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0 ? ?周日 ? ?高暢
孔子回到魯國后,自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卒,共生活了五年。在這五年中,他跨越了自己所說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兩種思想境界,亦即在"三十而立"的基礎上,達到了他自己認為是最后也是最高的發展階段。
所謂"耳順",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實際是一個意思,就是思想上、學問上。品德修養上達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即凡是各種事情,聽到后就能辨別真偽是非("順");凡是心里想做的事情,做起來就符合真理準則("矩")。當然,所謂真偽是非,所謂真理準則,都不能離開所處的時代,都不能不帶有時代的、歷史的特征和局限。
孔子不能例外。魯國當政的季康子這次"以市(幣同帛,古人相互贈送禮物的總稱──作者)迎孔子",即以禮品把孔子迎回魯國,尊為國老,大概原來"奉粟六萬"的物質待遇還是維持不變。對季康子來說,為了適應當時各國諸侯竟相"禮賢"、"養賢"的風尚,把這位名望很高的人物禮迎回來,是很值得的;在"吾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孔子來說,又一次作為"際可之仕"或"公養之仕"以安度晚年,也還是合于"禮"的。但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雖風塵仆仆,到處碰壁,卻依舊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依舊想為自己"理想"的實現而做一番事業,依舊是朝氣蓬勃地自我鞭策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可是面對魯國終于不能用孔子的具體現實,只能在"莫知我夫"("沒有人了解我啊!")的慨嘆聲中,決定不再求仕了。
孔子是一位勤奮自勵的人,于是,他就把"不知老之將至"的晚年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學工作和整理保存古代文獻,主要是用在"六藝"或"六經"的編纂核定工作上。雖然孔子對教學工作從未停頓過,對文獻收集整理工作也很早就開始,但對這兩項工作,孔子利用晚年時間都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