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世界上不存在風險,人可以永生,而且不得病,那么保險將不可能存在。
日月輪回,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所以每個人天然存在保險需求。
人一般只有七八十年的生存時間。人與人之間雖然差異很大,但每個人都擺脫不了由生到死,由年幼到年老的必然過程。人的一生大致可分為“成長、工作和養老”三個階段。
在成長階段,人的主要任務是生長發育、學習知識、適應環境。在成長期間,每個人都需要家庭的照顧,需要父母、老師、同學和親友等社會群體在物質上、精神上給予幫助。其中家庭對人的成長貢獻最大。父母需要承擔養育子女,提供一切必要經濟資助的義務。孩子生病了需要花錢,孩子闖禍了需要家長承擔一切連帶責任,孩子上大學需要大筆開支。
如果沒有住院醫療保險,孩子生病住院的所有費用都必須由父母承擔,這顯然很不經濟。假如有了保險,住院期間的大部分費用由別人承擔豈不更好。但在對待如何處理孩子生病風險的問題上人們的做法差異很大。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身體好,不會生病,沒必要花錢買保險。這樣做有點僥幸心理。而有的父母認為,希望孩子最好不要生病、不要住院,但誰也保證不了這一點,而且現在的醫療費用越來越高,一但住院,哪怕是小病,動輒就是幾百、幾千元,如果大點的病就是幾千上萬元了。如果到時非得拿出這么多錢,豈不是很大的經濟開銷?所以寧可花點小錢,交點保險費,把生病造成的經濟壓力降低到最小程度。
到了工作階段,人的主要任務是做工,創造價值,獲得勞動報酬。這期間人的壓力很大,越來越激烈。工作階段人們要成家立業,有的人還想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當然每個人都必須履行社會義務,照顧家庭,養育子女。人們都希望讓家人過上更美滿的生活,這需要錢,需要管理收入與開支。
在工作階段,如果一家之主出現麻煩會給家庭收入帶來嚴重影響。生病住院,工資獎金減少,或生意進展出現異常,收入銳減,出現意外,甚至極端的意外,個人理想、事業破滅不說,家庭經濟將陷入困境,我們給親人規劃的美麗藍圖,保證子女上一流大學或到海外讀書的承諾頓時化為泡影。而親人們除了感到不幸和命苦外,又能怎么樣呢?他們需要面對現實,艱難的活下去,掙扎下去。
如果我們有了保險,將避免親人們長期不幸的結局,讓他們仍然正常的生活下去。
當然,每個人發生極端風險的可能性都存在,但概率較低,更現實的是如何為今后的養老收入做好準備,這大約要占用工作期間總收入的20%~35%。
對此,人們心想,反正還年輕,離退休遠著呢,沒必要過早準備。到了30~40歲,人們又想把所有積累都投入到事業發展或生意上,哪里有閑錢顧及養老儲備。到了50多歲,臨近退休的時候,人們忽然意識到,晚了,沒有機會了,買保險交費這么高!算了算了,還是讓孩子認識這個道理吧。可是任由我們怎么灌輸這些道理,孩子仍然會步大人的后塵,繼續上演上輩的故事。
到退休階段,男人的斗志減退女人的希望消失,一切都那么平淡,生活不得不變得節儉再節儉,簡單再簡單。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過去不該花的錢太多了,不該冒的險太多了,而本該節約的開支沒有節約。人們雖然羨慕那些年輕時謹慎理財而年老比較瀟灑的同齡人,但總以淡泊寧靜的信條來寬慰自己。其實老年階段恰恰是人們享受一生勞動成果的幸福時期,誰不愿意最后階段到國外轉轉,誰不希望多看一眼錦繡河山呢?
淡泊寧靜也好,出國旅游也罷,都是人們一手造成的,必然自己品嘗最后的結果,哪怕是苦果。人在年輕時可以寄人籬下,甚至承受胯下之辱,但年老時格外需要得到尊敬。所以人之幸福在于老年階段,人生之最大不幸在于年老無銀、無助、無尊,這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朱紅《保險理財實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