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短暫的一生中,不曾自己做過自己的主,自從丟棄了那本《貝蒂克羅克烹飪書》,她便從此為父母而活:她要面對生澀難懂的物理生物書,還要在媽媽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天賦;她要裝成一個社交達人,在爸爸面前展現自己的活潑健談。她就像一個假笑的木偶娃娃,父母將自己未實現的期待與夢想傾注于她,而莉迪亞只能作為實現父母愿望的載體,有淚,有痛,但只能不怨,不悲。世界上太多太多的人正如莉迪亞一般,在世俗的眼光中活著:我們所秉持的價值觀,我們所做出的人生選擇,我們的生活走向,都應該與時代的趨勢、父母愿景相符,不可稍加逾矩。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不能真正做到心之所往,聽從我心,無問西東。《無聲告白》告訴我們,要擺脫他人的期待,忠于本心,不彷徨,不拘謹,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即可。
人生需要勇氣,我們應沖破桎梏,沖破固有的期待與觀念,追尋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可在當今的時代,”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太奢侈了。我們每個人都是處于社會這個大熔爐中的一員,為了扎根生存,我們需要遵循它的規則,信仰它的價值觀念。很多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依仗的是自己的天賦,是純粹的熱愛,但當把它作為一生的事業去奮斗時,它不一定能讓我們擁有很多立足于世的籌碼。詩與遠方的前提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溫飽,賞得一落葉,一菩提,靜待天邊云卷云舒的閑情雅致是能不為一蔬一飯、一針一線發愁。喜愛可藏存于心,但這份喜愛在與現實直擊時往往是脆弱渺小的。
《奇葩說》里蔡康永講過一句話,當把喜愛之事當作職業時,我們會發現其中的枯燥,陰暗,而當發現自己原本最愛的東西變得蒼白無力時,人會越發感到悲哀痛苦。興趣應是人心中小小桃花源,我們所有的純粹,真心,真情,應用于經營自己小小的天地。我愛文字,愛閱讀,愛看電影,但很多時候我也只能放棄對于文字的執念,與其掙扎著在文字中摸索未知的路,不如堅持一份有保障的職業,小心維系心中這一方小小天地,還能保有那一點點情懷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