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 ? ? ? ? ? ? ? ? ——《孩子,你慢慢來》
? “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這該是一種怎樣的耐心?等待一個素昧平生的孩子扎好花束,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愛心?
一段時間迷上了她的文字,如癡如醉地讀完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和《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拷問生死大問,讀來沉重,閱讀速度驟減,目前處于未完狀態。
總覺自己是后知后覺之人,“L旋風”刮得那么猛烈,自己也沒有卷裹其中,頗覺遺憾。暗自打算先把這“人生三書”看完,再閱讀她文筆犀利的《野火集》。
這位優秀的女子,出身貧苦漁村,從小就見證人生的蒼涼與無奈;成人后輾轉于世界各地,見識各國文明,她似乎總是高昂頭顱,在更高的視野上,關注人世的“瘡疤”,她的文字如同疾風暴雨,對人和世界充滿人文關懷,呼喚公民意識與反省精神。而她卻又能在兩種狀態中自由游走,她低下頭來,目光滿是深深愛戀,如同一泓清澈的湖水,清晰的倒影著自己兩個孩子人生之路上小小的腳印。純真率直的《孩子,你慢慢來》就是其中的一本。
《孩子,你慢慢來》中的作者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相比前段時間讀池莉的《來吧,孩子》,她的文字“少了幾分煽情多了幾分率真,從不多發是非之論,也絕不作驕矜之態。”
哪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她說“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但不同的人愛的方式卻千差萬別。
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面對繁瑣枯燥的工作與生活,世人總是行色匆匆,不停的往前趕,無暇看一眼路邊的風景,無心去體會行走路上的樂趣,教育也有了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進,太多的揠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讓我們反思自我生命成長的過程,深感真正的生命自身應是一種自然綻放的過程,本質是一場減速成長的旅程。教育應是平淡的、詩意的,應是一種慢的藝術。
《孩子,你慢慢來》就是一種慢的藝術的教育,就是一種靜待花開的過程。
“靜待花開”,是對人生的一種耐心。
面對上帝送給自己的兩個小天使,她敏感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細心地感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同時也記錄下一位母親在孩子成長期間經歷過的每一絲喜悅和惆悵。靜下心來,許多相似的場景似乎也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但是自己卻缺乏她那種淡定從容。
媽媽帶著孩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游,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在人生之初,她就是如此耐心,華安以后的人生之路,她同樣也是,用充滿耐心的悠然之情娓娓道來,從孩子第一次發出“啵”的聲音,從孩子初識宇宙,從孩子認識龍到“車水馬龍”,從孩子在各國語言神奇的轉換中。
“靜待花開”,是一種人生睿智。
《小紅帽》的故事,讓她覺得野狼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野狼遭遇的凄慘使她注意到童話故事的殘酷和暴力。她心驚肉跳地給安安讀著《白雪公主》里有關后母毒害白雪公主的各種手段,《阿里巴巴》中女仆殺害強盜的殘忍,于是慌忙把《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兩本書移到了書架的最高一格,保證孩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在讀是《水滸》以后,安安和弗瑞弟兩個調皮的孩子,揮舞著竹竿和破布扎起來的旗子,在路上對著年邁的老太太高喊:“嘿!過路的客人,留下買路錢!我們兄弟們需要點盤纏!”這些都在告訴我,在選擇書籍的過程中,選擇書不僅要適應孩子的需求,更要適合孩子的發展。孩子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家長不要著急,這些都伴隨著擔憂、焦慮的后遺癥,生命中的殘忍,何必讓孩子那么早就知曉,人生苦痛甚多,無憂無慮的童年只有一次。
面對兒子和弗瑞弟童年中偷竊的行為,她理智和藹耐心的分析,讓孩子認識到“原來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靜待花開”,是一種對生命的感恩。
? 有了孩子,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歷程,更深刻體驗到父輩人生的坎坷,養育孩子的不易,“我的母親也曾經坐在草地上遠遠地看著我爬行吧?現在,母親的手背上布滿了老人斑,那只曾經牽過我、撫過我頭發的手。生命的來處和去處,我突然明白了,不透過書本和思考,逃過那正在爬的孩子。”
“靜待花開”,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正是對孩子深切的愛戀和自己的人生體驗,讓她處處注意對孩子個體生命的尊重。在尋找幼稚園中,對自己孩子是否適應這種在時間、空間、和行為上的種種規范忐忑不安,并思考這真是3歲孩子需要的嗎?結果是,讓媽媽和安安好好度假吧?
面對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她處處也尊重哥哥的情緒,她發現,人類分兩種:那做過父母的,而且養過兩個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樣,來看嬰兒時,不會忘記多帶一份給老大的禮。那不曾做過父母或只有獨生兒女的,只帶來一份禮。
她和兒子一起站在路邊,悄悄的觀察小刺猬,母子倆小聲的說著,不愿意驚動的小刺猬,而是靜靜地,陪著孩子一起把刺猬看個夠。她忍受著頭皮發麻的惡心感,幫助孩子們解救擠在夾縫里的老鼠。
尊重每個生命,是內心強大、慈悲、美好的體現。
她用自己的一種平和的心境,接納和包容的智睿,用細致細膩的慢的藝術,用對生命的尊重與感恩,讓我感受到偉大母愛的味道。華安說:“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
當幼小的孩子跌倒時,告訴自己,學會等待,等待她東倒西歪地自己站起來,一步一步地蹣跚走到你的面前;面對孩子滿桌的飯粒,告訴自己,學會等待,沉下亟不可待喂她的想法;當孩子堆搭的積木毀壞后,告訴自己,學會等待,收回自己要重新堆搭的手;當孩子撕破了你精心挑選的書籍,告訴自己,學會等待,把要訓斥的話語咽回肚子;當孩子拿著不滿意的分數回家,告訴自己,學會等待,收回要劈頭蓋臉地譴責;……
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是父母成長過程。時刻提醒自己“從容地靜待花開”,悠然地告訴孩子:“孩子,你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