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外在動機---考試
小時候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了學的東西就忘了一大半,甚至都不想再摸一下課本。外在考試的壓力促使我被動拿起書本。這種學習乏味,無趣,記得快忘得也快。
第二階段---內在動機---有趣
相比課本,那時的我更喜歡看《童話大王》,《故事會》《讀者》《意林》……覺得這些書有趣的動力使我經常看得廢寢忘食。這種有趣的感覺一直陪伴我到今天,每天不看看書就覺得生活少了點什么似的。等到兒子的出生,新手媽媽的我不知所措一遍又一遍地想從書中去找方法找答案,求知的心理更有趣。
第三階段---內在動機--求得智慧。
書看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自我概念與現實中的我有了成長的空洞,我開始對自己不滿了,這個空洞就產生了需求。這時同學推薦給我一本書,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身心靈方面的書,看了之后,對我產生了很強烈的震撼,開啟了我思維的另一個維度,原來還可以這樣想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我內心有需求時正好遇到我想看的書。從這以后,我就孜孜不倦地看了各種身心靈方面的書。書看多了后,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看誰都想指導評價一翻,特別好為人師,總覺得這么多感悟和收獲想跟人分享,最好能指導別人怎么做是對的。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了,很是得意啊!可當孩子不好好學習,行為讓我不滿時,家人跟我想法特別不同時,朋友對我不理解時……我就忘記了書上所有的一切,像個刺猬一樣用行為、語言去扎對方。原來內心的空洞并沒有隨著學習知識的增加而填滿,反而覺得空洞更大,內心常常莫名地焦慮和恐慌。知識求得了,智慧好像并沒多多少。
第四階段---看見自己的內在圓滿。
在外求的路上一直這么走著,自己完全不知。我求他人的認可,求孩子的優秀,求自我的智慧……在外求的路上,我一直堅信因為我是對的,你們就應該或不應該怎么怎么樣。這個對的的想法讓我常常碰壁、受傷。直到有一天,我內心莫名地恐慌,不知為什么。我用了二天時間,任由思緒念頭情緒浮現,讓它們都浮出來,我要來看看“病根”。原來是我將“我不夠好”的念頭藏得這么深,深到我從未發現過。我一直以為我不開心焦慮恐慌都是別人帶給我的,就是因為我太好了,才肩負這么些事,這么些壓力……一個人給不了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自己都覺得自己不夠好,又怎么可能給別人呢?真實的我是什么樣的呢?佛法說每個人都是圓滿俱足的,這是真的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又到書中去尋找答案。當我找到全息科學時,我找到了科學根據。原來我真的是圓滿俱足的呀!
當我立在我是圓滿俱足上時,內心的恐慌焦慮立馬好多了。圓滿俱足不是說我是完美的,無缺的,而是像一個大桶一樣,里面有我認為好的優點,也有我認為不太好的缺點,關鍵是這個桶是完整的,沒有漏的。如果有了我不好,我不配的念頭時,桶就是漏的。
外離相則禪,內不亂則定。外若著相,內心則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禪是思維,亦即定慧,禪之與定,是一非二。
學習的心態應該是不被任何形式所約束,不是放任,是自在。時時往內觀,且不被任何境界、因緣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不是狂妄,而是內斂,不寄望于無念,而是不被任何念頭牽著走。我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學習,而是我是圓滿俱足的,學習只是我的一個選擇,我可以學習也可以不學習。所有的事都是為了讓我發現和看見自己的本自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