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是電商體系的核心,有了訂單才有業績和盈利。
訂單中包含商品、優惠、用戶、收貨信息、支付信息等一系列實時數據。通過訂單中心,實現對線上訂單、線下訂單及第三方訂單的管理,支持訂單接收、訂單自動合并與拆分、自動匹配倉庫、庫存控制、自動匹配快遞、結算與支付等訂單生命周期中的一系列協調作業。依靠靈活多變的訂單產品設計架構,可滿足電商企業百萬級的訂單業務處理需求,提升訂單流轉的工作效率。
在訂單生成之后,會隨著訂單的流轉更新狀態。不同業務類型的訂單狀態,例如機票、服務訂單、商品服務訂單等,和最常見的純實物商品訂單狀態會有所區別。以實物商品為例,我們來討論下訂單狀態的流轉。訂單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待付款:用戶剛提交訂單,尚未付款,等待用戶支付。由于待付款狀態會鎖定庫存,所以一般會設置超時自動取消功能。
(2)待發貨:用戶付款之后,等待商家發貨。
(3)待收貨:上級已發貨,等待用戶收貨
(4)交易成功:用戶確認收貨之后,訂單已完成交易
(5)已取消:付款之前取消訂單。超時未付款或用戶取消訂單都會產生這種訂單狀態
(6)售后中:用戶在付款后發貨前申請退款,或商家發貨后用戶申請退款、換貨,都會產生這種訂單狀態。
(7)交易關閉:當售后完成后的訂單狀態。“已取消”的訂單狀態可以合并到“交易關閉”中。
訂單狀態的正常流轉是:待付款、待發貨、待收貨、交易成功。但是訂單會有逆向流程,和發生的時間節點及類型相關,情況也很復雜。
訂單的售后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待審核:用戶提交退貨、退款申請之后,等待審核的狀態。在用戶已付款待發貨的轉臺下,訂單未推送至倉庫或者在倉庫攔截發貨成功,系統可直接審核通過。當審核不通過時,回到正常流程中。
(2)待退貨入庫:退貨申請審核通過,等待用戶退貨入庫。
(3)待退款:退貨入庫成功后,等待退款給用戶
(4)待換貨入庫:換貨申請審核通過,等待用戶換貨入庫
(5)換貨出庫中:換貨入庫之后,生成換貨出庫單,訂單出庫。
(6)售后成功:當退貨、退款成功或換貨成功之后,流轉至“售后成功”狀態。退貨、脫困的售后成功在主流程下屬于“交易關閉”。
在售后管理中,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環節:多次售后。當換貨成功之后,在流程上還是允許客戶有售后環節的。那么在產品設計中,就應該考慮允許用戶多次發起售后。
一、訂單下單
(1)在訂單過程中進行安全校驗,主要是檢測用戶是否在黑名單上、用戶購買行為是否正常等,當檢測到不正常時,終止下單。
(2)從商品中心獲取商品信息(sku、規格、價格)
(3)從營銷中心獲取商品、訂單促銷信息(優惠券、促銷活動),判斷是否滿足優惠條件,計算優惠金額。
(4)在會員中心回去會員權益,例如平臺抵扣積分,折扣條件等。
(5)在調度中心校驗銷售層庫存,按照調度規則鎖定區域庫存。
(6)根據拆單規則(商家、倉庫、訂單類型等)將訂單拆分成若干個子訂單,根據運費模板計算運費,根據商品金額、運費、優惠金額計算應付金額(實付款)。
訂單包含的所有信息內容如下:
用戶信息:用戶賬號、用戶等級
訂單基礎信息:父訂單與子訂單、訂單編號、訂單狀態
收貨信息:收貨地址、收貨人姓名、聯系電話、郵編
商品信息:sku信息、規格、商品數量、價格、商品圖片、商家
優惠信息:優惠券、促銷活動、虛擬幣抵扣金額
支付信息:支付方式、支付單號、商品金額、實付金額、總、優惠金額
物流信息:物流公司、物流單號、物流狀態
其它信息:發票信息、下單平臺、分銷渠道
【父訂單與子訂單】
當從購物車選中多件商品時,例如選中三個店鋪中的商品,會將這次購買行為拆分成三個店鋪的訂單。這次整體的購買行為記錄在父訂單下,當系統首次提交訂單結算時,會合并子訂單,針對父訂單進行結算。當提交訂單結算中斷,或結算之后,系統在更新送單狀態、物理追蹤時,針對的就是子訂單。
【優惠分攤】
在計算訂單應付金額時:
訂單實付金額=商品金額(sku金額合計)+運費—總優惠金額
其中:
總優惠金額=促銷活動優惠金額+優惠券優惠金額+虛擬幣抵扣金額
到這里,算是完成了訂單計算的第一步。但是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當優惠后的訂單發生部分退貨時,應該怎么退款給用戶?
1.優惠后訂單發生部分退貨如何處理:促銷活動(如滿減)涉及很多商品,優惠券也涉及很多商品,有時甚至跨店優惠。甚至還有整單能享受優惠,部分退貨后就不滿足優惠條件了,這時怎樣平衡用戶、商品、平臺之間的利益,在退貨、退款時應該怎么處理?
兩個場景:
(1)發生售后有可能是平臺的原因,不是用戶不買,而是店鋪的的商品由問題
(2)假設雙11時,用戶分別在A和B店鋪買了參加滿1000減200活動,各買了500元的貨品,后來在A店退了價值100元的東西。這種情況下,退貨后已不滿足活動條件,是否要求用戶給補100元?如果用戶補款,又補給誰?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將退貨沒達到條件的促銷優惠條件考慮進去,系統復雜度會成倍增加。從人性的角度考慮,我們相信絕大部分用戶不會為了達到優惠條件故意多買,然后惡意退貨。
最合適的處理方法就是下單時就將優惠金額按比例分攤到子訂單、商品上。退貨時退還用戶實付金額,而不會去追究用戶因退單而沒有滿足促銷條件,允許用戶占平臺的便宜。
2.優惠券分攤原則
關于優惠券分攤原則,不但應該按比例分攤,還應在滿足優惠條件的商品上,按照商品金額的比例分攤,而不是盲目分攤。
先來看一個案例場景。
訂單中有甲乙兩店的商品A/B/C/D,包郵。商品A/D參加跨店滿200減40的活動(活動1),商品B/C參加滿100減10的活動(活動2),另外用戶還使用了100元的現金券。
如圖所示:
二、訂單拆單
訂單拆單在電商訂單中很常見。拆單有兩次,一次是在用戶提交訂單之后、支付之前拆單,這次是拆分的訂單;另一次是在用戶下單之后,商家發貨之前,去拆分發貨單(sku層面)。
兩次拆單的原則不同,第一次拆單是為了區分平臺商家、方便財務結算,第二次拆單是為了按照最后的發貨包裹進行拆單,如不同倉庫、不同運輸要求的sku、包裹重量體積限制等因素
【為什么要拆單】
方便發貨和結算
影響拆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店鋪商家。由于商品歸屬權不同,涉及財務結算和發貨的問題。店鋪商家不同,需要拆分訂單。
(2)倉庫。由于發貨倉庫不同,按照商品歸屬的倉庫進行拆單,若多倉有貨,還應按照地域時效選擇倉庫進行拆單。
(3)品類。由于商品屬性和價值的不同,同樣會產生拆單需求。
(4)物流因素。不同物流公司對單個包裹的重量或體積計算包裹總重量和體積,超出物流公司限制的也需要拆單
(5)商品價值。跨境海淘商品(單次限額)
【拆單流程】
【拆單之后的前端顯示】
在用戶提交訂單之后、支付之前的拆單,需要及時顯示給用戶,若用戶中斷支付,再回到支付環節,就需要分開支付。
在支付之后,系統根據一些影響因素進行拆單,同一個子訂單可能會對應多個物流單,在訂單顯示頁面查看物流信息時,需要展示多個物流信息。但是現在許多平臺只能一個訂單對應一個物流單,有些訂單商品數量過多或商品體積過大,一個包裹裝不下。倉庫分多包裹發貨,反饋前端就一個物流單號,信息反饋上就有瑕疵。可以通過一個訂單對應多包裹實現。
三、訂單售后(退貨退款)
在訂單生成之后沒訂單的流轉過程會出現不同的逆向流程。
【待付款取消訂單】
當用戶提交訂單后主動取消訂單或者用戶超時未支付時,訂單的狀態變更為“已取消”,不需經過客服審核
【待發貨取消訂單】
當訂單在“待發貨”狀態時,用戶申請取消訂單。由于用戶在支付訂單后,發貨單可能已經推送至WMS,甚至已經交接發貨,狀態未及時回傳更新。未避免貨款兩失,要先暫停訂單出庫,在調度中查詢訂單是否推送至倉庫,若尚未推送,則停止出庫流程。若暫停失敗,則拒絕“取消訂單”申請,回復原因“訂單已出庫”;若暫停成功,“取消訂單”申請通過,進入退款流程,同時通知調度中心該訂單取消,WMS訂單進入返庫流程。
【待收貨/交易成功退貨】
當訂單在“待收貨”或“交易成功”的狀態時,用戶申請退貨。
【待收貨/交易成功退款】
當訂單在“待收貨”或“交易成功”的狀態時,用戶申請退款
四、線下服務訂單
純服務訂單是指線上購買服務,線下接受服務。對于純服務訂單,當提交訂單付款之后,系統生成核銷碼,如二維碼或者一串字母數字組合。當用戶到店接受服務之后,店鋪進行核銷,核銷碼失效,訂單交易成功。
商品服務訂單是指在線上購買商品,商品收貨之后,去指定門店接受商品附加服務。
對于商品服務訂單,商品發貨之后將服務核銷碼發送給用戶,當商品到貨后,提醒用戶進行商品附加服務。服務核銷之后,交易流程才算結束。
在系統中,可以將服務當做一種特殊類型的sku來處理。這類商品與服務之間的關系,可在商品中心進行維護。當購買此類商品后,訂單進入商品服務訂單流程。在下單時客戶可選擇服務門店,也可以不選,后期通過人工客服指定門店。當選擇門店之后,可選擇送貨到家或直接送到么蒂娜,當商品到貨后,進行商品服務。
商品服務訂單流程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程在于:當實物商品發生售后時,服務核銷仍有效。服務商提供服務后,還涉及相應服務的結算,為避免服務商刷單,應提供相應核銷碼作廢功能。
五、訂單數據統計
常規統計傾向于財務統計,主要包括銷售額、毛利、成本、純利潤、客單價等。流量分析統計更多是為了指導電商平臺運營工作,分析用戶行為,訂單流量等。在訂單流量中又分為三個維度,分別從訂單交易維度、商品維度、訂單來源等三個方面來分析。
【交易分析(訂單層面)】
交易維度分析需要統計一下幾個數據。
(1)統計周期內的訂單銷售額(統計周期可以是日、周、月或自定義)
(2)訂單量:統計周期內的訂單量
(3)客單價:統計周期內,翼支付的ID你滾蛋平均金額
(4)下單用戶數與支付用戶數
下單用戶數:統計時間內,提交訂單的去重買家人數,一個人購買多件或多筆,只算一個人
支付用戶數:統計時間內,提交訂單并支付的去重買家人數,一個人支付多件或多筆,只算一個人
(5)支付新用戶數與支付老用戶數
支付新用戶數:統計時間內支付一次且在最近365天內首次支付的用戶去重人數。可能會存在以前有下單未支付而統計時間段內來支付的用戶
支付老用戶數:統計時間內支付多次或最賤364天內有過支付且統計時間內再次支付的用戶去重人數
(6)訂單金額分布:訂單金額在各價位之間的占比。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店鋪用戶的購買價值分布,可以針對性地提高用戶客單價
(7)地域分布:分析各區域的購買轉化率及訂單量、客單價,有針對性性地進行營銷
【商品分析(商品層面)】
商品維度分析需要統計以下數據
(1)被下單商品數:統計周期內,被下單數大于0的商家商品數總和
(2)被支付商品數:統計周期內被支付訂單數大于0的上架商品數總和
(3)被訪商品數:統計周期內,被訪問uv大于0的上架商品數總和
(4)商品收藏次數:統計周期內,商品被來訪者收藏的次數
(5)商品銷量統計:統計周期內,按照單一商品維度統計上架商品的銷售數量,按品類統計銷售額、銷量
(6)加購件數:統計周期內,,買家加入購物車商品件數之和
【訂單來源分析】
訂單來源分析需要統計以下數據
(1)統計出每個訂單的來源,包括訂單的來源媒介(站外廣告渠道)、用戶端(APP、H5商城、PC端等)
(2)記錄每個訂單的產生流程,包括在的那個單創建之前的商品瀏覽、加入購物車、提交購物車等關鍵步驟的數據分析
(3)追蹤訂單來源,包括來源的媒介、來源關鍵詞、來源網站等。
六、擴展:購物車
【購物車的妙用】
1.湊單
用戶瀏覽商品詳情頁的時候,有兩種選項:一種是“立即購買”,另一種是“加入購物車”。當用戶本身需求較多,想一次購買多種商品,或者參與到優惠活動中,這時候將商品加入購物車進行湊單
2.促銷
購物車還有促銷方面的功能,用于提高客單價。當有粗次奧活動時,用戶將商品加入購物車之后,可以查看是否滿足優惠條件和優惠之后的金額
3.收藏
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購物車發揮更多的是收藏哪個的作用
【購物車的設計】
1.通用顯示
購物車在展示時,基本的展示信息主要有:商品標題、商品圖片、價格、規格、數量、商家、庫存狀態。購物車的選中策略有三種:打開時默認全選、打開時默認全不選、云端同步選中狀態。用戶的購物車數據需要記錄在數據庫中,保證APP端和web端同步,下次登錄后不會丟失。
2.離線購物車
離線購物車指的是用戶在未登錄狀態下把商品加入購物車,一般通過創建虛擬用戶實現。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需要讓用戶在下單之前,允許未登錄先將商品加入購物車。
用戶登錄之后,涉及離線購物車和在線購物車合并。首先判斷當前是否有離線購物車。然后將離線購物車的數據和在線購物車的數據進行合并
3.庫存監控
由于商品庫存會發生變動,在庫存緊張或無貨的時候,會在前端給與提示。除了提醒用戶,在庫存緊張時還有促單的功效。購物車更新時,去查詢對應的商品庫存,判斷當前商品的數量,當庫存數大于0并小于提醒值時,提醒用戶庫存不足,請盡快下單;當庫粗數等于0時,提醒無貨;當商品下架后,提示商品無效。無效商品進入無效商品列表中,可批量清除。
4.排序分類
商品在購物車中顯示有幾個維度:(1)商家店鋪,將不同店鋪的商品分開;(2)優惠不同,在購物車中將優惠活動相同的商品聚合在一起;(3)加入時間,按照加入購物車的時間倒序排列,最近添加的商品排列在前
5.促銷信息
購物車中顯示促銷相關信息,類似滿減、滿贈、贈品等信息。
6.商品推薦
在購物車底部,是最好的商品宣傳位,可以添加為商品推薦區域。至于商品推薦的內容,會根據用戶數據做定向推薦
7.價格監控
購物車的商品價格變動時給用戶提示
8.編輯
編輯購物車時主要可以機型的操作:產出商品、加減商品數量、更改商品規格等。
【購物車的結算】
在購物車選中商品時,會實時算出訂單金額。在購物車中計算時,需要將優惠金額算進去,但是這部分優惠只包括滿減的部分。
在購物車中未將優惠券的優惠金額算入,主要是因為實際場景中可能有多種優惠券滿足訂單的情況,用戶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相應的優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