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候。這本書雖然被很多人噴,讓很多人真的相信“人人都可以是產品經理”這個錯誤的理念,但是它至少給了我關于產品經理這個職業(yè)的初步認知。在這個書中,有個我印象很深刻的結構圖(如下圖):
當時我覺得這張圖簡直不明覺厲,總覺得像個武功秘籍一般,日后必有大用處,雖然我當時根本不理解這五個層次是如何區(qū)分出來的,為什么這么區(qū)分,只是記下了這張圖。直到我陰差陽錯的真的成為一名產品經理,而且干了大半年后,我才偶遇這張圖的真正來源——《用戶要素體驗》,此時的我,對于這五個層次的區(qū)分,已經有了更深的認識,看起這個書來,也覺得時時有些膝蓋被射中的感覺。
《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全書分為八章,將整個產品的誕生過程按照用戶體驗設計角度區(qū)分為戰(zhàn)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xiàn)層。內容很淺,但是正巧可以給新手,無論是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哪個職業(yè),只要是跟用戶體驗團隊有關的,一些基礎的概念;交給你如何建立一個大的概念和框架,去了解用戶體驗師所作出的決策的環(huán)境。在具體工作中,并不能按圖索驥,一條條對應去做,因為這不是一本“how-to”的書,而且很多具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是需要具體分析的,除了大的概念、框架或者經驗,并有一整套的具體指導的方法論。而且,這本書并不僅僅是狹隘意義上的“用戶體驗師”可以看,產品經理也是受益頗多,其實,產品經理也是用戶體驗師啊,對不?
我最近在瀏覽亞馬遜網站時,發(fā)現(xiàn)了它有一個叫做“dash button”的硬件產品,有自己的主頁和相對應的商品詳情頁。我在想,如果中國的電商也做一個這樣的東西,不考慮硬件本身背后的實現(xiàn)技術,只是在app端植入這樣一個單獨的H5頁面,這個頁面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我給它取個名字叫做“智能按鈕”吧,下面以此作為分析此書的一個例子和入口。(dash button是一個可以貼在家里任何地方的按鈕,它和某個商品品牌綁定,你只要輕輕一按,在手機上進行確認,直接可以按照你的設置下單購買比品牌下的某類或者某幾類商品,無需更多操作。)
戰(zhàn)略層階段,需要了解用戶需求,確定產品目標。產品目標(此H5頁面)是為了讓用戶了解什么是“智能按鈕”,并且實現(xiàn)購買(或者申請);成功目標則和本硬件產品無法區(qū)分開,第一是H5頁面的到達率,第二是本頁面的訂單轉化率。此處引用書中一句話:“網站的用戶體驗不能為你帶來新用戶,但是能極大影響訪問者的二次訪問幾率。”確認用戶需求時,需要將用戶進行細分,并且最好進行用戶調研。這個我暫時無法做用戶調研,其實按照一般流程,應該先確定用戶對“智能按鈕”的態(tài)度,然后從用戶對此硬件的需求,再去確定如何從頁面上更好的方便這些需求。我自己YY一下:對于嘗鮮的用戶,一個新的產品誕生,用戶想要有個地方了解它是什么,如果產品涉及的種類過多,可以有方便快速了解最貼切的種類,了解之后可以有途徑進行購買或者使用,同時可以。
范圍層階段,需要來確認具體需求是什么,并且確認需求優(yōu)先級,這個在我的工作中的文檔就是“feature list”。同樣,根據(jù)在戰(zhàn)略層定下的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我列出的feature list為:介紹智能按鈕 [高 ?] 、展示推薦的智能按鈕(可按銷量) [中 ?] 、分品類展示全部智能按鈕 [高 ?] 、展示智能按鈕涉及的商品 [高 ?] 、展示其他銷售方式(這個需要找運營,比如優(yōu)惠套裝) [低 ?] ;而單個智能按鈕展示區(qū)域,需要有智能按鈕涉及的名稱、單價。另外,關于搜索、購物車的慣例需求,我覺得需要考慮這個h5頁面所要搭載的app的樣式,而且還有第一次上的時候,智能按鈕到底能有多少種類。
結構層階段,需要確定整個頁面的架構和交互方式。其實這個層級是我比較不能理解的,因為我在工作中沒有明確經歷過這個階段,交互方式一般在畫原型圖的時候才想,或者信息結構模型,我也沒有太多概念。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吧。這里我認為在展示分類智能按鈕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每種種類都放出一個模塊,通過左右滑動查看該種類下所有。這樣不僅能讓用戶一目了然所有種類的全部智能按鈕,而且不會讓頁面太長,導致拍在后面的種類看不到。但是局限性在于,種類不能太多,否則即使縮短了每個模塊的展示,依舊會影響后面種類的展示。另一種則是把各個種類放在一條,成為一條左右可滑動的tab,每選中一個tab,則下方展示對應種類的智能按鈕。好處是更節(jié)省空間,局限在于,萬一某個分類很少,頁面不好看啊……而且不能一次性的展示,在智能按鈕量少的情況下,給用戶的感覺就是很少。這是以分類展示為例。因為本書告訴我們,要保持一致性。所以如果這里是這種交互,那么其他相似模塊也需要這樣。
好啦,到了我最熟悉的框架層,我的理解是畫原型圖。根據(jù)用戶對使用習慣和h5頁面的特性,我覺得整個頁面的排布應該是:頁頂(文案、返回按鈕)、介紹圖片或視頻、智能按鈕推薦模塊、分類展示模塊(如果采用的是分類展示,則可以不用展示全部智能按鈕模塊)、智能按鈕涉及的商品(這里我認為有一個展示性的入口就可以了,因為智能按鈕對應的是商品,而且智能按鈕上想必會帶上品牌logo,商品上也有,整個頁面會顯得比較亂和重復;另外,一個頁面有三種不同的商品屬性,智能按鈕、商品、智能按鈕及商品套裝會讓用戶有疑惑,我到底是要買什么?可以給個入口單開頁面)、優(yōu)惠套裝(這個在智能按鈕的詳情頁也可以體現(xiàn))、側滑(返回頂部)
最后是表現(xiàn)層。這個一般我就用來虐設計了(好吧,一般是設計虐我……)
這么一串,雖然有些地方不能完全對應,但是感覺整個書順暢了不少。另外,我非常喜歡最后一章提到的三類用戶體驗決策場景:由現(xiàn)狀決定的設計、由模仿決定的設計、由領導決定的設計,膝蓋簡直啪啪啪中了三箭。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