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is about sex ,except sex itself.
導讀:《百年孤獨》一本很多人拿起又放下的書,原因不在于它的體量之大,內容之長,而是不斷重復的人名和荒誕迷離的情節。有的人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就大呼“牛逼”,有的人看完這本書也只能感到虛無。《百年孤獨》作為一代代讀者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作,無論是在盜版橫行的年代還是在已經出版50年的今天,依然屹立于文學界的巔峰許多中國著名作家,如莫言、陳忠實、阿來等,都對這本書情有獨鐘,甚至創作出了“百年孤獨中文版”。那么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感悟呢?
在微信讀書中,本書標注有22.8萬字,在我手里的紙質書中,標注有262千字。無論是取大還是取小,本書的體量并不算是一本「厚書」。但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準備寫下讀后感的時候,卻把我難到了。
本書中包含的人物、事件、時間跨度、倫理道德、人生哲理、歷史影射實在太多,一時不知道該從何講起。書中的很多細節都會在閱讀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飄零,但荒誕不經,輪回出現的孤獨感卻依舊留在我的心頭,讀完依舊難以平復。
《百年孤獨》有很多人翻開,又放下,只記得最為著名的「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讓人讀不下去的理由無不是那宛如一句話長的,在整個家族中代代不變、重復出現的人名。
這本書并不是我第一次讀,幾年前就快速又混亂的讀過兩遍,由于當時尚未聽說《百年孤獨》的鼎鼎大名,書中的很多人和很多事我也是草草讀完,過后也很快忘卻。
「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沖動,富于事業心,但命中注定帶有悲劇色彩。」
書中作者借費爾南達的口告訴了我們人物的性格特征,無疑,這是本書最大的注腳。
同時,他們的歸途也都趨于相同,在布恩迪亞家中,所有叫做奧雷里亞諾的都是在孤獨的研究中老去,去世的時候甚至都沒有人發現;所有叫阿爾卡蒂奧的都是非自然死亡,死于對欲望的無限的追求。
于是,我不禁發問:我們生活在重復中嗎?
動漫《超獸武裝》中說「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后經搜尋來自《圣經·傳道書》);灰太狼再被喜羊羊打跑之后總會再說一句「我還會回來的!」隨后逃之夭夭;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話「歷史的車輪……」
原來,這么多的作品已經向我們暗示了歷史的往復循環,或許我們終究要湮滅在這個時間的大滾筒中,而這個滾筒的半徑卻要由我們自己延拓。焦急地尋找著,以為能夠找到答案。結果卻適得其反,一邊特立獨行地想要和他人不同,一邊又不敢踏出雷池半步,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擁有差不多的愿望,追逐差不多的理想,最后擁護差不多的黃昏。
「你究竟是一年過了三百六十五天,還是一天活了三百六十五遍?」這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式的問題。空虛、無聊、寂寞的來源是什么?沒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娛樂新聞前篇一律,無窮的遠方還沒有探索,抑或是學業的乏力?不,是重復。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把小金魚融了做、做了融;阿瑪蘭達給把壽衣織了拆、拆了織;甚至世世代代重復的人名。重復把他們整個家族甚至他們生活的馬孔多拉入了孤獨的深淵。
重復的不僅僅是《百年孤獨》中的人名和他們所作的事情,還包括整個《百年孤獨》中的故事。
《百年孤獨》所有重大的事情都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以鬧劇出現的,第二次是以悲劇出現的。
失憶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書的最后,馬孔多的記憶被洗刷干凈,另一次是在書的開頭,失眠的瘟疫在馬孔多肆虐,使得居民失去了記憶;
屠殺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狂歡節的慶典之上,一次是在香蕉種植園里。
發瘋出現了兩次,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發現每天都是星期一后發了瘋,布恩迪亞家族第六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見證了香蕉園大屠殺之后也發了瘋,他們把自己囚禁在孤獨中,只與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幽靈講話,與古文字為伴。
吉普賽人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馬孔多建立伊始,萬物尚未開化,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也在那個見到冰塊的下午夢想未來馬孔多將是一座鏡子之城,最后一次出現在馬孔多時,整個城市滿目頹廢,一片海市蜃龍之景。
面對行刑隊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一次是阿爾卡蒂奧將回想起梅爾基亞德斯為他朗讀那一頁頁不可理解的文字時的顫抖。
「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云煙。」唯有孤獨永恒。
看到這些,我的骨骼也發出了咯噔咯噔的響聲,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車輛,我依舊在回憶著小時候趴在窗邊打發時間的光陰,已經忘記了這里枯枝嫩芽,槐花開放的季節,思緒就這樣一直飄到了模糊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