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到學校找資料,從樓梯往下走時,邁出第一步,突然下沉,滑動,疼痛,坐在了樓梯上。我愣在那里,有一只鞋子已落在了下面。當一切靜止的時候,最明顯的感覺是屁股痛、左手手腕痛。左手試著運動了一下,應該問題不大。很久沒有這樣的體驗了,在學校摔倒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剛來到這個學校沒有多久,在廁所門口滑了一次。那一次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是怎么摔倒的,但這一次,我真沒有任何感覺,不知道為什么?而且在摔倒的那一剎那,整個頭腦、所有行動都靜止了一般。我很奇怪這樣的無感,完全的不知道為什么?可能與我踏空有關,與鞋子有關吧?
這段時間的懶惰算不算對工作無感呢?哈哈,今天一妹妹問我假期怎么樣?工作忙嗎?我笑答:工作就沒有停止過。其實沒有這么嚴重,只是沒有那么痛快的假期而已。
今天與兩個年輕媽媽聊了天,兩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都會花很多時間去陪伴孩子,都對孩子成長過程比較關注,也都有孩子成長的焦慮。我了解她們成長的過程,我以為她們的焦慮是不是來自于他們成長的時候,父母對他們關注不夠,他們希望讓孩子不再有自己成長中的煩惱。結果,大吃一驚,兩位媽媽都告訴我她們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很寬容的,對她們的愛也足夠。她們成長的過程中,都屬于成績很好的那種,父母也不會去焦慮她們的成長。反而對她們的一些行為比較放縱,比如給她們請長期的早讀假,比如孩子在課堂睡覺,媽媽給老師說,那就讓她睡吧。這使我很困惑,我曾經遇到過,因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如意,在教育自己孩子時,就不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不愉快經歷,于是,拼命的進行阻擋與彌補。有的成功了,有的卻走到了另一個路徑。可是,這兩位媽媽兒童時期的成長是很好的呀,她們的緊張來自于哪兒呢?歸結于社會的焦慮?可能她們的話語有答案:希望自己的孩子少一些磕碰。
兒子今天比我早到家,他到門口迎接我。然后,立即拉上我陪他出去買東西。家里買東西一般都是他,很少他會這樣拉著我去,正好沒什么事,陪吧。兒子還不忘記補一句挨刀的話:“你去,我就不用自己給錢了”。唉,兒子是別家的。
邊走我的電視劇繼續放著,耳機繼續戴著,但兒子說話我也能接得上。兒子發現了,立即搶走手機,取走耳機。不忘記念叨:跟兒子出門,還看什么手機嘛。耳機長期帶著,對耳朵不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我幸福的聽著,當媽與兒子的角色變化時,兒子長大了,媽變老了。我們買了半個西瓜,一瓶酸奶。兒子一只手拿著最重的西瓜,另一只手一定要牽著我,邊走邊糾結明天是否會與我們一起出行。
這種感覺平淡而舒服。我告訴孩子今天我摔了一跤,他的反應首先是,一定是拿著手機吧,哼,不是告訴你不要拿手機嗎?為什么,第一反應不是:“媽媽,哪里摔著了嗎?”哎,看來等不了這樣的同情心了。無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