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兩次課,兩次課程的錄像都沒有成功
什么原因
兩次授課的時間都是半天,但是課程的結構有所區別
第一次分為三個板塊 教練是什么,教練思維,教練自我優化
第二次把順序調過來了,教練是什么,教練的自我優化和教練思維
為什么要把順序調一下呢,我是這樣想的
在陳老師TTT的五步教學法里面,體驗應該是第一步,所以在介紹完教練的基礎知識后按道理是應該直接現場展示一個教練的,但是因為教練時間不可控,我又沒有把握能當著這么多人的面把教練做好,所以第一次講的時候我就直接把教練體驗之后的教練思維拿上來講了。但是講完之后,我發現效果比較一般,這個效果一般不是指課堂情況一般,課堂上大家還是很積極很開心的,主要是我覺得通過課程大家對教練的概念缺乏感性認識,對教練到底是怎么樣的感覺比較模糊。
所以在第二次講的時候,我鉆了個空子,找了一個難度比較低的教練體驗方式,就是陳老師講的自我優化技術這一部分,通過讓學員體驗一次教練的自我優化過程,讓學員能夠感性的去認識教練的基本形態,之后再講解教練思維。這樣調整了以后,感覺學員的知識體系就建立起來了,不是再向聽笑話,做活動的方式去聽課了,而是帶著關于教練的問題去學習的,學習效果明顯好于第一次。但是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用了,教練思維沒講完
所以接下來,我還要繼續優化我在教練課程中的時間管理,如何用半天時間把這三個部分的基本知識講到位,同時又保證時間夠用
再這三個部分里面,最容易講出彩的是教練思維這個部分,因為有很多項目可以操作,在每一個思維里面,我都通過項目操作來讓學員更好的了解教練思維
那么由于我授課的對象主要是,第一次是郵政儲蓄銀行的理財經理,第二次是郵政企業的營銷精英,所以兩次的對象都是一線網點的銷售人員。根據他們的特點,我對陳老師的一些項目作了修改,還加入了一些自己平時積累的項目。比如在講解中立思維的時候,我沒有講筆的存在狀態了,而是用了一個選行長的活動,通過幾條描述去勾勒一個人的基本形象,然后讓學員去判斷他們愿意選哪一個人做行長。其實,這個項目里面是有套的,描述比較差的其實是諸如羅斯福,丘吉爾這樣的英雄,而描述比較差的則反而是希特勒這樣的角色。通過這個活動,告訴理財經理門面對客戶得時候要關注他的具體業務和實際情況而不是你的第一眼的判斷,那這個項目學員也是覺得挺不錯的。其他的思維我也用到了陳老師的很多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營銷人員對于角色扮演特別有天賦,而且積極程度特別高,所以,以后再對營銷人員上教練技術的時候我會多加入角色扮演的內容。
基礎知識這一部分由于他們和我們不一樣,對教練缺乏基本的認知,所以要講的稍微慢一點
自我優化這一部分受限于時間,所以人體墻這個環節我省略了,但是,這一部分我是嚴格按照體驗學習法走完到解決的,先體驗一自我優化,然后讓學員分組發表對于教練程序的看法,然后反思得出教練的問題目標原因方案行動五個步驟,最后對于每個步驟提出具體的解決控制要點。總體來說效果很不錯,大家對教練的基本流程有了清晰的理解
最后,為什么我覺得第二次的授課效果,也就是先做自我優化的那次效果比較好,有一個小的細節。就是第二次課后,有一個學員,一個小姑娘,主動來找我給她做教練。她是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問題,那么我也通過一個小時左右給她做了一個教練,基本幫助她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