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往里走,安頓自己》
這本書是許倬云先生在90歲的時候全新作品,和自己的夢想很接近呢,我也決定在一百歲的時候開始寫我的《百年人生》,和自己最接近的是依然在世的大師埃德加莫蘭寫的《一個世紀的人生課》,他今年103歲,被人們稱作“法國思想界最后一條大鱷”。
往哪里走,我覺得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地是如何安頓自己。許倬云先生提出安頓自己的思想,就是往里走,就是往內心的探索。他說“我們日常生活里的許多事物,包括聲音,顏色,別人跟我們談話的內容,報紙上的消息,都一是股一股地打到我們的心里,如果馬虎過去就了,就等于是走馬觀花,我們的心對這些事物沒有感知。人生如果只到這個地步的話,我們對事物思考的深度就不夠,反省的能力自然也就不夠,甚至連提升自己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關于這個關點和李光復說的閱歷和經歷是兩回事是一個理。行萬里路,這是經歷,你只是一個郵差。我們需要行萬里路,破萬卷書,悟百種業。你要做一個有思想的郵差,你這萬里路就沒有白走。在這一點上,我的女神就是一個思想的郵差,特別是她在關閉大雄家之后的這段期間的改變,簡直是翻天覆地的,甚至可以說是鳳凰涅槃的。這兩年她一直在往里走,她說這兩年她的審美變了,她說這兩年她的能量變低了。但是我的感覺是她變得開始接地氣了,不再像以前那樣高冷了,她竟然變得比我更加能包容和接納這個世界,讓我大為佩服。我清晰地記得在星巴克的那個午后,我整個人徹底是放松的,誠如她昨天到我家里說的第一句話,“你家好溫馨啊!一到你家我整個人的心就安頓下來了。”
那如何往里走,安頓自己呢,許倬云先生提出的第一個指導建議便是:我們看書也好,聽講或者寫文章也好,都可以讓得到的信息在心里內化,從而增加心的敏銳度。若是能夠長期進行這種訓練,對我們會很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看事物不再只是看表像,思考問題也不再局限于歡喜哀愁或得與失。面對問題時,若能超越得失,悲喜等種種感受,外在現象對我們的影響就越來越小,我們的心就更穩定了。
這一點上我和宗音倒是很好的踐行者,特別是宗音,因為我還是少了些許思考。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閱讀和寫作。這兩年的寫作女神真正開始向內求了,以前她寫朋友圈,寫文字都是寫給家人和朋友看的,她希望她的家人和朋友能夠通過她的文字了解她,后來她發現并不是這樣子的,她的家人和朋友并不了解她。所以她現在開始寫東西只為了寫給自己,至此她放棄了她的執念。她說她松了一口長長的氣。我想她正式走上許倬云先生說的這個向內求的道路上了。
許倬云先生說經由如此種種訓練,我們生命的內容就更豐富,放射出去的內心狀態,就是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原諒,更多的超越,這樣走,我們就能一步步提升能力,提升人格。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評判倒出來的第一杯酒,就看它的樣子,顏色和風味,判斷一個人也是相似的道理。所以人生由我們自己創造,自己培養,你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你自己是要負責任的。
知識要從知識的工具上求。談話,討論,念書,查資料和研究等,都是獲得知識的工具。知識轉變成感覺是直接的,一堆知識拼起來才是感覺。只有認識資料后,你才能夠以最好的方向,最好的方式,最好的途徑發展良好的性格。許倬云先生說你要十七八歲以至于更早,就要一步步負起自己的責任。
想要做什么樣的人,也是你自己決定
有人喜歡名,有人喜歡利,有人喜歡恭維,有人喜歡享受,有人喜歡大魚大肉,有人喜歡蘿卜青菜,其中的境界很不一樣。一個人想要做會什么樣的人,就要決定幾個大原則。這個修為是要在內心里面自己做的,你只負責自己的責任,外面的記錄,光輝都和你沒有關系。
如何過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顏淵很窮,但顏淵的內心很豐富。孔子如是想,希臘的智者也如是想。雖然外表很窮,看上去身體也沒力量,但我內心很豐富。這是自古以來的圣者、賢者都在追尋的內在境界。
中國的儒家跟道家其實有不一樣的追尋:他們求的是內心的安定、平靜和有把握,不隨波逐流,內心有定力,有主見。有主見就是有主心骨,使得你在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之中不翻船。
我個人認為,人生目標有幾條。最要緊的一條,是“存在”第二條是存在于這世界上,你要有尊嚴,不要委屈自己去求取榮華富貴,甚至只為了求取一個更好的待遇。假如你的興趣不在做醫生,你不要勉強自己學醫科;你的興趣在學文學,即使你可能生活得窮一點,也要想辦法堅持自己生命發展的方向。
但同時,有了不同的目標之后,每個人的內心要怎么充實呢?靠輸人素材,特別是有關生活意義的素材,充實自己的內心。多看看文學作品,多讀讀好的詩詞歌賦,多聽聽好的音樂多看看別人討論生活意義的文章·.....它們幫助你明白,世界上這么美妙的聲音,有這么美好的境界。
北宋程穎的《春日偶成》里有句詩“時人不識余心樂”。人家不知道我心里很快樂,我心里很安靜。就像我們站在水邊,看到水面上漂了幾片浮萍,一切安靜,天上的云彩在水池里蕩漾:我在享受此刻,這就是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靜。陶淵明如此,孔子如此,蘇軾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