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臨上班前,都會在書房里兜一圈,在書柜前呆一會,用指尖順著書脊來回滑動幾圈,然后輕輕地拍了拍它們的肩膀,說“嗨,我走了,咱們晚上見”。如果書兒會說話,此刻的它們肯定也會用各自不同的語言跟我說再見吧?
家里有四個書柜,基本都在書房里,兩個多寶閣敞開的地方里放著幾本“四大名著”還有茶經,論語等古裝書,下面有門的兩排都是我的各種書,靠窗一排書柜最上層放著一套精裝版的外國名著,下面三格大都是兒子看過的偵探類科普類書籍。靠門口的書柜兩層也是屬于我的書。其他的一些雜質和書籍基本都打包在車庫里了。
我的書不多(但是里面大多數書都是我已經看過或看過幾遍的),相比樓下鄰居男主人那兩間四面都頂天立地的書柜的書房來說,我的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可是,卻依然為自己能擁有一間書房而自豪,自豪的也許不是一間書房吧?而是一份能在書房里安放自己心靈的滿足感。
小時候,一家四口擠在只有三四十平方的屋子里,我的床就搭在集廚房客廳兼一體的地方,我的書桌就是吃飯的桌子,那時好羨慕有自己獨立房間的同學啊。
直到高中畢業我才有了一間和妹妹共住的房間,那時,最渴望的是能有一個書架,可以放我買回來的瓊瑤,亦舒,三毛還有席慕蓉,還有莎士比亞。擁有的第一個書架是爸爸菜場上買回來的竹書架,六十寬一米二高,就是這個書架讓我高興得不得了,每天都把它擦得干干凈凈的,放上我最愛的書本和雜志。可是,好景不長,妹妹很快就看中了我書架,一點點地侵占,終于占領了書柜的四分之三,我的書兒們只得屈居在一層里。好在那時工資不高,也不會隔三差五去買書,反正還有圖書館在。
新婚的房子雖然有書柜,但是還是沒有一間獨立的書房,去朋友家玩,看到她家二十平方的書房里幾大套的書籍放在書柜上落滿了灰,心里真是又羨慕又可惜……
后來又搬了新房,夫問要如何裝修?我說我只要一間書房。要有一排墻的書柜。然后真的擁有了這樣的一間書房。我特意繡了一幅“寧靜致遠”的十字繡掛在書房,除了落地書柜,夫還買了兩個雞翅木的多寶閣和一個長條案……
搬入新家八年多了,空的書柜慢慢地都快被我填滿了,每年都會清理出一些,然后再去添置,亞馬遜的購物車里經常是一堆堆隨時放入的書籍,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就去買回來。
雖然看的書不多,也沒有多少高深巨作,只是依了自己的興趣和口味去閱讀,基本也就以小說類作品居多,這幾年,才跟著一些大家的書單開始一些系統性的閱讀,開始涉及一些以前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耐心讀的理論性強一點的書籍,看書時也開始做讀書筆記和寫讀后感,同時根據作者書中的推薦做一點延伸閱讀。
白巖松說“包容,是閱讀的另一種趣味,沒有包容就沒有拓展”。但愿,再過幾年,我書架上的書的內容會更多樣化,更高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