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莖往上生長,根部深深扎人土壤中,這是人們所熟知的自然現象。當我們從土壤中拔起一株大豆或小麥來觀察它們的根部時,會發現大豆擁有一條顯著粗壯的主根,以及眾多相對細小的側根交織;
相反,小麥的根系統則呈現出細密如胡須的形態,我們稱之為須根,這兩類根在植物中是最常見的。
在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根,有的懸空倒掛,有的朝天挺立,有的不勞而獲,有的能夠“爬行”,有的像塊木板,有的像個水壺.....
玉米是我們常見的作物,其根系特征與小麥相似,密布眾多須根,夏天在玉米地可觀察到玉米莖,四周伸展出眾多不定根,它們深深扎入土壤中。
這些不定根異常堅韌且粗壯,得益于其高度發達的厚壁組織,它們不僅穩固了土壤結構,更主要的是為玉米植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因此也被稱為支持根。
榕樹生活在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其樹干上滋生了眾多不定根,部分悠然懸垂于半空,而另一些已深深扎入土壤之中,這些初生的不定根懸掛于空中,被稱為氣生根。
氣生根與普通的地下根不同,沒有根毛與根冠,又懸空于空中,卻能神奇地吸納潮濕溫熱空氣中的水分,并保持著呼吸作用。
還有一種奇怪的根,它會爬樹或爬墻,也許有人會說,那不是爬山虎嗎?錯了。爬山虎爬墻,靠的不是根,而是卷須頂端的吸盆。
靠根爬行的植物叫常春藤,它是一種常綠木質藤本,幼時生有無數氣生根,翻開藤葉,在莖上長葉附近會發現小叢的不定根,樣子很像刷子。
這種刷子狀的幼根能分泌膠水狀的物質,憑借這種黏性物質黏附在樹干或墻壁上,當膠水樣的物質干燥以后,這些不定根就緊緊地粘在樹干或墻壁上,這種邊粘邊向上攀援,終于爬上樹干或墻壁上的根叫做攀緣根。
深秋時節,在野外漫步時,你會發現路邊仍然有蒲公英在旺盛地生長,它的毛茸茸的種子依舊隨處可見。
面對這株小小的植物,你不禁會感嘆,這小小的蒲公英真是植物界中的生存高手,不僅花期很長,而且從北到南,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名句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句詩正是描寫了小草們的頑強生命力,野火將地面上的莖和葉都燒光了,小草們為什么還可以重新再長出來呢?這主要是因為根的存在。
對于植物來說,根部卻比任何一個器官都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植物吸收養分和支撐枝葉的中樞器官宮。
到了寒冷的冬天,大部分花草都會做好準備,但是某些花草卻根本不在乎凜冽的寒風和雨雪的天氣,反而緊緊地貼在大地上,度過寒冷的冬天。
蒲公英正是這樣的植物,每到三四月份就會開出黃色的花朵,再借助風力,將棉花一樣的花籽散播到各地,蒲公英生命力頑強的秘密就藏在它的根中,盡管蒲公英的體形較小,但是它的根卻可以延伸至地下一米左右。
地底下看不見的根要遠遠長于露在土地外的部分,這就是蒲公英能夠安然度過寒冷冬天的秘訣所在。
由于蒲公英的根很長,所以普通的寒冷或干旱根本無法侵害它們,而且在那長長的根系里,還貯藏著豐富的養料。
另外,不管怎么折斷,蒲公英的根都會重新生長出來,假如我們折下一條蒲公英的根,再種到別的地方,那里就能重新長出一株蒲公英。
與其他植物相比,只要能夠創造出稍好一點的條件,蒲公英就能在巖石或瀝青路的縫隙中發芽生長,話說回來,要是沒有這點本事,那它還能叫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