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登月第一人》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萊恩·高斯林主演。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因執導電影《爆裂鼓手》聲名鵲起?!侗压氖帧窐s獲圣丹斯電影節最高榮譽評審團獎和觀眾選擇獎。達米恩查澤雷·和萊恩高斯林合作的上一部作品,是收獲一片贊譽之聲的音樂歌舞片《愛樂之城》。
《登月第一人》講述了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1961-1969年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月者的過程。他那句著名的“人類一小步,世界一大步”,也已經載入人類航天史冊。
作為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他身后的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為了登月計劃,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在未能登月之前,很多人都在質疑登月計劃的的意義,認為花那么多納稅人的錢,費盡心機地送一個人到危險而陌生的太空,是極其不理智的、極其浪費的行為;有些人還斥責政府,認為有這樣的功夫,還不如把錢花在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上,基礎設施的改善上,諸如此類。這種論調,放在今天依舊不新鮮。
然而航天事業發展,對于促進企業、高校、社會機構的科研能力,國家科技進步有著重大意義。曾經為了航天事業而申請開發的專利,已經滲透到了普通民眾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脫水蔬菜”,大到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俗稱“CT”〕及核磁共振儀〔俗稱“MRI”〕技術,等等等等)??梢哉f,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有能力承擔太空探索的任務,都不會選擇無視茫茫太空的。
“登月第一人”,是阿姆斯特朗一生最重要的光環,也是他英雄身份最好的象征。為了能夠完成登月計劃,他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隊友接連喪生的慘劇,重新振作,鼓起勇氣面對自己也有可能會遭遇的厄運。
希臘神話里,阿基里斯(Achilles)從身為神仙的母親忒提斯(Thetis)得知了一個令他陷入兩難的選項:要么做一個普通人,安安穩穩度過幸福的一生;要么做名留史冊的英雄,死在戰場。阿基里斯選擇了成為英雄,即使那意味著死亡。
《登月第一人》里,我們的主人公阿姆斯特朗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從一開始,他就失去了幼女,到后來接連不斷地失去隊友,再到登月計劃臨近,他近乎偏執、苛刻地對自己進行加碼訓練,登月對他而言,已遠遠超過了任務本身,被無形中賦予了更多無法厘清的涵義。
東方式的英雄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為了集體,為了民族,為了國家選擇犧牲。西方式的英雄要么是伊阿宋(Jason)式,注定要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或者英雄壯舉的;要么是阿基里斯式的,注定要成就名聲,然后成為眾人皆知的悲劇角色;不管是哪一類,都充滿著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
《登月第一人》中的阿姆斯特朗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英雄,兼具伊阿宋和阿基里斯的特質:愛家庭,愛工作,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也完成了人類歷史的登月壯舉(或者,如果他運氣不好,將會殞命太空,成為眾人銘記的慘痛悲?。?。
冷戰時期的美國,整天想的都是如何跟蘇聯較勁,大搞軍備競賽和航天科技競賽。然而令美國人想不到的是,前蘇聯在航天領域的開拓,總是搶先一步,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了(估計前蘇聯也是一樣的感覺)。美國人也不甘心示弱,在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之后(接連不斷的事故、航天員意外死亡等),阿姆斯特朗終于成功登月,替美國人爭了口氣,挽回了顏面。這多少有些“意氣之爭”的意思。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回過頭來再看這件壯舉,大家會變得冷靜許多?!兜窃碌谝蝗恕防?,沒有可以強化阿姆斯特朗英雄的光環,而是花了大量筆墨來呈現他的日常生活,讓觀眾看到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盡職的下屬、一個值得信賴的隊友)的許多側面。我們驚奇地發現,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之后,在月球漫步之際,想起的竟然是自己已經去世的女兒。至于那個著名的在月球上插美國國旗的橋段呢?對不起,電影里沒有。
英雄不總是“偉光正”的,也不總是“高大全”的。英雄最可愛的時候,一定是他展現人性光輝的時候。登月固然是一件大事,可對于一個父親來說,失去的女兒,所帶來的傷痛,即便在月球上,分量也不會減輕。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喜歡英雄的原因。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有恐懼,有困惑,有痛苦,卻依然選擇了努力前行。
歐美電影專題第4篇,總第00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