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成長期會總喊腿酸,骨節在拔高的過程中會有痛感,專家說那叫生長痛,大人的個頭骨架定型后再也不可能有機會再次體驗成長的酸痛。以一個普通人的平淡歷程走來,懵懂而貧乏的經歷會過濾很多不快,而那些不快中究竟生發出什么,給予什么特殊的啟示,深陷其中時最不能知,好多年后再次碰觸痛點又會明白那些經歷過的痛苦是一種隱形成長,確是一種痛。
小孩子長骨頭都在深夜睡眠中不知不覺開始潛在運作,快速的節奏讓鈣質補給不夠,會有酸痛感。面對陌生領域重新開始,完全不知所措時,痛苦感不斷折磨脆弱的心,退卻蜷縮的想法百折不撓,不想進取不想提升不想向前的各種懶癌思緒紛紛占據想要快樂的原始追逐中,有時疲憊與苦累從內心深處地撕扯。是的,后方就有愉快的安樂窩,就像學生時期不愿自覺學習一般,偷看電視、貪懶好吃、不動腦筋,成天瘋玩、瞎逛、死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后來的日子追悔大好時間無端浪費卻沒有更多警醒,恨不能立刻狠抽,此刻多少會有些理解家長們所謂恨鐵不成鋼的憤怒與無奈。
偶爾聽到一句話,家長望子女成龍成鳳,自己卻甘愿做豬做狗。一位朋友家的小姑娘不愿再多看書,死賴胡蠻,朋友當時正在刻苦考研究生,真有言傳身教的效果,朋友說:你看媽媽工作也很累,還在繼續學習,晚上繼續看書,慢慢來吧,你不學習怎么行呢?家中現成的榜樣,孩子也就乖乖看書學習了。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減負的觀念也不斷灌輸,但現實是人口眾多的社會,好中有好、優中有優,不被淘汰不被蔑視不被落下,只有過硬的實力可以說話,思想稍一滑坡,掉隊的只有自己,沒有誰會停下來慢慢等我們自動覺悟、發奮,沒有。累、痛,總還要支撐著接著往前進。
猶太人是個勤勉奮發的民族,歷史遺留下深重災難的民族烙印,他們生來就開始全面刻苦的學習,并做多種準備和積累,政治、經濟、歷史、文學;音樂、繪畫、表演、舞蹈;化學、物理、生物等等,全方位多領域所有的統統都要學,為什么?從小開始多手考慮,一旦做生意不行,就去拉琴;如果拉琴不行,就去畫畫;如果畫畫不行,還可以做家庭教師。從小就時刻準備多種選擇的可能,到哪都有生存下去的本領,甚至綜合運用、多點發力。難道他們不覺得累、痛嗎?
其實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并沒有這樣的條件與思維,父母的想法完全定格于門門百分制的原始框架中,學好數理化走遍大天下,學好文史哲不會寫來也會吹,長大后老實地找份安穩工作,僅此而已。單一選擇帶來多重危機,一旦風險存在,適應某種安穩環境的內部機制后,沒有過硬手藝、多種才能的我們該何去何從?內部是原始社會的小部落,外面是弱肉強食的大森林;內部需要服從聽話順意,外面講究快速狠辣精準;內部相對平穩機械程式,外面必須突破大膽創新。是否也要學習猶太人的居安思危、多重準備呢?只能付出痛的代價。
當豬當狗,還是當狼當豺,也許連我們自己都并沒有過分地深入思考過。動物世界里倒介紹過一種動物叫豺狗,外形與狗、狼相似,倒很貼切。有狗一樣的忠誠與老實,又有狼一樣的警覺和發達。那么,自我訓練還是離不開痛,拔節似地痛。
成長,總是伴隨著痛,唯有隱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