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伙伴問我:老師,我總感覺自己的讀書方法不對,前面讀后面忘,讀的時候好像收獲滿滿,可時間一長,除了書名和幾個概念外,書里面的知識完全回憶不起來。長時間這種狀態,甚至會有種浪費時間的感覺。
這個問題,好像很普遍。
這就好比,滿桌都是珍珠,但就是沒有串起珍珠的那條線,再多的珍珠都沒法成為項鏈。
怎么辦?—— 四個字:構建框架。
1、什么是框架?
混沌大學有句黑話: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識。
到底什么是思維模型?
有人說,是復雜的學科知識,也有人說,是思維方式。
我覺得這些都不準確,我認為:
思維模型其實就是一種人造框架,其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快、更全面地認識事物,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這么說有點抽象,我舉個例子。
很多人都有參加朋友婚禮的經歷,對大部分人來說,在婚禮中最不愿意經歷的事情,就是被點名上臺發言。畢竟,當著幾百人的面,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心應手。
但也有一些人,好像天生就是為這種場合而生,一上臺就是舌燦蓮花、嘰里呱啦。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難道提前打好了草稿,還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其實只是因為他們大腦里埋下了一個框架而已。
在婚禮中的發言,非常實用的一個框架叫做“趕回豬”。
- 感(趕):表示感謝;
- 回:回顧過往;
- 祝(豬):表達祝福。
在這個框架的加持下,他們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變換具體的信息就可以了。
比如下面這種:
- 【趕】感謝兩位新人邀請我來參加他們的婚禮,更感謝主持人給了我一次上臺發言的機會。
- 【回】回顧這一路走來,他們有歡笑,有難過,作為好朋友的我很榮幸見證他們的愛情。
- 【豬】最后我祝愿他們新婚快樂百年好合,同時也祝福在場的朋友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這個框架,除了婚禮場合,在新員工入職發言、公司年會被邀請上臺等等很多場合是可以通用的。
這就是框架的力量。
沒有框架,再多的知識知識信息量的堆砌,只是低水平的重復而已,到最后,甚至無處安放。
2、構建框架的兩種方法
從大的方面來說,構建框架有兩種方法:直接用別人的框架、自己創造框架。
前一種方法,對個人的資源檢索能力要求較高,后一種方法,對個人的抽象概括能力要求較高。
這兩種方法,各有適用的場景。
對于比較成熟的事情,可以直接用別人的框架,比如如何溝通、如何進行行業分析等。
對于更加個性化的事情,可以按照科學的方法,嘗試自己創造框架。
我分兩個部分,逐一解釋。
2.1 借用別人的框架
為什么可以直接借用別人的框架呢?
這里面默認假設有兩個:
- 第一,我們所學習的東西大部分被前人研究過了;
- 第二,這些人的研究成果遠遠在我們之上。
換言之,大部分框架其實都可以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現。
具體方法,我分為三種,分別是請教牛人、看書、資源搜索。
方法一 請教牛人。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請教牛人,是獲取某個專業領域知識框架最直接的方式。
這里面有三個難點:
- 不知道領域內的牛人是誰
-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與牛人面對面的機會
- 不會提出好問題
怎么辦?
我們一個個看。
第一,不知道領域內的牛人是誰。
比如,如果你想提升溝通能力,我如果問你:這個領域,誰是真正的牛人呢?
這個問題還真不是很好回答。
這時候怎么辦呢?
我個人習慣的做法是上當當或京東圖書欄目,直接搜索對應的關鍵詞,篩選評價數前5的書,然后按圖索驥,先找到作者,再去找作者的其他作品。
比如,以當當為例,搜索關鍵詞“溝通”評價數前5的書如下:
這么一整理,對“溝通”領域的牛人以及他們的作品,基本上八九不離十了。
第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與牛人面對面的機會。
這個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解法其實不復雜。
一方面,有這個機會,就一定要抓住機會。
另一方面,沒有機會,就通過研究牛人的作品去獲取他們的知識框架,作品不僅僅是書,還包括牛人的公眾號、知乎號、課程等等。
這里面要提一下,牛人的課程一般都很貴,即使我們暫時可能承擔不起,但也是可以通過他們的海報、推文等獲取到他們的框架的,你打通了這個框架,甚至能比花錢參加課程收益更高。
第三,不會提出好問題。
當我們得到了與牛人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時,如果不會提出好問題,無異于讓機會白白溜走。
比如,假如讓你和巴菲特共進午餐,你可以問他3個問題,你會問什么?
你可千萬別問:能不能給我薦個股啊、預測下中國大盤明年的走勢啊等等之類的問題。
那應該怎么問呢?
應該問那些基礎的、最本質的問題。
就投資來說,本質是用今天的錢,買明天的結果。
這里面兩個關鍵變量,其一是人性,其二是判斷未來的邏輯。
如果能圍繞這兩個方面發問,你能可以得出關于這個行業最基礎、最適用的知識框架。
我記得成甲老師,在與他的偶像查理·芒格面對面交流時,其中之一的問題是:什么是思維模型。
方法二 看書。
這一點比較好理解,每本書的目錄就是一本書的框架。
在實際閱讀中,看一本書既要看進去,也要看出來。
看進去,就是把知識揉碎了,就像吃飯,只有嚼碎了才好消化。
看出來,就是要將知識與知識之間用框架建立關聯。
有些書框架脈絡比較清晰,可以直接借鑒,有些書,可能要費一點功夫,進行重新組合,這一點會在“自己創造框架”部分再說。
方法三 資源搜索。
互聯網信息越豐富,搜索力越重要,充分利用搜索引擎非常有利于我們快速獲取框架。
比如,要進行行業分析,就可以搜索“行業分析模型”、“行業分析框架”等關鍵詞。
這個方法,核心是提高關鍵詞的匹配性,也就是說,關鍵詞要足夠精準才行。
比如,要搜索“行業分析模型”相關的PPT文件,就可以用下面這種關鍵詞:行業分析模型filetype:ppt,搜索只會出現PPT文件。
2.2 自己創造框架
直接用前人的框架能解決我們工作中80%的問題,剩下20%就需要我們自己創造框架。
我通過個人實踐經驗,總結了如下四種提煉框架的方法,分別是:本質追溯法、流程法、公式法、要素分解法。
方法一 :本質追溯法。
所謂本質追溯,就是對某件事的本質進行追溯,一層層找到這件事情對應的最根基的知識,利用最根基的知識的思維框架解決問題。
比如,很多企業搞末尾淘汰,這個管理手段的本質是什么呢?層層追溯,你會發現,末尾淘汰對應的正是生物學中最經典的模型是進化論。
一旦找到了更根基性的知識,就能利用這個更根基性的知識的框架解決問題,實現降維打擊。
我舉個親身經歷的案例。
前段時間,部門一小姐姐組織了一次線下讀書分享活動,可效果不好,主動參加的人寥寥無幾,最后還是靠著小姐姐顏值魅力湊足了人數。
活動結束后,小姐姐有點失落:為什么大家就是不積極參加呢?
我看著她一籌莫展的樣子,實在不忍心,就把她喊了過來。
- 我問她: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做的是什么樣的一件事情?
- 她:線下書友交流會呀,就是把愛好讀書的人聚在一起,分享自己讀書心得、互相贈書,我覺得很有意義。
- 我:如果你把這個“讀書會”的形式去掉呢?我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出現“讀書會”這三個字,你怎么形容這件事情?
- 她:我沒理解。
- 我:你在做的事情,實質是將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但需要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這樣理解嗎?
- 她:是的。
- 我:那么,你這件事情的本質就是,如何激發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而這其實就是組織治理的縮影,你可以考慮下“福格行為模型”。
按照“福格行為模型”,一個行為得以發生,行為者首先需要有進行此行為的動機和操作此行為的能力。接著,如果他們有充足的動機和能力來施行既定行為,他們就會在被誘導/觸發時進行。
要讓讀書會有更多的人參加,就要從這三個方面(能力、動機、觸發機制)去設計。
- 在能力方面:來參加活動的員工是否清楚他們需要干什么,他們對自己完成這項活動有沒有信心,需不需要事前給他們做一些溝通或培訓;
- 動機方面:活動夠不夠有誘惑力、福利夠不夠驚喜;
- 在觸發機制方面:有沒有領導可以給你站個臺;文宣是否到位等等。
她聽后恍然大悟。
這就是通過對本質追溯,找到更根基的模型構建思維框架。
方法二:流程法。
在組織里,有句話叫做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放在今天,制度管人可能不一定準確,但流程管事我認為是適用的,流程其實就是一種框架。
小到會議,分為會前、會中、會后;大到戰略,分為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實施、戰略復盤等,這些流程的背后其實都是框架設計。
用流程法構建框架的底層框架有兩個:
- 第一,PDCA,也就是計劃、實施、檢查、改善。
- 第二,事前、事中、事后。
但凡可以流程化的工作,都可以從這兩個底層框架出發進行構建。
- 比如產品開發流程,就可以用PDCA這個底層框架來構建,
- 再比如,大型會議的管理流程,就可以用事前、事中、事后這個底層框架來構建。
方法三:公式法。
所謂公式法,就是將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拆解為一個個構成要素,進而通過要素認識整體概念的過程。
我舉例子。—— 比如,我們要去分析一個電商公司的經營業績,該如何搭框架呢?
我們用公式法拆解下。
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繼續拆解。
在公式中,包含了三個要素,流量、轉化率、客單價。我們以其中的流量為例:
流量=存量+增量。
存量的關鍵是復購,增量的關鍵是引流。
那么,電商業務的一個關鍵,在于如何提高復購率、如何引入新粉絲。
如此一直順藤摸瓜。
這就是用公式法構建認知框架的過程。
方法四 要素分解法。
所謂要素分類法,是指根據一件事情的構成要素或利益相關方構建框架的過程。
比如,營銷界赫赫有名的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由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他認為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五種力量,這五種力量綜合起來影響著產業的吸引力以及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決策。
五種力量分別為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與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這個框架的本質,其實就是要素分類法,通過對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提煉出五種影響企業競爭規模和程度的因素。
知識之于框架,好比血肉之于框架。知識是血肉,框架是骨骼。
沒有框架,就無法看清事物的全貌,再多的知識只是信息量的堆砌。
只有把珍珠用一根線串起來,你才會得到一條項鏈。
只有用框架將知識串起來,你擁有的才是真正的知識。
<<<陳辭令 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