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現象:這幾年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身邊的人變得越來越焦慮和恐慌。
我有一個朋友,為了讓自己變得厲害。參加了一個讀書打卡活動,活動提倡一天看一本書。他覺得通過這個活動他會變成一個斜杠青年,可以像那些大咖一樣靠知識變現。一年的時間里他讀了差不多有200本的書,可是他并沒發展出可以賺錢的副業,這讓他沮喪,讓他對讀書產生了懷疑。他覺得讀書一點用都沒有,白白浪費時間。
為什么他會覺得讀書沒用呢?因為他沒有讓學習變得有用的能力。如何才能讓學習變得有用呢?
在講方法以前,我想先講一下讀書的目的。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曾說過:“讀書的目的就像照片的‘焦點’。即使拍攝同樣的場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遠處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讀書也一樣,抱著不同的目的閱讀同一本書,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讀書一定要明確的目的。如果你是為了解決問題或提升能力,那你就要去讀致用類的書。因為這類書就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而寫的。
我的朋友為什么會失敗?因為他的目的僅僅是為完成打卡活動而讀書,他以為他只要讀的足夠多的書就可以變得很厲害。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只有把學習變得有用才能變得厲害。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讀過的書變成能力,并能夠運用書里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才能讓學習變得有用呢?
《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就是為了讓學習變得有用而寫的。作者趙周是拆書幫的創始人,他認為只有把知識拆為己用才是真正的學習。基于這個理念他提出一種便簽學習方法。通過使用便簽法,學習者能快速找到一本書的精華內容,并將其轉化為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如何使用便簽學習法呢?
首先,在閱讀前準備三類便簽紙。之后閱讀就是圍繞這三類便簽紙展開的。
第1類拆解(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第2類拆解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3類拆解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其次,明確我們的讀書目的。一定要確定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或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并且還要確保自己所讀的書是致用類的。
第三,快速閱讀,找出對自己當下重要或有用的內容,然后細讀相關內容。很多致用類的書,在目錄上就能找到自己當下需要的內容。
第四,找到重要或有用的內容后,在I便簽紙上用自己的話重述相關的內容。I便簽紙上的內容一定不能照抄原文,因為能夠用自己話重述,我們才是真正理解了那部分內容。
第五,針對I便簽的內容,在 A1 便簽上寫上自己的相關經歷或看過的類似的事情,貼到 I 便簽旁邊。在寫的過程中,相關的敘述一定要完整,要能清晰地表達出事情的前因后果。無論想到的是成功或是失敗的經驗,都要寫下來,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原文信息。
第六,規劃今后如何應用。先要確定明確的目標,因為目標不清晰,結果往往是失敗的。可以用SMART法則確定目標。什么是SMART法則呢?
S(specific,明確的)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A(attainable,可實現的)
R(result-based,結果導向的)
T(time-based,明確的截止期限)
其次是確定目標的行動方案。最后是把目標和方案寫在A2便簽紙上,貼在書頁上。
第七,在貼了便簽的書頁上可以放一個書簽,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所要的資料。
第八,整本書看完后,把所有的A2便簽拿出來貼在對自己而言顯眼的地方,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讀書我喜歡做筆記,以前我做的筆記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什么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呢?就是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內容,同時寫下自己的主觀評論。這種筆記有一個弊端,就是我寫完后我雖然理解了書中的知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很少會去運用記錄在筆記中的知識,時間久了我就忘了相關的知識。
改用趙周的便簽法做筆記后,閱讀效率高了很多,知識掌握的也越牢固。更關鍵的是我學會了如何把知識化為能力。
作者簡介:羅東龍,職業讀書人/自由撰稿人。愿傾盡一生,讀萬卷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淬煉有趣的靈魂。歡迎關注,一起讀書,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