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書會讀【論語】,學到【里仁第四】
大家讀完,感嘆,這圣人的距離真是不一般啊
仿若仰望星空? 圣人在那高樓上手可摘星辰,
我們還在那地平線,遙不可及!
其中一句: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想想看,如果父母有過失,我們通常的反應是什么?
孔圣人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我們看看這一章的注釋:(涵珍老師說圣人的話語我們自己解釋怕誤了圣人的意思,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所以這里僅將書中原文及注釋列出,不做解釋,大家可以自己讀一讀,領會一下內涵。)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
「與其得罪于鄉、黨、州、呂,寧熟諫。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天啦,不得了,這……這……不是愚孝么?
父母做錯了,我還要這個樣子做,怎么做得到嘛!
大家一番討論,突然峰回路轉,
愚孝是你完全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對錯全都聽從父母的。
可孔圣人說的是,如果父母不對,要“諫”,所以有明辨是非,不算愚孝。
但關鍵是什么?孔圣人說的怎么面對父母過失的態度以及怎么“諫”卻是非常不一樣的。
再來讀一下這句話,突然領悟到了圣人的境界: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那一顆孝順之心,可見日月。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個學對我們自己有什么用處呢?
大家回到自己,看孝順父母自己可以做的一小點改變是什么?
每個人的分享都好棒哦!
同學A:
以前如果我覺得自己在事上或道理上是對的,我在語氣上或態度上就會不太好,會不知不覺音量就飛上來了。
父母總是在你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讓你很放心。
之后會再耐心一點,情緒再控制一點,態度再好一點。
同學B:
以前我小的時候我媽總說我,現在我大了,媽媽老了,所以她有事不會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會挺不耐煩的語氣跟她說話。反倒我的兒子會耐心的教外婆。
之后會再耐心一點,對老媽更好點。
同學C:
以前跟我爸打電話,我覺得他什么事做的不對,就會很直接很大義凜然的跟他講:你不應該這樣,你這樣不好,你別總是這樣……
其實這讓老爸挺沒面子的,心里也挺難過的。
之后會更加委婉一些,委婉的給意見,多肯定父母。
同學D:
我跟我媽是屬于距離產生美的,她想做什么不明說,她要你去猜,猜不中就會生悶氣。我性子比較直,不愿意猜,這樣就容易產生一些矛盾。
之后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時她說不對,我不要反對她,等她生氣的勁過了再去跟她說。
同學E:
我和媽性格比較像,不過我覺得她比較啰嗦,然后不達目的不罷休,比較強勢。我婆婆是很傳統的,老公以前比較愚孝。
就是去理解他們,如果對自己也沒有原則性問題時,能順從就不要去違背他們的意思,與他們互相尊重,溝通更和顏悅色一些。
同學F:
對父母再耐心一點,把對孩子同樣的心意心思態度也用在對父母身上,運用非暴力溝通。
每天行動一點點,我與圣人的距離每天縮短一點點。或許某一天,我真的會手可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