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520了,不知道520什么時候變成了節日
最近幾年,日子越過越麻煩了,不知道從何時起,莫名其妙的節日一大堆。
單單從上半年說起吧:
以前3.8要過婦女節,現在3.7還要過女生節!
2.14過完了,3.14還要過!
5.4日跟著湊個熱鬧,居然還出了個5.20!
最過分的是,就連6.1都不放過……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些所謂的“節日”都是怎么形成的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
這是一個提到可樂就能想到“這玩意殺精啊!”
看到轉基因就想到騾子然后就以為吃了會絕育。
平安夜吃個蘋果就能保平安的國家。
按照中國人的過節習慣和腦洞,5月20日應該湯圓,因為0長得像湯圓,1月31日半夜4點應該起來放鞭炮,11月11日不該只是買買買的節日,還應該吃面條,因為1長得像面條,要是流行不起來再編幾個故事就行了,吃完再燒一刀紙就更好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腦洞大開,在我看來這是無知的表現。謠傳之所以能傳的這么廣泛,歸根結底是人們的從眾心理。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不言而喻,馬云家的“雙十一”,還有即將來臨的“5.20”,都是抓住了人們的從眾心理誕生的。不同的是:“發起者”的目地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從眾者的目地是隨波逐流”。他們會想,周圍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做可能周圍人會認為我是異類。
此外,從眾心理也可以理解為無知。你會發現,在你說1+1=3的時候,沒人會認同你,但當你在眾人都不了解的領域中,第一個人做出的舉動往往會被其余的人所模仿。
遇見新鮮事兒,無知的人從來不分析,聽說一件事情,就大肆傳播,根本不去想事情是否合理,是否真實,隱藏背后的根本。在他們想來,都有那么多人信了,我還分析個什么勁,比我聰明的人多了去了,大家都這么說肯定是對的。
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于個體不愿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于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愿相反的行為。
比如,近期新出的熱播劇,有多少人是真正沖著電視劇“好”,而去看的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如果我不跟大家一樣,是不是顯得我特別low跟不上潮流?”
隨波逐流的都是小魚小蝦,逆流而上的才能魚躍龍門,不盲從,樹立特立獨行,就像如常一樣,在別的企業都為了金錢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如常卻致力于殘疾人就業公益事業。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曾經所做的那些不被理解的事會得到認同,那些隨波逐流的小魚小蝦終會擱淺在某個海灘,而逆流而上的你受盡的冷眼與苦難,將會帶給你應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