨之附和。
也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事情的原委是什么,大多數人都是先吐為快。更有甚者,會添油加醋,打著正義的旗號,過度評判別人。他們認為,既然有人這樣說,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肯定就是這樣。其實,這種行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抨擊他人時的快感,并不是真正地維護正義。
沒有人能無法完全理解他人
茨威格說:“同情是把有刃的利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當我們感覺到別人正處于苦難之中時,常常會對對方產生同情的心理,并主動伸出援手。但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出于我們“自我代入式”的體驗,對于對方情境中的真實體驗并不能準確地把握,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期盼他人的同情。
我們的同情在別人眼里甚至可能是一種負擔。同情是一種智慧,把握同情與善良的尺度,才不至于讓同情變成“施舍”,才不至于傷害他人的自尊。
但同時,我們更不能指責別人“沒有理解他人的心情”“不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因為,人類無法無限度地體會他人的心情。我們對與自己比較親近的親朋好友時,更容易產生共情,而在面對其他人時共情能力就會減弱。
所以,體會他人的心情這件事根本不會有正確答案。
保持必要的距離
卡爾維諾在《樹上的男爵》中說:“誰想看清塵世就應當同它保持必要的距離。”
弘一法師也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在每一段人際關系里,對待每一件事,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當事者未必想得到你的理解,甚至會想,你怎么可能會懂呢?
我們無法容忍無關自身厲害關系的違規行為,總是強調加害者要自我反省,更加同情弱者,認為如果加害者不與受害者受同樣傷害的話,就不公平。
但是,對于加害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反省,而不是自我傷害,這樣的共情不僅會傷害加害者,還會傷害受害者。
如果真正渴望社會公正,就應該像作者說得那樣“思考怎樣才能使受害者、加害者和加害者的家庭重新融入社會”。同時,我們需要理性認識自我,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而盲目迎合。
你以為的愛并不真的是愛,你以為的善意也并非會有好的結果。善意也會傷人,它背后往往隱藏著無聲的暴力。忽略善意的邊界和限度,過分地共情雖迎合了他人的想法,卻會影響自己的理性判斷,導致我們“好心辦壞事”。
《為何善意會傷人》從科學的視角出發,為讀者揭開善意的面具,讓讀者發現:自以為是的善和別有用心的善。
善意有邊界,共情也有陷阱,出于好心的行為也會失控。愿你能真正理性地認知自我和關照他人,實現人際關系的圓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