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薛侃錄【5】
【原文】
希淵①問:“圣人可學而至,然伯夷②、伊尹③于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圣者④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⑤,文王、孔子猶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圣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以五千鎰者而人于萬鎰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廁之堯、孔之間。其純乎天理同也。蓋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猶一兩之金,化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學者學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猶煉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爭不多,則鍛煉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則煅煉愈難。人之氣質,清濁粹駁,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其下者必須人一己百,人十己千⑥。及其成功則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看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
時曰仁⑦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離之惑,大有功于后學?!?
先生又曰:“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注釋]
① 希淵:蔡宗兗,字希淵,號我齋。浙江山陰人,王守仁弟子。
② 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伯夷不受。后二人投奔到周,反對周武王伐紂。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隱居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③伊尹:名伊,尹為官名。一說名摯,商初大臣。幫助湯攻滅夏桀。湯的孫子太甲即位,因破壞商湯法制,不理國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又接回復位。
④其同謂之圣者:語出《孟子·萬章下》第一章:“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
⑤ 鎰:古代重量單位,一鎰合二十兩,一說為二十四兩。
⑥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語出《中庸》第二十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眲e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⑦曰仁:即徐愛。
[譯文]
希淵(蔡宗兗)問:“人固然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圣人。然而伯夷、伊尹跟孔子比,才智是不同的,孟子把他們同稱為圣人的原因在哪里?”
先生說:“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只是其內心純然充斥著天理而無半點私欲的混雜。就像精金之所以精的原因,只是因為成色足而沒有銅鉛等其他金屬成分的混雜。人到純存天理才是圣人,金到足色才是精金。然而圣人的才智也有大小之分,就像金的分量有輕重不同一樣,堯舜猶如萬鎰重的金,文王孔子猶如九千鎰,禹湯武王猶如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如四五千鎰。他們的才智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純存天理,這是相同的,都可以稱為圣人,就像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在成色十足,都可稱為精金。之所以把相當于五千鎰的圣人與相當于一萬鎰的圣人并稱,只是緣于他們的成色是一樣的。把伯夷、伊尹放在唐堯、孔丘的身旁并稱,也是因為他們的內心都是純然充斥著天理。成為精金的,在于成色足,而不在分量;成為圣人的,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智。所以雖然是普通人,只要肯學習,讓此心純乎天理,就也可以成為圣人。就像重一兩的金子,和重萬鎰的金子相比,分量的確相差懸殊,但就其成色十足而言,則是毫不遜色的。所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的原因就在這里。求學的人學習圣人,不過是要學去除私欲存天理。這就像煉金術,其所追求的也不過是黃金的成色更足而已。原料金的成色越足,那么煅燒的工夫就可以省卻許多,也更容易成功。成色越低,那么煅燒起來也就愈加費勁。人的天資,清濁混雜,有中等以上的,有中等以下的。人的天資對于求道來說,有生來就知安于實踐的,有學習后知道利行的,其下者,則必須是人學一己學百,人學十己學千,這才能勉強追趕上別人。后世之人不知成為圣賢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門去知識與才能上去求取成為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只需把圣人的許多知識才能一一學會就可以了。因此他們不從天理上下工夫,白白浪費精力,從書本上鉆研,從名物上考察,從形跡上比擬,知識越廣反而私欲會越發滋長,才智越多而天理越被蒙蔽。這樣的人一如看見別人有萬鎰精金,自己不是想著增加自有的一兩黃金的成色,使自己的金無愧于他人金的精純,而一門心思想在分量上趕上人家,所以把錫箔銅鉛鐵,都混雜著投進去,這樣的話分量的確是增加了,可成色卻沒了,到最后將不再有金。”
當時徐愛在旁邊說:“先生這個比喻,足以破除前世儒者支離破碎的說法,對后來的學者大有裨益?!?
先生又說:“我們用功,只求一天天減少私欲,不求一天天增長知識,減去一分私欲,便是恢復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單易行???”
[解讀]
王陽明認為,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內心純乎天理,就好像黃金一樣,講求的是精純,有雜質在里面。圣不圣,看的是純度,不是重量。就算是凡人,只要你肯學,也可以成為圣人。哪怕你只有一兩,在一萬鎰面前也沒什么可慚愧的。
王陽明以他的一貫的“致良知”學說為根基,指出了一條“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光明大道,甚至村婦野夫,按照王陽明這里所說切己敦行。也可以成就其“為堯舜”之志。
有趣的是,美國人道格拉斯.瑪拉赫曾經寫了一首流傳深廣的小詩,題目是《做一個最好的你》,其思想主旨簡直就是陽明思想主旨的異域重現,詩并不長,現在引用到這里,也算是做一個中西思想對照的意思。
做一個最好的你
道格拉斯.瑪拉赫[美]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上的高松,那就當棵山谷里的小樹吧,但要當棵溪邊最好的小樹。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叢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當一只香獐,那就當尾小鱸魚,但要當湖里最活潑的小鱸魚。
我們不能全是船長,必須有人來當水手。這里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個最好的你。
美國人的這首詩中,其中比較吃緊的是“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這句,有人會從西方人的“務實”精神中解讀,那為什么不能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解讀,說到務實,我沒有見過比“知行合一”的提法更務實的了。
王陽明最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這是金句名言。學問之道與做事之道,在于做減法,不在于做加法。煉的金子分量越少,越能把成色煉足。只有你把涉獵的范圍減下來,你才能在成色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