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清明的詩歌很多,惟喜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jié)不單單指清明節(jié)那一天,清明前后幾天都可以稱作清明時節(jié)。
一直很奇怪,為什么快到清明的時候總是多風多雨呢?自古以來就是,杜牧描寫的清明就不用說了,紛紛飄下的雨絲已經(jīng)飄飛了千年,濕潤了我們的衣襟、發(fā)梢,打濕了路面,飛到了行人的魂魄里。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韋莊《長安清明》里描繪的清明也是在雨中,忽然之間,已經(jīng)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時間怎么過得那么快呢!長安城外的芳草更加青蔥,對故人的思念也更加濃密了。
還有高啟的“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他描寫的是一幅遠望的清明時景圖,清明寒食節(jié),正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之時。
早春,梨花在春雨中開放,青草茵茵的山坡上,幾縷青煙飛上天空,那是祭祀者與先人的隔空對話,通過裊裊的青煙送上生者的思念。
其實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是兩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是紀念春秋時介子推的,就像我們端午節(jié)時懷念屈原一樣。兩個節(jié)日距離很近,所以就并在一起了。
也可能是清明節(jié)有別于其他的節(jié)日,風雨中更能渲染出悲傷的氣氛,更能表現(xiàn)人哀痛的心情。所以千百年來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暗淡色彩的清明文化,借助風雨寄托后世的哀思。
2
當然,清明時也有晴好的天氣,比如今天,艷陽高照。友人回鄉(xiāng)下上墳,在車上也不忘雅興,賦詩一首微信給我發(fā)了過來。
《清明》“祭親不畏行路艱,塚前三叩表千言。往事和淚隨煙繞,歸途猶念隔世安”。
我回她一首“清明雨紛紛,行人淚滿襟。醉飲杏花酒,做鬼也精神”。
她說上完墳,就去爬山,去挖一些山野菜,和哥哥姐姐一起,說這話時透著一種暖暖的依賴。
回到鄉(xiāng)下老屋,熟悉的土炕,還留有媽媽的味道,熟悉的院子,好像還閃著媽媽的身影。田園的菜架,翻過的土壤,還是媽媽在時的模樣。那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卻怎么也抓不到。
在媽媽的老屋,和哥姐在一起,好像還和小時候一樣,不管走得多遠,家里都有媽媽,在等你回來吃飯。
回到山里,是全身心的釋放。平日里的憂煩浮躁都飄走了,走進自然,融入自然,回到生命的本初才是最終極的快樂。
3
再回到千年前的杜牧,祭祀只是清明節(jié)的一部分,清明更重在是一個節(jié)日,平日里再忙,也要抽出時間返鄉(xiāng)——掃墓、飲酒、折柳、放風箏等,也要通過這樣的形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對現(xiàn)世生活的熱愛。
杜牧祭祀完畢后,也在找飯店想喝口小酒,路遇牧童,走進遠處的杏花村。
杏花村里杏花開,杏花飄香引客來。賓客齊聚花樹下,后人飲酒前人栽。
飲酒是宣泄情感最好的一種方式,高興了可以飲酒助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郁悶也可以借酒澆愁啊,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古今皆如是,酒是平衡情緒的良物。
我們也是啊,春節(jié)已經(jīng)過去二個多月了,正好借這個機會家人再團聚一下。家人的團聚怎樣都不嫌多,能夠喝到杏花酒更好,喝不到別的酒也湊合,一醉方休,一醉方休,一醉方休。
天堂里的的親人也愿意看到后人團結(jié)凝聚、一片祥和的樣子,看到如此溫馨的畫面,也會含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