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猴年春晚要不要請六小齡童的事情一度鬧得紛紛揚揚,攻占了各種社交媒體。
人民群眾紛紛表示,猴年春晚就是要看猴,哪怕是擺張桌子看大圣嗑瓜子也心滿意足。但也有文章指出,盡管六小齡童演的猴很好,但未必像原著里的孫悟空。
那么究竟《西游記》原著里,孫悟空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與六小齡童所塑造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同?本文將立足于原著,稍稍分析一二。
一、孫悟空不是什么樣
因為86版電視劇《西游記》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太過根深蒂固,以至于當(dāng)我們提起孫悟空時,第一印象都是那個穿著僧袍圍著虎皮裙的忠義美猴王。他恭敬唐僧,捉弄八戒,有手段本領(lǐng),偶爾也會偷奸耍滑。
因此,在討論原著中的孫悟空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之前,必須先要明確,孫悟空不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或者說,這個形象與電視劇中的孫悟空有什么不同?
應(yīng)該說,《西游記》全書對孫悟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以貫之,而存在較大的變化。在花果山時期和取經(jīng)路初期,對孫悟空頑劣本性的體現(xiàn)較多,但在取經(jīng)路的中后期,孫悟空的形象則愈發(fā)高大和正派。在此背景下,電視劇西游記與原著的差別主要發(fā)生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樣貌
首先是長相。
原著中對孫悟空長相的描寫是:“七高八低孤拐臉,兩只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象屬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真正是又丑又兇。
所以你能理解,孫悟空無論走到哪里,逢人就被說丑究竟為何。按照六小齡童塑造的形象,雖不至于說是瀟灑,但也還算是個五官端正的猴子,斷不至于把沿路老小給嚇成那個樣子。
(二)秉性
其次是秉性。
事實上,花果山時期和取經(jīng)初期的孫悟空要比電視劇塑造的要兇惡很多,殺人吃肉只是家常便飯,欲打殺唐僧也不是一次兩次,天庭將其定性為“妖”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
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一節(jié),唐僧不相信女子為白骨精所變,孫悟空教導(dǎo)唐僧說
“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臺,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癡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曬干了防天陰。”
第十四回,被唐僧哄騙帶上緊箍咒,疼痛難忍,一怒之下想殺掉唐僧。
“他口里雖然答應(yīng),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
(三)本領(lǐng)
然后是本領(lǐng)。
與《西游記》有關(guān)的所有討論中,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話題是,為什么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所向披靡,天宮地府如入無人之境,但到了取經(jīng)路上動不動就要搬救兵,找觀音。千奇百怪的答案一直衍伸到所謂妖精有后臺之類的陰謀論上。
但實情是,孫悟空并不像86版電視劇所刻畫的那樣能打。所謂的大鬧天宮,僅僅是醉酒、偷桃、偷丹而已,并未與天庭發(fā)生真正有規(guī)模的正面交戰(zhàn),將玉帝打得鉆到桌子下面之類的場景更是不可能發(fā)生。
事實上,在與二郎神交手的過程中,孫悟空一直都是處于被壓制的狀態(tài)。在唯一的一次天庭戰(zhàn)斗中,靈霄殿外負責(zé)值班的王靈官也能夠在一段時間內(nèi)和孫悟空戰(zhàn)個平手。因此,在取經(jīng)路上遇到擺不平的困難也可以理解。
二、孫悟空是什么樣?
在說清楚孫悟空不是什么樣后,接下來可以進一步分析孫悟空到底是什么樣。隨著取經(jīng)路線的深入,原著對孫悟空形象的描寫愈發(fā)豐滿,且以正面描寫居多。其中,孫悟空的道行、智慧、以及重情義,都有比較集中的體現(xiàn)。
(一)有道行的行者
電視劇中,孫悟空一直以古靈精怪的形象出現(xiàn),經(jīng)常腦洞大開,想出一些鬼點子,比如騙豬八戒去探路,用白龍馬的尿給皇帝治病等等。但原著中,孫悟空還要較此高出一個段位。其不僅多次在取經(jīng)路上與唐僧解經(jīng)講法,開導(dǎo)唐僧,還在沿途路過各個國家時給國王提供治國理政的意見。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可以算是高級智庫。
以下舉四個例子說明:
第三十六回,師徒四人觀月講月,悟空向唐僧解說月家之意。唐僧
“一時解悟,明澈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
第八十回,唐僧看山高路遠,又開始傷感。孫悟空隨即教育道:
“師父,你常以思想為念,全不似個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憂。古人云‘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第七十九回,比丘國除了妖要離開,國王苦留求教,孫悟空道:
“陛下,從此色欲少貪,陰功多積,凡百事將長補短,自足以祛病延年,就是教也。”
第八十五回,滅法國國王請求改號,孫悟空道:
“陛下,‘法國’之名甚好,但只‘滅’字不通。自經(jīng)我過,可改號‘欽法國’,管教你海晏河清千代勝,風(fēng)調(diào)雨順萬方安。”
(二)有智慧的團隊領(lǐng)導(dǎo)者
從整部《西游記》的描寫來看,在十萬八千里取經(jīng)路上,唐僧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領(lǐng)導(dǎo)者,遇事即哭,顯得著實“膿包”。孫悟空實際上承擔(dān)了團結(jié)隊伍、制定計劃等一系列工作,聰明機變一覽無余。
舉一個例子說明:
第四十回,唐僧不聽孫悟空勸,受八戒慫恿,輕信紅孩兒,結(jié)果被抓走。孫悟空無奈道:“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八戒應(yīng)聲附和,把沙僧嚇得夠嗆,趕緊告饒。
悟空才又接著說,我每次認出妖怪來,師傅都不相信,所以我才心灰意懶,你們這態(tài)度搞得我也是進退兩難。
八戒無奈,只能承認“我才自失口亂說了幾句,其實也不該散。”隨后悟空才回嗔作喜道:“兄弟們,還要來結(jié)同心,收拾了行李、馬匹,上山尋找怪物,搭救師父去。”
八戒說了千萬次散伙,結(jié)果不是挨罵就是挨打。孫悟空一句散伙,不僅使得以后唐僧再懷疑他時大家都要站在他一邊,也讓豬八戒以后不敢再亂進讒言、胡說散伙。智商區(qū)別由此體現(xiàn)。
(三)有情義的徒弟
小說中,雖然孫悟空并不秉承所謂的尊師重道傳統(tǒng),反而對唐僧極盡調(diào)侃和嘲諷,但是始終記掛唐僧救他脫身的恩德。這在每次被唐僧驅(qū)離的時候都有表現(xiàn)。
以下是兩個例子:
第二十七回,孫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dāng)f他走。他說:“師父,我回去便也罷了,只是不曾報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與你有甚恩?”那大圣聞言,連忙跪下扣頭道:“老孫因大鬧天宮,致下了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guī)煾妇让撐嵘怼H舨慌c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做罵名。”
“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途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第三十一回,黃袍怪拿了唐僧,豬八戒去請孫悟空來救。黃袍怪說,你已經(jīng)被你師父驅(qū)逐了,還有什么嘴臉來見我要人。悟空答道:“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愁’?你傷害我?guī)煾福以趺床粊砭人?/b>?”
三、最后
可見,原著中對孫悟空形象的塑造極為復(fù)雜,86版電視劇呈現(xiàn)了一部分,放大了一部分,卻也削減和改變了一部分,最終形成了六小齡童塑造的孫悟空形象。
翻拍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對原著進行取舍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徹底按照原著的描寫進行人物塑造的話,觀眾的接受度未必會更高。
在這個意義上,指出86版電視劇存在的問題無可厚非,但抨擊86版電視劇畫風(fēng)幼稚、情節(jié)簡單,像是兒童劇之類,倒也全無必要。
受時代背景、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86版電視劇《西游記》能夠有此成就,做到雅俗共享,也就夠了。盡管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視野變寬了,但對于陪伴兒時的經(jīng)典應(yīng)該依然保持一份感激和寬容,而不是嘲弄。
至于《大話西游》、《西游降魔》等作品對于孫悟空的演繹,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演繹得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各人理解不同,沒必要爭個你高我低。事實上,到了今天,《西游記》原著本身也成了再創(chuàng)作的素材,出現(xiàn)一些新的解讀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