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音樂領域英雄輩出,總結一下他們沒能比披頭士更有影響力的原因只有一個——與披頭士處于一個時代!這就像與喬丹處于同一個時代的NBA明星一樣(如:卡爾馬龍、斯托克頓等爭奪一枚總冠軍戒指比吃屎還難)。
先說一下偉大的標準,因為我們談的是音樂人,因此音樂作品是最關鍵的部分:
一、他們的音樂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包括了繼承、融合和創新);
二、有廣泛的社會價值(對社會價的影響);
三、有較強的商業影響力。
那么,我就以上3個標準來主觀的列舉一些與披頭士一個時期(20世紀60年代)的偉大樂隊(或音樂人)。
1、 The Beach Boys( 沙灘男孩)——成立于1961年,第一個定義并統治了沖浪音樂的樂隊組合。
沖浪音樂
樂器特點:和民謠音樂所主張的使用原聲樂器相反,沖浪音樂則在電子樂器上自成一派。
音效技術:沖浪音樂利用“回聲效果”、配音和大量音效編輯來達到想要的情緒效果。
歌詞主題:沖浪音樂的話題多為汽車、女孩兒、海灘派對和海浪等(其實就是比較陽光的沒正事兒)。
沙灘男孩的音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1966年以前的所有作品,大家隨便聽哪首都有些旋律流暢又朗朗上口的傻缺感(畢竟這個年代去聽60年代的作品會有一種老土的感覺)。第二階段就是66年發行了兩張轉型專輯《Pet Sounds》和《Good Vibrations》,尤其是后者可以說是搖滾樂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無論從音樂性還是技術性,它都比任何一首熱門的搖滾樂要復雜——打破了當時搖滾樂大約兩分半的時間束縛和大眾認為的搖滾歌曲一旦確定了音樂速度、節拍、調和織體就不應改變的傳統。
2、Bob Dylan(鮑勃·迪倫)——1961年搬至紐約并簽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正式開始了音樂生涯。
民謠搖滾
60年代的美國青年運動與“Kingston”(金士敦三重奏)、“Peter,Paul,and Mary”(彼得、保羅和瑪麗)為代表的民謠風格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兩個組合成立于50年代,所以未做具體介紹)。這些民謠代表作為飽含社會意識的青年有意避開商業性的搖滾而獨立發展,這也就導致了“民謠歌手”和“搖滾歌手”之間的對立和割裂。然而鮑勃·迪倫卻把這兩者結合到了一起,并對搖滾樂的性質產生了重大影響。
音樂風格:
說唱布魯斯風格(如:《’Talkin’ New York》);
民謠(如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等);
搖滾( 如單曲《Like a Rolling Stone》和首張搖滾雙唱片專輯《Blonde on Blonde》等);
鄉村(如專輯《Nashville Skyline》中的《Lay lady Lay》);
布魯斯(他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有純純布魯斯味道)。當然這里的風格列舉并非Dylan的創造,但他卻是第一位將電聲樂器融入到民謠音樂,搖滾音樂和民謠音樂融合到一起的開創者。
歌詞:這才是最關鍵的,這也是鮑勃迪倫對搖滾樂做出的巨大貢獻!自搖滾樂創立以來,迪倫的歌詞是復雜而又最具影響力的。他的歌詞具有象征意義,充滿諷刺并傳達著引人深思的信息,飽含著智慧、超現實主義和優雅。這也是迪倫能夠深深影響披頭士樂隊后期創作風格的原因。
3、The Byrds(飛鳥樂隊)——1964年成立,民謠搖滾(和迪倫),鄉村搖滾及電子風格音樂的引路人。
民謠搖滾,翻唱并改編了Bob Dylan的《Mr.Tambourine Man》使其一炮而紅,并奠定了民謠搖滾的風格;
電子風格,《Get to You》, 采用了每小節5節拍和6節拍交替的形式。《Tribal Gathering》從爵士樂5拍子轉為常規4拍子。節拍的創新只是《The Notorious Byrd Brothers》這張專輯的一個小亮點,電子弦樂音效的完全貫穿始終,濾波技術(歌曲Natural Harmony)和相移(歌曲Old John Robertson,多聲性織體)。濾波和相移都屬于電子操控技術,它通過初始音色的修改而創造出一種“嘩嘩作響”的音效。
鄉村搖滾,專輯《Sweetheart of the Rodeo》則是鄉村搖滾的典范并成為后面鄉村搖滾團體的標準形式。
4、The Mamas&the Papas(媽媽爸爸樂團)——成立于1964年,歡樂柔和的商業版民謠搖滾。
四重唱,如果說媽媽爸爸是60年代最具吸引力,最立體和最悅耳的四重唱應該沒人會反對。如《Monday, Monday》和《California Dreamin'》等;
回聲和多軌錄音,《California Dreamin'》就采用了回聲技術及多軌錄音,因此使四重唱聽起來更像是大合唱的氣勢。
媽媽爸爸樂團既不像鮑勃迪倫音樂的粗糙,也不似飛鳥的電吉他和重節奏,他們開創了柔和民謠搖滾的新風格。
5、Aretha Franklin(艾瑞莎·弗蘭克林)——1960年簽約哥倫比亞,1967年簽約大西洋發行專輯并獲得“靈魂夫人”(Lady Soul)的尊稱。
靈魂樂:靈魂樂來自于福音音樂和布魯斯音樂,但這又不能完全的概括靈魂樂。用艾瑞莎自己的話來概括靈魂樂就是一種感覺,非常深且能夠把內在發生的帶到表面來.....這就是情感,以影響他人。
事實上,弗蘭克林可以適應各種風格的音樂并且都十分的出色,比如爵士樂、布魯斯、福音、靈魂樂等。但讓這位天后第一次獲得殊榮的是靈魂樂專輯《I never Loved a Man the Way I Love You》。
來吧給大家介紹一首艾瑞莎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感受一下60年代偉大靈魂歌手的靈魂觸摸。
6、The Grateful Dead(感恩而死)——1964年成立(這個時候樂隊的名字是“術士樂隊”,1966年更名為“感恩而死”),最具寬容性的舊金山現場型搖滾樂隊。
現場型樂隊,他們最被歌迷認可的專輯幾乎都是現場專輯,尤其是1969年的《Live/Dead》,既是器樂即興演奏的典范,也為后續的迷幻搖滾提供了范式。商業上最成功的一張專輯則是《Blues for Allah》里面嘗試了管樂弦樂,1981年又發行了純原聲雙專輯《Reckoning》電子雙專輯《Dead Set》。
感恩而死的歌迷被稱為是最寬容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的偶像能跨越迷幻樂、鄉村搖滾、布魯斯、民族樂、爵士樂、原聲搖滾、弦樂及合唱。感恩而死樂隊以他們的精神自由的、理想化的反商業方式體現了舊金山精神。
看來沒完沒了了,我要哄孩子去了。整個60年代的偉大樂隊或音樂人簡直數不勝數,我就把他們的名字留下來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和聆聽他們的音樂,有疑問的再交流。這些樂隊(音樂人)包括:Jefferson Airplane、Janis Joplin、James Brown、Paul Simon、Stevie Wonder、Jimi Hendrix、The Supremes、The Doors、BS&T、Chicago、Moody Blues、Deep Purple、Procol Harum、The Wh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