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不愿浪費能量的生物來講,我們天然地追求穩定。呆在舒適區能極大的將耗費能量最小化。
比如我們每年的回家過年,看到熟識的親戚鄰居,吃著熟悉的飯菜,聽到親切的鄉音時,我們的心里總是涌起一股暖流。從陌生的城市里,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我們不用奮斗,不用賣力,需要消耗的能量極小。
再比如,每年都刷新熱門程度的公務員考試。即使人們知道待遇不算高,可是勝在工作穩定啊,可以終身呆在舒適區里,相比去公司打拼,需要耗費的能量極少。難怪很多高材生畢業后不肯去公司闖蕩,反而執意征戰公務員考試的沙場。
(2)
前段時間,我生病了,身體的不舒服帶我回到舒適區,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抱著ipad看綜藝,躺在床上刷微信微博。
舒適區是真對得起“舒適”二字,幾乎不怎么耗能,既不用思考,也沒有新知識帶來的煎熬,更不用熬夜寫字,讓什么終身學習見鬼去吧。
武俠小說里,總有天真爛漫的男主角,無心掉入谷底,不小心學會絕世武功的情節。
這次深陷在舒適區的泥潭的我,無心翻到我枕邊的一本書——《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就像武俠小說里的九陽真經一樣,真有這么一本武功秘籍,讓我重新學會思考。
不得不相信,即使不在武俠小說中,人的一生因緣際也很奇妙。
(3)
海倫凱勒從小就雙眼失明,她每天出門散步,但是沒有見過天空和森林的模樣;她每天閱讀,但都只能用手觸碰,沒有真正地看過一本書;她經常會面老師朋友,但她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的樣子,她多么渴望自己能夠看得見呀,即使只擁有三天的光明時間,也好呀。
如果海倫凱勒能擁有三天時間的光明,她會做些什么?
第一天,她要看她敬愛的老師,親愛的朋友,心愛的寵物,熟悉的擺件,她還要真正地看書,用眼睛而不是用手或者有耳朵來“看”書。即使在黑暗降臨的夜晚,她也要注視燈光。燈光,是人類創造的光芒。這一天,海倫凱勒無法入睡,心中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第二天,海倫凱勒將在黎明時起床,懷著敬畏的心看看日出,看光明如何驅散黑暗。接著,她要去自然博物館,因為這里展示了世界物質的外觀,隨后去首都藝術博物館,因為這里展示了人類精神的側面。晚上,她要去看歌劇或電影,看光與影,看服裝與道具,看演員與表演。第二天也注定是個不眠夜,海倫凱勒整晚都在欣賞文字與戲劇。
第三天,這是海倫凱勒能擁有光明的最后一天了,她要從家里出發,去看教堂、看街景、看工廠、看貧民窟、看公園,看看人們是怎么生活和工作。
短短的三天,海倫凱勒不可能看到所有的東西,她深知,只有當她再次失明時,她才能發現她丟下了多少東西還沒能看見。
匆匆的三天,海倫凱勒在這段時間中,一定看得最多最真切的人。
她只有三天的時光,她必須抓緊一切機會和時間看個夠,黑夜很快又會將她吞噬。
擁有正常視覺的人,從來不覺得“能看見”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直到讀到《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時,才明白,在有限的光明的時間里,要抓緊一切機會去看,哪里來得及閉眼睡覺。
擁有健康身體的人,從來不認為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一筆巨大的資產,直到生病或出現意外那天,才發現,在有限的生命中,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實現夢想,哪里來得及無故拖延。
(4)
喬布斯給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講到了他對死亡的敬意。
喬布斯在2003年被診斷出患有癌癥。當他的診斷結果出來時,他的醫生建議趕快回家,整理好他的一切,因為他大概只有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了。
幸運的是,喬布斯的活片檢查的結果發現,他的癌細胞是一種罕見的可以利用手術治愈的細胞。喬布斯接受了手術,并且痊愈了。
這是喬布斯第一次距離死亡這么近。這讓喬布斯開始重新思考他的人生,他忽然明白,雖然他不愿意承認,但是死亡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終點,沒有人能夠逃脫它的魔爪。
喬布斯年輕時,曾讀到一段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
闖過了鬼門關的喬布斯,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記住你即將死去。”成為了喬布斯人生中最重要的箴言。
這句箴言幫助喬布斯做出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
每天早晨,喬布斯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 當答案連續幾次都是否定時,喬布斯就知道,他需要改變這些事情了。
喬布斯不是神,他也會害怕困難,擔心挫折,不愿接受失敗、討厭丟面子。這些曾經阻擋他前進的障礙,當他曾經與死亡擦肩而過,當他全然了解人生的終點并非遙不可及時,一切的恐懼與害怕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無往不利的勇氣。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過這么一段話,
“人生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重復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不要被其他人喧囂的觀點掩蓋你真正的內心的聲音。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跟隨你直覺和心靈,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你想要成為什么樣子。”
“記住你即將死去”就是向死而生,清楚地知道死亡就是我們前方的終點,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朝著死亡的方向活著。
喬布斯每天殘忍地提醒自己在本能上最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死亡的臨近,他是向死而生著的最好的身體力行者。
(5)
向死而生這個詞真是沖突,向著死亡,還怎么前行?
奇怪地是,只有當我們清楚了解到生命的有限,知道時間的可貴時,我們才能擁有離開舒適區的動力,才有敢于做自己的勇氣。
馮唐說過一段話,我印象極其深刻,“有時我們會感到焦慮,有時我們的欲望會不斷的腫脹,然后你就會覺得你掙的錢比不上比爾蓋茨多,你和老婆的年齡差距太小,比不上楊振寧,你的名氣不如邁克爾杰克孫大。當這種欲望開始腫脹時,你可以到醫院的重癥病房去看看,那里面有的是比你年齡大,有的是比你掙錢多,更有的是老婆比你老婆年輕的。那是一個命懸一線的地方,當你看到各種呼吸器等設備時,你就會意識到,健康的活著,自由自在的在地上走走,即使是買不起車也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甚至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死亡離我們并不遙遠,健康是我們難得的寶藏時,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已經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貪婪。
生活在舒適區太安逸,生活在學習區太痛苦,誰也不愿做生活中的苦行僧,即使,我們都明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我們內心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動力,才能把我們拉出舒適區,推入學習期。而那個強大的動力就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態度。
向死而生,因為時間有限,而夢想太多,我們必須從此刻離開舒適區,前往學習區,才能精彩地活著。
向死而生,因為死亡并不遙遠,而生活太精彩,什么失敗、挫折怎么能夠阻礙我們活出自我的決心。
向死而生,因為生命的盡頭并不遙遠,而世界太大,想要更多體會世界的美妙哪里有時間可以浪費。
王爾德說,“活在世上,是非常罕見的一件事,大多數人只是在世上,但并沒有活過。”
活著,真容易,呆在舒適區眼睛一睜一閉一天就沒了。
活著,真難,走出舒適區,聽從自己的內心,實現自己的夢想,這輩子才算沒有白活。
向死而生,我們平凡之人便有了走出舒適區、走進學習區的動力,有了敢于活出自我的勇氣。
向死而生,是我們平凡之人最好的前進動力。
end.
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
喵小姐:我想試試堅持原創有沒有那么難。
如果喜歡,請您轉發和點贊,您的小小善行,對于我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