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最近象個黃戰士一樣,總在挑戰著不可能。包括寫《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這本書的書評。懷著敬仰的心看這本書,內心很忐忑:我寫得好嗎?另外一個聲音說:怕什么,就寫你看完這本書的感悟就好了呀。
1.談談生死:學會面對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
第一次感覺到生死與自己有關,是在欣頻老師的課上。老師提問:請大家閉上眼睛,試想一下,如果現在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還有哪些遺憾?
慌亂中眼淚忍不住流下來,有那么多的不舍,孩子,夫妻,
父母,朋友,那么多不舍的人,那么多不舍的事,就這樣說走就走……心里卻有另外一個聲音慢慢的越來越大,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接著老師的問題更進了一步:現在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請用15秒回憶你的一生……
再一次慌亂,1輩子太長,那么多事要回憶,什么事值得進入這15秒呢?馬上就陷入另一種慌亂,難道就真的沒有值得進入15秒的大事?
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碰到改變世界那樣大事的可能性太少,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將每件小事都做得有意義。
打開書,第1篇就是:依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絕癥折磨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我們可以全心全意、準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恒的契機。
2.談談過去與現在: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
有段時間很焦慮,覺得自己基礎太差,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偶然看到一個策劃行業大牛的ppt上有這樣的一句話:給自己三年時間,悟透行業所有相關知識,這三年不問成績,不問收獲,不問行業位置只管學和悟就好。
也是從那個時間開始,再一次沉下心來學。后來碰到大閆的文案群,然后定下每36天日拱一卒的計劃。不對比了,心也靜了;用輸出倒逼輸入,慢慢在做沉淀。
今天碰到這本書時,再次關注當下。當我們抱怨現在時,回想一下我們的過去;當我們期待未來時,關注一下我們當下。
也對『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永遠沒有太遲了,來不及這一說法。所以,不要期待今天做了什么行動,明天就有什么樣的收獲。眼光放長遠一點,今天的改變,期待三年,五年,或者是十年后的變化。
所以,繼續讀書,寫字,繼續修心,煅練。愛五年后的自己,也愛現在正在努力的自己。
3.談談多于少;在教禪坐時,我常在開頭就說:“把你的心帶回家,然后放下,放松。”
每天早起30分鐘與自己相處。越是什么都不想的時候,越是發現很多念頭飄來飄去。
『人們開始禪坐時,常常說他們的思想很狂亂,變得比從前更紛雜。但我一再向他們保證說,這是一個好征兆。這絕不表示你的念頭比從前亂,反而是因為你比從前安靜,終于察覺你的思想一向是多么雜亂』。
前幾天在看蟬禪老師文章時,看到吃桔子的一段。大概是一個朋友,瓣還沒吃完,著急的又吃另外一瓣。后來被師傅指責。
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總在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能夠同時做很多事情;卻也總是受挫,一天時間過去了,能夠完成的事情太少。
『讓聽留在聽中,讓看留在看中?!?/b>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是專注?是心流?接下來的時間,更多的練習。
4.談談付出與回報:每當我們傷害他人時,就是在傷害自己;每當我們帶給他人快樂時,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樂。
一次聊天時聽到同事說:他們猜……
當天晚上我突然悟到:為什么他們會猜?并不是他們愿意猜,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將正確,下面的信息傳遞出去。
或許除了他們猜之外,客戶也在猜。
這句話,也給我更多啟發,要想讓別人信任我,為什么我不主動,先將我的想法,思路,以及為什么這樣做,告知同事。得到他們思想上的統一,可能會贏得更多信任。
以前我總覺得同事做錯了,現在在心里想指責同事時,先反思,我怎樣做才能幫助同事更好的理解我想要什么。當我把問題的重點改到我自己時,反倒是同事那得到了更好的回應。
我們改變不了鏡子中的人,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
這個世界不管有什么樣的喜悅,完全來自希望他人快樂;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樣的痛苦,完全來自希望自己快樂。----寂天菩薩
陳坤說這本書他每年都會看,已經看了20年;這本書我也看了3年,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不同;關注點不同,關注到的內容也不同。
也想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的感悟:正確對待死,才能正確對待生;擁有怎樣的現在,就會得到怎樣的將來;越是大方付出,越是收獲豐厚;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