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活動——父母的養育風格有哪些影響?
你的父母接納你嗎?
不接納,看到我做的不對的地方就會板著臉說我,我就會感到很害怕,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解決,就會悶頭哭,不說話
他們嬌縱你嗎?
嬌縱,我喜歡吃的,喜歡的布娃娃會買給我滿足我
他們為激勵你,而采用身體懲罰或情感虐待嗎?
有,我記得在上小學一年級時候,媽媽要我數1~100我老是數不好,就把我關刀到門外,要我好好記,我剛開始很傷心,敲門要媽媽開門我好好記,媽媽不開門,非要我數對了才開門,我嘗試了幾次還是數不對,媽媽在里面用嚴厲的聲音要我好好想想,我看門是開不了了,我也很絕望,我覺得氣憤,不開門拉到,我在門口坐了一會,也不愿意去記,還想著上樓去找小朋友玩,沒找到又灰溜溜的下樓來了,媽媽還出來找我,沒看到我人在哪,然后就進門,在后來發生什么就不知道了。
他們忽視你嗎?
沒有被忽視的感覺,挺關注我的,我倒是不想他們那么管著我
他們偏心嗎?
偏心沒什么感覺,只是后來聽媽媽說,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幾年級我記的不太清楚,當時是和我家家表弟一起住,聽媽媽說“我和表弟起爭執,媽媽她老是說我壓制我,說我的不是 ”。可我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你對他們養育你的方式做出了哪些決定(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他們說我的時候我想要離開他們,不管著我的時候又想跟他們在一起,想有自己的空間。從小就沒有自己的房間,大多的時間都是在客廳里放個床。在一起又很壓抑,不在一起又很想念。
覺察活動——你童年時期的環境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想一想你出生時,那里是有很多人并且很嘈雜的呢?還是在一個安靜的鄉村長大的呢?你的家人或者鄰居說的都是哪一種語言呢?有哪些你印象深刻的習俗呢?
相對來說不是太安靜也不嘈雜,0~1歲是在丹江,爺爺奶奶帶我,還有叔叔,他們說的話都是不是太標準的普通話,聽得懂,也不是太有方言感,后來就回宜昌了,上學的時候有段時間是住在自家的小房子里,就只有奶奶,爸爸,媽媽在外地上班,就是放假了回來,后來應該是奶奶回丹江,爸爸要上班沒人照顧我,就有搬到爹爹家家那住,沒有太多的方言吧,不是太正規的普通話,帶點口音。就覺得過春節的時候最熱鬧,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真是太好了,過年前要準備好多好吃的,炸藕夾,炸肉圓子,炸豆腐泡。還有就是端午節,每年爹爹都要包粽子,我就會在旁邊看他包粽子,他教我包,但是我太笨了,老是卷不好葉子的形狀,還會露餡,我就喜歡靜靜地看著他包粽子,粽子煮好后,香甜軟糯,真是好吃。還有中秋節,因為爹爹是學校的炊事員,中秋回發月餅,只知道,就只喜歡吃去月餅的皮,家家說我浪費,可是那個先吃起來太膩了。
那里有湖泊,河流、山川、平原、海洋、沙丘或者混凝土嗎?
丹江有漢江,宜昌有長江,丹江爺爺奶奶住的平房,后面有山,奶奶還在后山上種棉花,后山上還有個小亭子吧,記不太清楚,可以坐在里面,山上有很多的野花,還有彎曲的小路,可有意思啦。奶奶那住的是平房,屋里的地是水泥地,屋里的味道是霉霉的味,還有防潮的樟腦丸子的味道混合的我也喜歡,對于住什么樣的房子沒有什么追求,只要不漏雨就挺好的。
小的時候所在的社區和環境,在那種環境中成長,對于今天的你有什么影響呢?
不喜歡嘈雜聲,太吵鬧的地方待不下去,看到吵架的就想著快點離開什么樣的地方都住過,在哪里睡覺都無所謂,只要能住,有個床可以睡覺就行,沒有太多的追求,干凈整潔就好。
你基于自己的成長環境又做了哪些創造性的解釋(決定)呢?
對任何事情都挺無所謂的,只要是不要傷害到自己,怎樣都行,定下來的事不要老是變來變去的就可以,原先定好的事情一變就感到緊張不受自己控制一樣,不過去到怎樣的環境都可以適應。
覺察活動——你的家庭氛圍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如果有人要描述你童年時期的家庭氛圍,你會怎么說呢?
變化,沒有自己的空間,壓抑,生怕自己做錯事,吃東西偷著吃才安心,但又怕被發現。
是愉快而幸福的呢?還是陰郁而爭吵不斷的?
相對平靜有愛,好多人都在照顧我
是井然有序的?還是雜亂無章的呢?
井然有序,家里的女性都會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凈凈。
是恐怖的還是安全的呢?
安全
是溫暖而友好的還是冷漠而無趣的呢?
溫暖的有愛的,只不過都不善表達愛,藏在心里,只要不犯錯就好,犯了錯被批一頓后,等媽媽情緒穩定后又不知道要怎么做了,直到在引爆點,我喜歡的東西媽媽都會買給我。我不記得多大的時候,我看上了一個大的布娃娃,比我還要大,媽媽本來是不想買給我的,因為很大有占地方,可媽媽看我很喜歡還是買給我了。
你的家庭氛圍是有你的父母通過他們之間的相處方式,他們養育你的方式,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他們如何持家,并且如何組織家庭而造就的。
寫下來,你如何描述自己成長的家庭的氛圍。在那種氛圍中長大,對于今天的你有哪些影響呢?你對生活、他人和你自己做出的哪些決定,至今依然伴隨著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