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楨爸沒有時間做飯,叫了外賣。
幾個菜都是辣的,楨楨就不太高興。對爸爸說:“這些菜很難吃,不好吃,為什么要叫這家的外賣?”
爸爸說:“我覺得還可以呀,我們在這家之前點過好幾次,你自己也點過的呀。”
楨楨說:“每個菜都是辣的,就是很難吃。”
于是兩個人就爭論了起來。一個堅持說菜不好吃,一個覺得還可以。
我聽不下去了,就提醒爸爸說。你可以試試共情楨楨的。爸爸猶豫了一下,說:“對對對,那就不好吃吧。”
我又好氣又好笑的說:“你這不是共情。”
爸爸還沒有回應,楨楨說:“這怎么不是共情呢?這就是共情呀。”
我說:“這怎么能是共情呢?真正的共情是,我的想法是A,你的想法是B,我仍然認為是A,只是我理解你的想法是B,也就能理解你的感受。但并不意味著我就跟你一樣認為是B。如果我嘴上說我認為是B的話,那也是違心的。”
說著說著,我感覺自己像在說繞口令一樣。
楨說:“這就是共情,你說的那個叫做同理。”
我有點反應不過來,說:“共情和同理,不是一回事兒嗎?”
楨說:“共情是有同樣的感受,同理是理解對方的感受。不一樣的。”
哇噻!聽了她的說法,我感到非常的驚訝!沒想到我家的小姑娘是這樣理解共情和同理的。
雖然我自己感覺被自己繞暈了,一下子也分不清共情和同理到底是一回事兒還是不一樣的。但感覺上楨的說法也挺說得通的。
先不論對錯,她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就挺值得欣賞的。
這個時候,楨爸早已像沒事人一樣,吃完飯坐沙發上去了。
我是一名來自蘇州的正面管教講師,真涵教育的創始人。
期待更多人和我一起育兒育己,不斷成長,做孩子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