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進化心理學基礎理論
進化心理學研究的四大問題:
1.心理為什么會被設計成現在這樣?或者說哪些進程將人類心理塑造成當下的形式。
2.人類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心理機制或組成部分是什么樣的,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
3.心理的組成部分和組織結構擁有什么樣的功能?即心理是被設計來干什么的。
4.來自社會環境的信息輸入,是如何與人類獨特的心理設計特征相互作用的,從而產生可供觀察的行為的?
對進化理論的常見誤解:
1.人的行為是遺傳決定的。許多人反對用進化理論來解釋人類,主要源于他們錯誤地將進化理論與遺傳決定論等同起來了。而這與西方主流價值觀自由選擇發展,相沖突,且抹殺了人們的希望。
2.如果行為是進化來的,那我們就無法改變它。有證據表明男性在一個女性對一個男性微笑時,男性觀察者往往比女性觀察者更傾向于認為該女性對那個男性有興趣。男性很可能擁有一種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這種機制能夠激發男性去搜尋偶然的交配機會。當男性知道了他們推斷性意圖的閾值比女性更低的話,那么原則上,他們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從而減少錯誤推斷性意圖的次數,并減少他們不必要的對女性做出性接近的次數。對進化的心理機制了解的越多,那我們改變行為的能力將會越大。
3.當前的機制是最佳設計
在塑造我們心理機制的環境(狩獵-采集者時代)和當前環境中間存在巨大的時間間隔,這意味著我們擁有的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對于當前的環境而言并不是最佳設計。
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即擇偶偏好。
雄孔雀體型較大是同性競爭的結果,漂亮羽毛(適應器)得到進化史異性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理論把所有生命形式都統一到宏大的進化之樹上,同時指明了人類在這張生命譜系上的位置。
固定行為模式:預先編制好的學習,如出生鴨子的印隨,公鴨對假的母鴨的一系列諂媚行為。
Freud提出本能系統,求生本能(對空氣水的需求,對蛇高處的害怕等)、性本能(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期)、死本能。
進化的三大產物:適應器(手繭)、副產物(臍帶的副產品-肚臍眼)、噪音(突變)。
親代投資理論和性選擇推測:女性進化出對社會地位高及愿意對她們自己及其后代投資的男性的擇偶偏好。如果女性能找到更好的配偶,他們會和不能提供資源的丈夫離婚。
雌性對后代的投資要遠高于雄性,所以雌性在選擇配偶的時候更謹慎和挑剔。
并不是性別本身導致了擇偶之間的性別差異,而是因為兩性在親代投資上的差異導致的。
女性外貌是遠古男性推測其生育力的重要線索之一,豐乳肥臀。
人性的核心:進化心理機制的基本原理
人的少毛發,兩腿走路等。人也有本性,正是這些特征,使我們在自然界變得獨一無二。所有心理學都暗示本性的存在。對弗洛伊德來說,人的本性是強烈的性沖動和攻擊沖動構成。
心理機制的定義:包括輸入信息、決策規則和輸出結果等關鍵的組成部分,突出強調了適應器為什么不像嚴格的“本能”那樣通過穩定不變的行為表現出來。
人類擁有許多進化來的心理機制。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所擁有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人類的行為具有靈活性。
由于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是產生人性的唯一已知的原因,所以理論上來說,所有心理學都是進化式理論。
檢驗進化假設的方法
1.比較不同的物種
研究者在試圖理解某種動物的行為時,不是僅僅去考察這種動物本身,二是去檢驗某種特質在與之相關的不同物種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比如精子競爭假設:有機體產生大量精子的好處在于,它能夠取代雄性競爭對手的精子,從而增加讓雌性懷孕的機會。
雄性大猩猩的睪丸重量占體重的0.02%;猩猩是0.05%;人類是0.08%;黑猩猩是0.27%。精子競爭最為激烈的物種擁有最大的睪丸容量,比較法支持了精子競爭的假設。
2.比較雄性和雌性
如,雄性的性嫉妒(由性背叛引起)要比雌性強烈的多。這是進化的適應器來增加他們父親身份的真實性。
3.比較物種內的不同個體
相比年老女性,年輕女性繁殖年限更長,更容易墮胎。
4.比較不同情境中的同一個體
被社會排擠的男人突然狩獵能力變強,社會地位變高,吸引更多女性的過程。
與人類直覺相反的一點是,一般人認為擁有越多的先天心理機制,行為應該越死板與機械。實際上,這樣有了更多的選擇,就如威爾斯密斯主演的“我,機器人”,里面的中央電腦自我進化,產生大量適應機制時,為了保護人類,她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可以通過囚禁人類,甚至殺死部分人類的方式,來保存人類種族。
第二部分:人類生存問題
人類為什么喜歡香料?抗菌假設
人必須吃飯,攝入食物的同時,危險的微生物和毒素也獲得了進入人體的機會。這些有害物質幾乎存在于我們所吃的每一種食物當中,大多數人都體驗過這種食物帶來的后果,食物中毒,胃部不適,嘔吐等。
最有效的方法是烹飪。還有一種解決方法就是,使用香料。香料能夠殺死食物中的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而且能阻止毒素的生成,這樣香料就解決了人類一個重要的生存問題,即避免因攝入某些食物而生病或死亡。最有效的殺菌劑是:洋蔥,大蒜、多香果、牛至。氣候越炎熱的地區,香料也放得越多。印度通常,放9種香料,而寒冷的挪威只放兩種。葷菜比素菜放更多的香料。日本(十萬之29)因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比韓國要高不少,因為日本使用更少抗菌性的香料。傳統日本料理,多使用本地新鮮食材,現在大多都是進口,而烹飪習慣仍然沒變,導致食物中毒的比例偏高。
人類為什么喜歡喝酒:進化的殘留物?
大多數靈長目動物以果實為主要食物,比如黑猩猩、人類等。熟透的水果(乙醇含量0.6%)最受歡迎,它們富含兩種物質:糖和乙醇。水果散發出的“乙醇香味”是果實成熟的極佳線索。
根據食果副產品假設,人類對酒的迷戀并不是一種適應器,而是喜歡成熟果實這一適應行為的副產品。當今的酗酒行為很可能是因過度沉溺于食果機制而導致的適應不良。
孕婦的妊娠病癥:胚胎保護假設
在孕期的頭三個月中,75%以上的孕婦對某些特定的食物高度過敏,或厭食,并伴有嘔吐反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晨吐”。有證據表明妊娠病是一種適應器,它能夠阻止孕婦攝入或吸收致畸劑-即不利于胎兒發育的有害毒素。
很多植物都能產生毒素來防御草食動物的襲擊。黑胡椒含有一種能致癌又能誘發基因突變的物質。孕婦認為難吃的食物有咖啡、肉、酒精、蔬菜,但幾乎沒有孕婦討厭吃谷類食物。妊娠病是一種精巧的設計機制,讓我們與惡劣的自然條件相抗衡,并解決了小孩在出生之前就要面臨的生存危機。
狩獵假設
人類的肉食比例為20%-40%,黑猩猩為4%。
類人猿的腸道主要由結腸組成,那是一根很大的彎曲管道,專門被設計來消化由堅韌的纖維所組成的植物。人類則主要為小腸組成,能將蛋白質迅速分解,并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
提供食物假設,解釋了為什么人類男性在子女身上的親代投資非常巨大。
狩獵假設解釋了人類身上特有的其他現象,如牢固的男性同盟,團體大型狩獵活動需要合作者之間額配合。如牢固的互惠式利他行為和社會交換。如勞動的性別分工。
炫耀假設:男性間的地位競爭。女人們都更喜歡和炫耀者-即出去尋找那些雖然稀少但非常有價值的肉類食物的男性為鄰,因為她們能夠從他那里分到一小部分肉來食用。如果女性從中受益(特別是在食物短缺時),那她們會對該男性給與回報,比如發生爭端時支持他,幫忙照顧他的子女,甚至有可能以身相許。因此,采取冒險狩獵策略的男性可以在這幾個方面獲得收益。所以他們繁殖的后代也傾向于更多。
采集假設:為什么女孩子怕毛毛蟲?有能很好地照顧好孩子能力
女性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采集食物和撫育子女,在亞熱帶的森林里采集時,嬰兒和兒童會面臨重大的危險(兒童常見的危險通常來自螞蟻、蜜蜂、蜘蛛、有毒額毛毛蟲等。)
采集和狩獵的適應器:特定空間能力的性別差異
狩獵活動通常需要男性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所以自然選擇肯定會傾向于那些能夠找到回家之路的狩獵者,而淘汰那些容易迷路的人。由于分工不同,女性擁有更好的“空間方位記憶”(方位記憶和物體排序)能力,男性在辨別方向、解讀地圖和心理旋轉上的能力更強。
熱帶大草原假設
自然選擇已經在祖先身上選擇出特定的偏好、動機和決策規則來尋找那些資源豐富而且環境安全的地域用于居住(如,非洲大草原,樹蔭稠密程度適中、樹干分為兩支并接近地面的樹木。討厭樹蔭不足或太過稠密的樹木)。
大草原假設的進一步擴展,選擇居所的三個階段理論:
階段一,選擇:毫無遮掩的開放式環境根本不會給予考慮,然而,完全封閉的森林居所因為妨礙了人類的活動和視野,也會被馬上放棄。
階段二,信息搜集階段:主要考慮環境中的資源和潛在危險。這個階段人們非常喜歡那些較為神秘的特征,比如蜿蜒的小路(豐富的資源),人們還喜歡山。藏身之所必須包含,多個觀察視角和逃跑的出口。
階段三,開發決策。是夠值得在這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便獲得環境所有的益處。人們更加喜歡那些擁有豐收征兆的地域,綠樹成蔭、樹木發芽,花兒受到普遍的喜愛,在萬物凋零的冬季,花兒意味著草地和果實將會在來年出現。所以,帶著鮮花去醫院探望病人確有其實際的目的。(為什么帶著鮮花去探望病人?)
抵御捕食者和環境中的其他危險:害怕、恐懼癥、焦慮和“進化的記憶”
恐懼是面對危險時的智慧,不用為此感到羞愧。
害怕和焦慮為我們提供保護的四個步驟:
站住不動(警覺地對情況評估);逃走或避開;以攻為守(評估精確);投降或讓步(成員內部)
害怕會刺激腎上腺素的產生。受傷時,互作用于血液受體,促進血液凝固。作用于肝臟,釋放葡萄糖,作用于心臟,心率加快。
怕高和怕陌生人一般出現在嬰兒六個月大的時候。相比遠去的聲音,人們對于“接近”的聲音更敏感。
血液鐵含量下降,餓死感染細菌。
鐵元素是細菌的食物,細菌通過鐵元素才能繁衍。人類進化出了一種釜底抽薪的方式來“餓死”這些細菌。當一個人遭到感染時,身體會產生一種減少血液的鐵元素含量的化學物質。同時降低對鐵元素的吸收量。
衰老理論:男性注定死的比女人早
解釋了我們所有的身體器官為何會在年老時同時退化,而且還能解釋男人為何總比女人死得早。選擇的作用在男性身上更為強烈(男性的繁殖活動的變數更加復雜,男性的同性競爭相比女性更激烈)。
衰老理論起源于一種有趣的自然現象:自然選擇的力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相比50歲的女人,自然選擇對20歲的女人的作用更大,因為她身上發生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后來的繁殖行為。
基因多效理論,指一個基因同時擁有兩種或多種效應。比如,一個促進男性睪丸激素分泌的基因,能讓男性在生命早期(20-30)和其他男性的地位競爭中獲得成功。自然選擇總是傾向于那些讓男性在年輕時更有可能獲得成功的基因,必須以年老時的生存為代價,這種對生命早期利益的強烈選擇,產生了能導致人們死得更早的多效基因。但睪丸激素的增加又會在老年時表現出一種負面影響-增加了患前列腺癌的危險。通過這種多效性,我們進化了大量這樣的基因。年輕時讓我們大受裨益,年老時。這些基因帶來多效性的惡果,因為此時,選擇的力量已經變得非常微弱或不存在了。
自殺之謎
當個體實現其自身的內在適合度的能力急劇下降時,自殺行為最有可能發生。能力急劇下降的指標包括預感自己未來的健康狀態不好,慢性疾病、丟臉或失敗、對成功的異性戀愛關系不抱希望(繁殖潛能較低),而且感到自己成了家庭的負擔。
在這些條件下,個體想要將其基因傳播下去,較好的方式莫過于讓其親屬有更好的繁殖機會和條件。如果一個人成為其家庭的負擔,那么其親屬的繁殖和他自己的適合度都有可能會因為他的存在而受到損害。
第三部分 性行為和擇偶行為的挑戰
女性的長期擇偶策略
“某種程度上,雌性的擇偶偏好可能決定了物種進化的方向。因為雌性是擇偶行為的主宰者,她們決定了何時交配,和誰交配以及交配的頻率”
非洲織巢鳥(雌鳥傾向于選擇那些善于筑巢的雄鳥):當一只雌性接近雄性時,雄性會展示自己的窩巢,當雌鳥被打動時就會飛入窩巢或推或戳以檢查建筑材料是否牢靠,用時十多分鐘,雄鳥則在一旁歌唱。一旦雌鳥發現鳥巢不符合要求,就會立即離去。被拒絕幾次后,就會推倒重建。
三個擇偶偏好的理論問題:
1.有性繁殖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2.有性繁殖物種的兩種性別-雄性雌性的定義,以及親代投資會對擇偶特征產生何種影響。
3.涉及作為進化的心理機制的擇偶偏好。
有性繁殖的起源:
寄生蟲理論--占主導地位的性起源理論。寄生蟲的存在給壽命較長的生物提出了一個適應難題。這些生物的短短一生,寄生蟲繁殖上百萬的后代,只要有相同的生存環境,就能很容易在無性繁殖的群體里傳播。進化到一定階段,寄生物就有可能突破寄主的保護機制,威脅到其生存。
有性繁殖能產生基因多樣化的后代,這對寄生蟲來說就不太容易在新的環境繁殖,因此,寄生蟲的生長就得到抑制。
每一個新的適應器都會帶來新的挑戰,有性繁殖帶來的最大挑戰就是尋找配偶。
親代投資和性選擇
雄蟋蟀生產大而富含營養的精囊,雌蟋蟀通常互相競爭以接近雄蟋蟀來爭奪最大的精囊,雄性在擇偶的時候常常比雌性更挑剔。特別的,被選中的雌蟋蟀通常比被拒絕的多存儲60%的卵子。
女性擇偶偏好內容
1.對經濟資源的偏好(動物界雌性擇偶最古老最普遍的偏好)
2.對好的經濟前景的偏好
3.對高社會地位的偏好(社會地位是判斷資源控制量的最通用的線索)
4.對年長男性的偏好(3-5歲)
5.對抱負和勤奮的偏好
當一個男人處于失業、缺乏目標或者做事懶散的狀態,女人就極有可能結束與他的長期關系。
6.可靠性和穩定性的偏好(持續穩定資源供給)
擇偶的跨文化研究所評估的18種品質中,愛情位居第一位,之后分別是可靠性、情緒的穩定性或成熟性。
7.對運動能力的偏好
求偶過程中,雌蛙往往要對雄蛙考驗一番,故意用很大的力撞擊它,有時會撞翻或嚇走它。而那種被撞擊后還牢牢占據原地的雄蛙是很少會被拒絕的。
雄性對雌性的身體和性支配是靈長類動物遺傳中一種反復出現的特征。所以需要強大雄性來保護。
雌狒狒會周期性的和雄狒狒形成特殊友誼,以性服務為自己和子女換取身體庇護。
8.對健康(對稱性)和外貌的偏好(陽剛,高水平睪丸激素)
不夠健康的男性必須抑制睪丸激素的分泌,以防猥褻到本來就脆弱的免疫系統。只有足夠健康的男性才能擔負起高水平的睪丸激素的代價。
9.愛情與承諾
女性長期一直面臨一個適應性問題是,不僅要選擇一個擁有生活必需資源的男性,還要選擇一個愿意為她及其子女做出資源承諾的男性。盡管資源是直接可辨的,但是承諾卻不能,只能轉而尋找標志未來忠誠度的線索。愛情可能就是承諾的最關鍵的線索之一。承諾(物質支持,情緒支持)是愛的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當女性認為男性不愛她的時候就會離開)
10.對愿意為子女投資的人的偏好
積極和孩子互動最有魅力,打掃衛生的男人最沒魅力
11.自身資源對女性擇偶的影響
高收入女性對高收入男性表現出比一般女性更強的偏好。
12.時間背景對女性擇偶的影響
長期擇偶背景下,女性往往更看重性格而不是長相
13.月經周期對擇偶偏好的影響(對稱性,男子氣)
14.女性的配偶價值對擇偶偏好的影響
女性繁殖價值:
1.外貌特征。豐滿的嘴唇、光潔的皮膚、明亮的眼睛、亮澤的頭發、勻稱的體型、高腰臀比;
2.行為特征。輕盈的步伐、生動的表情和充沛的精力。
3.排卵期。容光煥發,臉色紅潤,皮膚亮澤,腰臀比降低。
父子關系不確定性問題的解決方法:婚姻(婚前貞潔,婚后忠貞)
經驗研究顯示,性取向有輕微的可遺傳成分。
男性在長期擇偶時十分重視忠貞,這極有可能是為確定父子關系進化而來的心理傾向。
性伴侶數量之多和內容奇特是男性性幻想的兩個重要特征。
女性的性幻想對象通常是自己熟悉的伴侶,對女性來說情緒和個性很重要,更注重情緒體驗而不是視覺形象:溫柔、浪漫以及個人投入程度,更看重對方如何對待自己。
第四部分:親代撫育和親屬關系的挑戰
有機體一旦成功穿越生存的障礙,就必須解決擇偶和繁殖問題,接下來的挑戰就是為繁殖的結晶而努力。
共同撫養子女的烏托邦實驗宣告破產,社會回歸私人撫養的母子關系這一平庸價值。
為什么母親為子女提供的照顧比父親更多?
1.父子關系的不確定假設
2.遺棄假設:假如親代投資使后代受益,那么首先能夠放棄子女的人也能受益,他們能讓配偶承擔撫養的義務。
86%體內受精物種是由雌性承擔大量的撫養工作,魚類和兩棲類等體外受精物(父子關系確定)種來說,只有30%是雌性提供更多親代投資。
3.擇偶機會的代價假設
解釋了如果適婚人群中男性較多,那么男性就很難使用短期擇偶策略。男性過剩時,男性更有可能為子女投入,而在女性過剩時,男性就會忽視子女。
女性性抑制
1.保護她們的擇偶能力,使得她們能夠選擇一個愿意付出愛的承諾并允諾婚姻的高質量男性。并使性資源增值。
2.在于可以操縱男性對女性配偶價值的知覺。
3.激烈男性把自己作為永久配偶而不是暫時的伴侶。男性常常會把過早地委身于人的女性當作一個隨便的伴侶,認為她私生活過于開放從而不會與之建立長期關系。
攻擊是適應性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
1.獲取他人資源
2.低于他人的進攻
3.讓同性競爭者付出代價
4.提升社會地位和權力等級
5.打消競爭者的攻擊念頭
6.防止長期配偶的性背叛
當他獲取資源的能力下降了,面對分手,會表現的更激烈。
人類傾向于建立一種名聲,生命早期的名聲會影響到他整個人生的生存和繁殖活動。所以有年輕男性綜合征(冒險、暴力)。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什么愿意把聲望和社會地位獻給那些敢于冒險并取得成功的人。
激發男性之間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
1.婚姻狀況和職業狀況
2.地位和名聲
維護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名聲和榮譽,是引發男性兇殺行為的重要動機。
3.性嫉妒和同性競爭
男性性嫉妒(父親身份的真實性焦慮)的作用
1.嫉妒使得男性對于伴侶可能發生背叛的環境十分敏感,從而提高警覺。
2.嫉妒使得男性做出某些行為減少伴侶和其他男性的接觸。
3.嫉妒使得男性盡量滿足伴侶的要求使得對方沒有理由背叛。
4.嫉妒使得男性威脅或阻止對自己伴侶感興趣的男性。
女性性嫉妒更集中那些危及男性長期承諾的線索上(實驗證明,相比性背叛,感情背叛更嚴重),例如他開始和其他女人有感情糾葛。
而男性對伴侶的性背叛更為惱火,因為他們認為女性只有在有感情的情況下才可能和別人發生性關系。
地位、聲望和社會支配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地位、聲望、尊敬、榮譽、尊重和等級。人們總是盡量避免那些讓自己丟臉、羞辱、蒙羞及聲名狼藉的事情。
經驗證據表明,地位和支配等級的形成過程非常迅速。(陌生人形成的小組在1-5分鐘之內形成明確的等級關系。即使他們一句話都沒說,馬上就可以精確地估計出自己將來在這個小組所處的位置)
“啄序”,兩母雞剛見面,會不停的爭斗,直到形成穩定的等級支配順序。對支配者來說,不必把精力耗費在打斗上,對被支配者來說,也沒必要為了爭奪地位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男女兩性在追求地位上的性別差異
實驗現象:兩人小組中,高支配的女性常常“任命”低支配型的男性擔任領導者的角色。(男性傾向于通過自己的提升行為,如提高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來表達他們的支配特征。但是女性的支配行為通常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地位獲得提升,二十為了實現整個群體的目標和利益)。
男性一般通過自我中心式的行為(考慮自身利益,讓他人服從自己等等)來表達他們的支配地位,但是女性傾向于通過更具親社會性的行為來表達她們的支配地位,而不一定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男性的私人日記大篇幅的談論同性競爭,在工作中更有可能采取冒險的行為,如加班犧牲生活質量來獲得成功。
服從策略
可以破壞那些處于支配個體獨自享用某些關鍵資源的特權,具體策略主要包括欺騙、詭計、假意服從、友誼,以及設法接觸那些生存和繁衍所必須的資源。(瘋狂的石頭里,小軍偷偷睡他道哥的女朋友)
服從行為可以使個體免受攻擊,繼續在群體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同時,等待更好的時機,奪取支配地位。
道義推理(就“一個人是否被允許、有義務、被禁止去做某事”,進行推斷的過程(比如我這個年齡能不能喝酒?),自發搜尋年齡不夠卻正在喝酒的人)和陳述推理(對某個陳述的真偽進行推斷的過程(比如,樹后有老虎嗎?),自發搜尋證實這些規則的例子)與社會地位的關聯
人類進化出了具有選擇性的注意能力和記憶存儲機制,它們專門用于對重要的社會信息進行加工,并且對誰是欺騙者以及欺騙者的地位非常敏感。
如果人們能夠向那個讓他們生氣或者受挫的人發起攻擊,他們的血壓就可以恢復到正常值。但這個方法只有在攻擊“目標”處于較低的地位時才有效。如果攻擊的目標地位較高,那他們的血壓則不會下降。
檢查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時,65%的被試找出了潛在的違反規則者;而當檢查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時,僅有20%的被試找出了潛在的違反規則者。(坐動車查票)。人們通常會自發性地搜尋道義規則的反例,而且在面對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時,這種傾向會更加明顯。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進化來解決什么問題的,那么很難有比支配問題更好的備選答案。
保留資源的潛力-吸引社會性注意的潛力(RHP):指動物對它們自己的能力強弱的評估結果。競爭中的失敗者,以及在競爭之前就知道會輸掉的個體,擁有較低的RHP。通過對自己和其他個體進行評估,不同的動物個體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這時支配等級也就慢慢出現了。
1.如果動物發現自己的RHP更高,那么它很可能攻擊其他的個體。
2.自己的RHP低,那么可能選擇逃跑。
3.動物可能投降,放棄和RHP較高的個體爭奪那些至關重要的資源。
人們相互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群體中其他人的注意和重視。當群體成員在某個人身上投放了大量的注意力時,這個人的地位就上升了。沒有給他人提供任何益處的人,則不會吸引他人的注意,所以也得不到什么資源。
心境和情緒是地位等級變化所產生的結果。
個體社會地位的提升通常會興高采烈,并且幫助行為增加,即“勝利者姿態”。
地位的暴跌會導致,社會性焦慮、害羞、憤怒、嫉妒、沮喪等。在公開場合發言時,如果潛在的后果對個體地位的影響越大,那么個體的社會性焦慮就會越嚴重。
社會性焦慮的功能恰恰在于激發個體的行為,讓其免于喪失地位。
害羞:一個人在公共場合成為了別人蔑視和嘲笑的對象,而且社會地位也隨之下降。這種情況下,感到羞愧的個體通常認為自己特別渺小、低賤,甚至卑鄙。身體表現出相應變化,避免眼神交流、低下頭、身體向前卷縮,避免自己成為嘲笑對象。
憤怒:是個體對喪失地位的另一種反應。激發個體向那個導致自己喪失地位的人尋求報復,還為自己的報復找到了正當的理由。
嫉妒:嫉妒通常和地位等級密切相關。嫉妒可以激發我們去模仿那些擁有我們想要的事物的人。英雄崇拜和理想化形象就是嫉妒情緒的積極表現之一。另一方面嫉妒也會促使我們去詆毀那些比我們強的人。對于組織而言,嫉妒急劇破壞力。
沮喪:也是一種地位喪失所引發的一種情緒反應。喪失了依戀關系、丟臉、丟了工作、感覺自己成為了別人的負擔等也會導致沮喪。
經驗證據表明,沮喪可以促發我們的服從行為,這有利于我們安撫他人,避免受到他人猛烈攻擊。當我們再次找到工作、為他人帶來利益時,我們就可以從沮喪的情緒恢復過來。
支配地位的言語指標和非言語指標
男性必須為了獲得配偶而相互競爭,所以他們通常會表現出那些能夠象征他們狩獵技能的素質,比如移動速度和穩定性(與經濟地位的相關性只存在于男性)。
支配型:站的筆直;面向大家;雙手叉腰;胸膛舒展;目光關注很多人,而且談話時總是看著別人;他們不會經常露出笑容;他們用身體去觸碰別人;他們說話聲音洪亮,語速緩慢;他們會用手指向別人。(結實而突出的下巴,厚重的眉骨,肌肉發達的面頰)(運動能力、步速快、智力、外貌、幽默感、精心的裝扮)
服從型:身姿彎曲;經常露出笑容;說話聲音柔和;別人說話,他總是看著對方,并不斷點頭;說話時間比支配人少;他不會打斷別人說話;他們在演講時總是看著地位較高的人,而不是整個群體(削瘦的下巴,細小的眉骨,肉呼呼的面頰)。
自尊(社會計量理論)是一種追蹤聲望、權力和地位的機制
如果別人對我們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那么我們的自尊就會增強;相反,自尊的減弱就是因為我們認為別人對我們的接受程度有所下降。
人類是以群體進化而來,為了生存和繁衍,我們必須依賴與他人的幫助。自然選擇肯定已經在人類身上塑造了相應的機制,激發我們去尋找同伴,形成社會同盟,或者討好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如果他得不到群體的接納,他就得不到群體保護。自尊這種機制讓我們可以評估自己被他人的接納程度。
自尊是一種動機機制
1.當別人對我們的尊重開始減少時,激發我們去改善或修復相應的社會關系。
2.指導我們做出合適的決策,可以向哪些人發起挑戰,又向哪些人服從。知道了我們在群體的等級位置后,我們可以安全地欺負某些人,而不去“惹”另外一些人,這是因為錯誤的評估可能會帶來傷害驅逐甚至死亡。
3.追蹤我們對自己作為一個配偶的滿意程度,從而影響我們對自己的配偶價值(相對于其他人而言)的判斷。
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非常自信,認為能打敗競爭對手,哪怕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這一點,別人還是不敢隨便招惹他。我們傾向于認為,人們對于地位和尊重的自我展示至少具有一定合理性。
傲慢、自負、驕傲、做作、自命不凡、了、夸大和過分,這些詞匯通常被用來詆毀他們的競爭者,讓競爭者的潛在配偶認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
服從行為
1.低調(降低自尊水平,避免發生沖突)確實會導致自信心的下降,促使人們表現出服從行為(戀愛中的示弱,服從行為)
2.詆毀出頭鳥
第六部分:一門整合的心理科學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擁有一些奇異的認知偏向和啟發式,人類的心理并不是按照形式邏輯規則來運作的。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只要處于較大的群體中,人們就會表現出浪費行為,即個體沒有做出應作的全部貢獻。人們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歸功于自己,而把失敗歸咎于他人;人們傾向于服從權威人物,即便權威者讓我們去電擊別人也不例外。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三歲的兒童就能夠理解他人的愿望,但是直到四歲他們才能理解他人的信念,而要想理解他人的性欲望,則要等到青春期才行。
人格心理學家,發現奇異的個體差異,有些人總是比其他人更具支配性,也更加迷戀權力和地位。
臨床心理學家發現一系列的心理障礙,以及這些心理障礙的部分屬性。比如女性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兩倍,精神分裂癥具有穩定的遺傳性,而且很難治愈。普通的恐懼癥(恐高和怕蛇)通過系統性的脫敏療法可以很容易就治愈。
語言的進化
語言是人腦急速增長的副產品,在人腦達到現在的尺寸和復雜性之后,語言作為一種副產品而自發性地出現了。就如臺燈一定發熱一樣。
語言進化來解決什么樣的適應性問題?
1.社會流言假設(準確地信息交換)。它有利于大規模人群之間形成親密的關系(誰和誰有性關系,誰欺騙了誰等)
2.社會契約假設(狩獵社會:配偶之間的忠誠約定)
3.侃天者假設(出自1001夜)。假設認為,人腦在本質上和孔雀絢麗的羽毛是一樣的,它們都是性選擇所塑造形成的器官,用于向潛在的配偶表現自己的優越適應性。能說會道的人善于通過幽默、智慧、奇異的故事和文字的魅力來吸引潛在的配偶,而說話含糊不清支支吾吾的人則處于劣勢。
社會心理學現象:
1.對應偏向:人們總是傾向于根據一個人一貫的性格來解釋他的行為,而很少考慮到具體的環境因素,即便環境因素應付主要責任。
2.社會浪費效應:在集體行動中,當群體規模擴大時,個體對整個群體的貢獻傾向于越來越少。(三個和尚沒水吃)
3.自我設限行為:人們總是傾向于公開地表現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以此來作為任務失敗的借口。
4.自我服務偏向:人們總是傾向于進行適當的歸因,讓自己比群體中的其他人看起來更好。
5.證實偏向:人們傾向于有選擇地尋找那些能夠證實現有假設的信息,而不是能夠證偽已有假設的信息。
道德感的進化(道德感的多樣性) - 處于社會框架之下,非理性
Mark和Julie是親兄妹。有一次他們在大學的假期里結伴去法國玩,一夜,在一個海濱的小木屋中,他們覺得在此良辰美景之下嘗試一次Make love會非常有趣。妹妹吃了避孕藥,哥哥為了安全起見也戴了避孕套。做愛之后,他們都感覺非常好,但同時也決定以后不會再做,并且將這次做愛作為一個永遠的秘密,這個秘密也使兄妹倆的關系更緊密了。(Hadit, 2001)
Hadit大神發現,大多數人讀到這個故事時,都本能地認為這件事(兄妹亂倫)是不對的、不道德的,但當狡猾的心理學家提示他們,這次行為既不涉及近親生育(做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也沒有傷害家庭感情(兄妹關系更親密了),而且是處于兩個相似社會經驗人的共同選擇(不存在父女、母子等更不平衡的關系)時,大多數人只能懊惱地看著研究者說:“我不知道,但我認為這就是錯的。”
因此,Hadit推斷出,人們在做道德判斷時,往往并非根據理性判斷,而是自動的直覺反應,Hadit稱之為Social Intuition。這種直覺反應來自于社會環境日積月累的熏陶,以致人可以直接判斷行為的正確與否,而忽視了行為背后的原因。
Hadit認為,道德判斷的結果,主要受兩個動機的影響:
1.維護與他人的關系。你判斷一件事是否道德,會受到周遭其他人觀點的影響,而你所持有的觀點也會影響到其他人對你的看法,進而影響你的社會地位。具體到這個問題,如果你發現,贊同“兄妹可以做愛”可能會導致別人認為你是個惡心的人,那你就會否定這個行為。維護與他人的關系這個動機會相當明顯,因為你基本清楚在你所處的社會框架下,什么樣的行為被提倡,什么樣的行為被唾棄,所以這個判斷會非常非常迅速,以至于瞬間壓制住你的理智判斷。
2.維護自身連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你判斷一件事是否道德,還跟你認為你是怎樣一個人有關系。如果你認為,我絕對不會做出這件事,這不符合我的價值觀,那么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錯的。
道德情緒所解決的適應性問題:
1.尊重權威 - 限制自己的私人愿望,去服從處于支配地位的人,或權力組織所制定的條例規定。
2.渴望公正 - 合作和互惠行為擁有適應性的價值,而且,懲罰欺騙者主要是為了防止互惠關系的破裂。
3.關心的進化 - 奉獻、同情,以及向同盟者、配偶和親屬提供幫助。女性在壓力之下,更有可能是關心和幫助 - 保護和照料后代,維持親密的人際關系網絡等。相反,男性面對壓力時的反應更有可能是打斗或逃跑。
社會化的進化理論
兒童在生命早期是否面臨父親缺失這件事,決定了他們成年后的生殖策略。
沒有的話 - 父母的資源是不可靠和不可預測的,成年的配偶關系不會持久。這樣的個體所形成的生殖策略主要表現為性早熟,且頻繁地更換戀愛對象,這種策略被設計來產生大量的后代。并且具有外向和沖動的人格特征。
有的話 - 認為別人是可靠和值得信賴的,和他人的關系更加持久。這些早期經驗引導個體采取一種長期擇偶策略,性晚熟。追求安全的長期配偶關系,生育的子女較少,但對子女的投資非常大。
安全型依戀:兒童體驗到在早期經驗中不斷受到生存和發育的威脅,他們的父母不能或者不愿意在他們身上給予太多的投資。(能促進父母的高投資策略)
回避型依戀:兒童通常對父母比較淡漠,他們的父母喜歡追求短期的擇偶策略,而不是對它們給予大量的投資。(能促進低投資父母的偶然投資行為)
焦慮/矛盾型依戀:兒童通常表現的很緊張、害怕和沒有安全感,他們的父母則往往表現出易怒、心不在焉、害怕、饑餓或筋疲力盡等情緒。(容易成為一個“撫養助手”,照顧弟妹)
選擇不同的生態位或策略的專門化
如果大多數女性都去追求地位最高或者資源最多的男人,那么有些女性會避開這種激烈競爭,而去向其他男性表露芳心,從而獲得更大的繁殖成功。
個體使用某種生態位的能力,取決于他所擁有的資源和人格特征。
人類歷史中,長子和幼子面臨截然不同的適應性問題。長子采取的生態位通常都表現為強烈地認同父母和其他現存的權威人士。而幼子不大認同權威,不大負責,而且傾向于推翻現有的秩序。幼子通常是科學革命的強烈倡導者。
藝術、小說、電影和音樂的進化:
人們為什么要從事很多看起來與生存和繁殖沒什么關系的活動?如花費幾個月來創造消費藝術、文學、音樂、體育賽事等。
炫耀假設:
男性總是喜歡創造和演示藝術、音樂。以此向大量女性傳達他們的求愛訊號(男性創造的藝術、音樂和文學作品比女性多,因為女性從文化夸耀行為中得到的收益特別少,因為增加短期性關系的機會并不是她們的目標。所以女文青對文學是真愛)。
同時大部分藝術作品和音樂都是男性在青年時代創造出來的。搖滾歌手Jimi Hendrix死于27歲,卻睡過數百女歌迷。藝術家都有大量的性伴侶。
男性可以通過文化夸耀行為來增加他們獲得性接觸的機會。炫耀假設可以解釋文化產品在年齡和性別上的分布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