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生活中隨處能聽到的:好心沒好報!就是一句不成立的話,是一句無知的廢話!
我們為什么會這樣說,而且還能引起眾人的贊同?那是因為我們幫別人潛意識當中都希望別人回報我們!我們并非“好心”!而是“居心叵測”!如果你真的好心,就不在乎別人怎樣對你做出的反應,因為一切都是你心甘情愿為別人付出的!
一旦你對自己所做的事兒,抱有任何性質的期待,就必然會失望。
因為我們的思維,是直線式的。好的行為必然要導致好的結果,這就是直線思維——但人性是逆反的,世事是無常的,這一切都會扭轉你的行為,讓事態呈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要想達成于好的結果:
——必須要從內心的主觀期望走出,降低對他人的心理預期。幫助別人,只為了內心的良知,決不可期待任何回饋或回報。對方領情,那是人家通情達禮。不領情,那是人家自有苦衷。我們為別人所做的,終究是有限。不高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影響,就不會糾苦于心。
思想家安蘭德說:可為你而死,決不為你而活——有關人性的智慧,盡在于此。為你而死,是我的選擇,我的權利。而為你而活,這意味著自主意志的喪失,意味著自由被剝奪。當我們行善之時,也應遵循這個規律。選擇做有益于別人的事兒,那是我們的權利與自由。而如果,我們希望好心好報,希望對方按我們的想法做出反應,這就是要求別人為我而活,意味著對他人生命自由的粗暴侵犯。所以,不要問對方會有什么反應,而要問這件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純良的天性,該不該做。
當為之事,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該之事,縱萬語相求,不為所動。
這時候我們的心,才會坦坦蕩蕩,無戚無憂,才會回歸于淡然、快樂,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