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錯行了怎么辦
“老師,我入錯行了,怎么辦?”
每次回答這樣的問題,我都很小心。
真的!
生怕一不小心,戳破了“入錯行”的這塊遮羞布后,讓人徹底澆滅了希望。
這個世界上,肯定有人是真的入錯了行。比如明明是一名繪畫天才,但不小心彈吉他去了,結果國畫院少了一名大師,酒吧里多了一名吉他手。
不過,這種情況是絕對的少數。
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沒有入錯行的問題。他們認為的入錯行,只不過是現實不如預期,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罷了。
2、真的入錯行了嗎?
“哎,男怕入錯行啊。我當時就是因為腦子一熱,上了個機械工程。211大學本科畢業,工作10年了,在武漢,每月拿到手才6000塊錢。
如果做其它行業的話,可能年收入都三四十萬了。
做雞做鴨不要做機械吶,這是我做機械設計工作十年最大的感慨。”
“男怕入錯行這句話真他媽的有道理。
當年高考,我想報計算機,可是家里窮見識短的父母硬要我去念什么狗屁醫科,說誰還能不生病,有了這個手藝防身,一輩子都不愁。
七大姑八大姨也輪番勸我,隨口扯淡說她們有人脈能幫忙安排工作。
結果...坑爹啊...老子畢業五年了,現在還混在鄉村衛生所,到手2000塊還差5毛。如果像我同學一樣,去搞IT,第一年月薪就2萬了。”
可是,同樣做10年機械設計,別人就可以30萬年薪,像我認識的比較厲害的一位華為海外的,年薪有150多萬,為何他只有6000塊呢?
同樣學醫科,厲害點的專家排上半年都不一定能掛得上號,為何他就不到2000塊呢?
這真的是 “男怕入錯行”的問題嗎?
3、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男怕入錯行的完整說法是“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這句話到底源自何處,哪一年開始傳播的,已經遙不可考了。
但既然將“女怕嫁錯郎”和“男怕入錯行”并列在一起,我們還是能從“女怕嫁錯郎”這句話,推導出“男怕入錯行”背后隱含的意思的。
自南宋程朱理學興起后,
女人作為男人附屬品的男權思想興盛,“一女不嫁二夫”成了最正統的社會觀念。
這就意味著,女的一旦嫁錯了人,一輩子就只有受苦、受累、受罪了。
這個背后透露出的是,婚姻是否幸福,作為附屬品的女人幾乎沒有影響,關鍵在于男主人怎么樣。
同理,“男怕入錯行”指的是男人一旦入錯了行,這一生也就完蛋了,沒什么指望了,
背后體現的也是,事業是否成功,作為附屬品的人幾乎沒有影響,關鍵在于這個行業怎么樣。
在以前的社會背景下,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但放在現在,這簡直是最狗屁不通的歪理了。
現在沒有離開男人就活不了的女人了,二婚的姚晨、三婚的鐘麗緹,自己養著老公,幸福著呢。
副總理吳儀、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以及我以前那些做管理咨詢的女同事,選擇不結婚,人生一樣也很精彩。
女生已經走出附屬品地位了
作為男人的你,還一定要做行業的附屬品,甚至將它作為你無能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那些喊著“女也怕入錯行”的女生們也是如此,你好不容易從男人的附屬品中走出來了,為什么又一定要將自己再當做行業的附屬品呢?
除非你當附屬品上了癮,否則我想不到任何理由。
4、第一份工作,如何挑行業?
有不少所謂的“職業規劃導師”,動不動就恫嚇找工作的畢業生:
第一份工作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規劃,挑好行業,如果干錯了“行”,那基本上沒有回旋的余地了。
我其實特別想問這些“導師”一句:你第一份工作就是幫人做職業規劃嗎?我記得你好像是教英語的哎。
第一份工作就能選到自己喜歡、能干一輩子、報酬又豐厚的行業,當然很好啦。
關鍵是,當你在選行業時,又怎會知道自己選的行業,究竟是對是錯?
憑你二十一二歲,躲在象牙塔里,讀了幾年書,甚至只是打了幾年游戲,對社會幾乎毫無所知的年紀,就能明白自己選的行業在以后會有怎樣的變化?
別說是你,就是馬云、比爾蓋茨、巴菲特他們,對于未來未知的變化,又有幾個人能洞悉一切?
而且,就算你是未來穿越回來的,知道未來的變化,你想選哪個行業,就能選到?比如,跟著巴菲特去搞投資蠻好的,但你去得了嗎?
因此,在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只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找一份匹配的工作,再盯著不久將來(比如1年)的目標,全力以赴地去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就可以了。
不經意間,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具備可遷移的的職場基本能力了,比如基本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學習能力等等。
這時,如果你愿意在本行業發展,你也很容易做到前20%,因為那80%的人還在琢磨自己到底有沒有選錯行業呢,壓根就沒好好積累。
即使干了一年,你發現真的入錯行業了,那也無所謂。現在的社會,嫁錯了可以離了再嫁,入錯行了也完全可以辭職另入行啊。
只要你真的在本行業好好干了一年,具備了基本的職場能力,跨行找另一份工作絕對是手到擒來的事。
5、已入行,想轉行怎么辦?
萬一真的選錯了行業,比如已經工作了3年、5年,甚至已經工作10年了,還能轉行嗎?
有人說,自己選的行業,錯了都要捏著鼻子走下去。這種想法,勇氣可嘉,但智商堪憂。
都知道錯了,為嘛不轉行呢?
之所以不轉,無外乎兩種原因:
1、不敢跳出舒適區。怕到新行業適應不了,因此以這種“品質可貴”的堅持安慰自己;
2、沒能力轉行。在不該輕松的時候,輕松地把自己給廢了(比如,剛進職場時,別人都忙著加班學更多東西,他卻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一周看3部電影),現在已經沒有哪個行業能干得了了。
針對不敢跳出舒適區的建議
如果你已經在本行業做到了前20%,那就勇敢地走出來吧,你會發現你積累的能力和經驗,用在其它行業也一樣。最多就是前半年或一年,收入稍微下降些、人稍微累些而已。
當然,
如果你還不是本行業的前20%,或者你不想再累了、也不能接受收入短暫地下降,那就好好地在現在這個行業呆著,但請不要再抱怨“男怕入錯行”了。
因此這其實已經是最適合你的行業了,相信我,去了其它行業你可能會更不堪。
針對沒能力轉行的建議
與上一個建議恰恰相反,我特別不建議你想著轉行,因為你沒!資!格!。
一個連本行業前20%都沒能進入的人,轉行缺的絕對不是行業經驗,而是最基本的職場能力,基本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快速學習的能力等等。
說得難聽點
如果你缺乏基本的職場能力,哪怕讓你轉行去販毒,你都會虧本。
因此,請踏踏實實地在本行業,再認認真真地干一段時間,直到你進入本行業的前20%。
到那時,你就會驚喜地發現,轉行已經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了。因為你已經具備可遷移的職場能力了,而這是一個人能否成功轉行的關鍵。
你可以看看那些大公司的高管,從食品行業,轉行到航空業,再轉行到IT業,甚至再從政,完全沒有行業跨度的感覺。
憑的是什么?
憑的絕不是行業經驗,而是可遷移的職場能力。
因此,不要再怨婦似地哀嘆“男怕入錯行”了,想轉行隨時都可以,只是你有沒有意愿、有沒有資格的問題。
6、寫在最后
“老師,入錯行了,怎么辦?”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你可以不再問這個問題了。
如果你剛畢業,正在找第一份工作,對你而言,什么工作都一樣,
只要你能讓自己做到本行業的前20%。以后無論是留在本行業繼續發展、還是轉行,都不是啥難事。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發現可能入錯行了:
1、首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本行業的前20%。如果沒有,那就先去做到,因為這不是入錯行的問題,而是你基本的職業能力缺乏的問題。等做到后,再考慮換行。
2、如果你已經做到本行業的前20%了,那就轉唄,你會發現,對你而言轉行只是敢不敢邁出這一步的問題。
不要再哀嘆“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了。
因為這個社會,
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人也不再是行業的附屬品,除非你自己甘心被物化,做一個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