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析之行業分析
行業分析(中觀分析)的信息來源
行業分析是指根據經濟學原理,綜合應用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分析工具對行業經濟的運行狀況、產品生產、銷售、消費、技術、行業競爭力、市場競爭格局、行業政策等行業要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發現行業運行的內在經濟規律,進而進一步預測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行業分析是介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分析之間的中觀層次的分析,是發現和掌握行業運行規律的必經之路,是行業內企業發展的大腦,對指導行業內企業的經營規劃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行業分析的信息來源
(1)統計年鑒。(2)其他政府部門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3)國際組織編制的綜合或專門統計年鑒。(4)專門行業協會編制的本行業相關信息。(5)專門咨詢機構發布的專門咨詢報告。(6)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企業報表。(7)報紙、雜志、學術論文、學術著作歸納或轉載的行業相關信息。(8)國家專利部門公布的行業相關專利信息。(9)國家制定并公布的行業、產業政策。(10)中國海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傾銷、反傾銷調查信息及相關政策。(11)行業內專家或資深從業人士對行業內某話題的歸納、觀點或分析結論。(12)IPO招股說明書等公開披露資料中歸納匯總的行業相關信息。(13)政府內參及其他信息來源。
行業分析所需信息和數據
內容:(1)市場結構分析(2)行業性質分析(3)行業的生命周期(4)行業穩定性分析(5)其他有關因素。
質量要求:完整性;一致性;準確性;及時性。
行業分析信息的收集
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為了保證信息收集的質量,應堅持以下原則:準確性;全面性;時效性。
信息收集的方法
(1)調查法。調查方法一般分為普查(調查有限總體中每個個體的有關指標值)和抽樣調查(個體-總體)兩大類。抽樣調查是較常用的調查方法。
(2)觀察法。觀察法是通過開會、深入現場、參加生產和經營、實地采樣、進行現場觀察并準確記錄(包括測繪、錄音、錄相、拍照、筆錄等)調研情況。
(3)實驗方法。(4)文獻檢索。(5)網絡信息收集。
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就是對信息的接收、存儲、轉化、傳送和發布等。信息處理的目的主要是:(1)提高有效性。(2)提高抗干擾性。(3)改善主觀感覺的效果。(4)對信息進行識別和分類。(5)分離和選擇信息
對所獲得的行業部門、行業內部競爭、部門需求和供給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
1、歷史資料研究法:是通過對已有資料的深入研究,尋找事實和一般規律,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釋過去的過程,同時揭示當前的狀況,并依照這種一般規律對未來進行預測。2、調查研究法:是一項非常古老的研究技術,也是科學研究中一個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釋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它一般通過抽樣調查、實地調研、深度訪談等形式,通過對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訪查、訪談獲得資訊,并對此進行研究。3、歸納與演繹法:歸納法是從個別出發以達到一般性,從一系列特定的觀察中發現一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給定事件的秩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模式的發現并不能解釋為什么這個模式會存在。演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從邏輯或者理論上預期的模式到觀察檢驗預期的模式是否確實存在。演繹法是先推論后觀察,歸納法則是從觀察開始。4、比較研究法:可以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兩種方法。橫向比較一般是取某一時點的狀態或者某一固定時段(比如1年)的指標,在這個橫截面上對研究對象及其比較對象進行比較研究??v向比較主要是利用行業的歷史數據,如銷售收入、利潤、企業規模等,分析過去的增長情況,并據此預測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5、數理統計法:相關分析、一元線性回歸、多元線性回歸和時間數列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行業分類方法。
1、道·瓊斯分類法:在19世紀末為選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對各公司進行的分類,是證券指數統計中最常用的分類法之一。道?瓊斯分類法將大多數股票分為三類:工業、運輸業和公用事業,然后選取有代表性的股票。在道·瓊斯指數中,工業類股票取自工業部門的30家公司,包括采掘業、制造業和商業;運輸業類股票取自20家交通運輸業公司,包括航空、鐵路、汽車運輸與航運業;公用事業類股票取自6家公用事業公司,主要包括電話公司、煤氣公司和電力公司等。
2、標準行業分類法:為便于匯總各國的統計資料并進行互相對比,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統計局曾制定了一個《全部經濟活動國際標準行業分類》(簡稱《國際標準行業分類》),建議各國采用。它把國民經濟劃分為10個門類:(1)農業、畜牧狩獵業、林業和漁業。(2)采礦業及土、石采掘業。(3)制造業。(4)電、煤氣和水。(5)建筑業。(6)批發和零售業、飲食和旅館業。(7)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8)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工商服務業。(9)政府、社會和個人服務業。(10)其他。
3、我國國民經濟的行業分類:1985年,我國國家統計局明確劃分三大產業。(1)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2)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煤氣)和建筑業;(3)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各行業為第三產業,主要是指向全社會提供各種各樣勞務的服務性行業,具體包括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電通信業、餐飲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等。
4、我國上市公司的行業分類:中國證監會于2012年修訂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將我國上市公司分為19個門類,共90大類。
行業景氣指數
景氣指數以100為臨界值,范圍在0~200點之間。處于景氣狀態時,景氣指數高于100;處于不景氣狀態時,景氣指數低于100。
中經產業景氣指數
是一個指數體系。各產業指數都包括景氣指數、預警指數以及用紅、黃、綠、淺藍和藍色燈號直觀描述行業經濟冷熱狀況的行業預警燈號
市場結構
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完全壟斷。
市場結構就是市場競爭或壟斷的程度。根據行業中企業數量的多少、進入限制程度和產品差別
行業供需分析方法
(1)供給與市場價格的關系。包括,供給法則、供給彈性、供給量的構成和影響供給的一般因素。(2)需求與市場價格的關系。包括,需求法則、需求彈性、需求量構成和影響需求的因素。
行業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對企業經營要素進行價值識別和管理,在經營要素中找到盈利機會,即探求企業利潤來源、生產過程以及產出方式的系統方法。盈利模式分為自發的盈利模式和自覺的盈利模式兩種
行業集中度
CR4(8)越小,集中度越低,市場越趨向于競爭。CR4(8) 越大,說明這一行業的集中度越高,市場越趨向于壟斷。
以行業集中度為劃分標準的產業市場結構
極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以上是寡占型(CR8≥40%)競爭型(CR8<40%)低集中競爭型(20%≤CR8<40%)和分散競爭型(CR8<20%)。
產業價值鏈概念
價值鏈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一般企業都可以視為一個由管理、設計、采購、生產、銷售、交貨等一系列創造價值的活動所組成的鏈條式集合體,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無處不在,將企業價值鏈根據企業與相應供應方和需求方的關系,分別向其前、后延伸就形成了產業價值鏈。
在企業的基本價值活動中,材料供應、產品開發、生產運行可以被稱為“上游環節”;成品儲運、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可以被稱為“下游環節”。
上游環節經濟活動的中心是產品,與產品的技術特性緊密相關;下游環節的中心是顧客,成敗優劣主要取決于顧客特點。
各類行業的運行狀態與經濟周期的分析
1、增長型行業;增長型行業的運行狀態與經濟活動總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并不緊密相關。
2、周期型行業:的運行狀態與經濟周期緊密相關。當經濟衰退時,這些行業也相應衰落;當經濟處于上升時期,這些行業會緊隨其擴張,且該類型行業收益的變化幅度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經濟的周期性。典型的周期性行業有消費品行業、耐用品制造業及其他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行業。
3、防守型行業:經濟周期的上升和下降對防守型行業的經營狀況的影響很小。其原因是該類型行業的產品需求相對穩定,需求彈性小,經濟周期處于衰退階段對這種行業的影響也比較小。有些防守型行業甚至在經濟衰退時期還會有一定的實際增長。該類型行業的產品往往是必要的公共服務或是生活必需品,公眾對其產品有相對穩定的需求。典型代表行業有醫療、食品業和公用事業。
行業生命周期分析 (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行業興衰的實質
行業興衰的實質是行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變遷,也就是行業經歷“幼稚產業——先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夕陽產業”的過程,是資本在某一行業領域“形成——集中——大規模聚集——分散”的過程,是新技術的“產生——推廣——應用——轉移——落后”的過程。
影響因素:一個行業的興衰受到技術進步、產業政策、產業組織創新、社會習慣改變和經濟全球化等因素影響
技術進步的行業
1、當前技術進步的行業特征(1)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成為21世紀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2)信息技術的擴散與應用引起相關行業的技術革命,并加速改造著傳統產業。(3)研發活動的投入強度成為劃分高技術群類和衡量產業競爭力的標尺。(4)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周期明顯縮短,產品更新換代頻繁。
技術進步對行業的影響:技術進步對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往往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同時迫使一個舊的行業加速進入衰退期。新興行業能夠很快地超過并代替舊行業,或嚴重地威脅原有行業的生存。未來優勢行業將伴隨新的技術創新而到來,處于技術尖端的基因技術、納米技術等將催生新的優勢行業。
政府和行業監管、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行業影響
1、技術進步。2、產業政策:產業政策的核心是產業結構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
3、產業組織創新4、社會習慣的改變5、經濟全球化。
重組、并購等對行業的影響
企業重組是指企業以資本保值增值為目標,運用資產重組、負債重組和產權重組方式,優化企業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和產權結構,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