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聞報道,2020年,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為1.3,低于國際警戒線要求的1.5。隨著90后,乃至95后成為生育主力,總和人口生育率的走低,彰顯著年輕人對世界無聲的抵抗。
當今的各路聲音,在分析人口生育率的問題時,提到許多原因,比如職場對生育女性的就業歧視;比如生的起養不起的窘迫處境;比如常態化加班對養孩子的負面影響;比如生育孩子會加重內卷。
歸根結底,上述種種可歸源于一個詞,公平。比起上一代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的中年人而言,年輕人更加渴望公平,對自己的利益訴求更加敏感。年輕人常常感覺到,自己的努力理所當然只是在為其他利益群體做嫁衣。年輕人感覺到,自己被剝奪了。
“相對剝奪感”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最早由美國學者斯托弗提出,后經由美國社會學家默頓發展而來。所謂的“相對剝奪感”,是指某個人或某個群體,在與另外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比較時,產生的被剝奪的感受,這種剝奪的感受,通常可以理解為因社會不公,從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消極,憤怒,抱怨的情緒。
借助這個詞語來理解現實,可以發現,年輕人時常覺得自己是被剝奪者。尤其是在這個日漸撕裂、群體分化日益明顯的社會中,相對剝奪感會更強。
一方面,普通年輕人終日辛苦忙碌,到頭來還是只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在城市里,房價卻遠遠超出工資能支付的范圍,普通人拿著那一點工資,努力一生可能都不能在城市里買得起一套房。
相比之下,有些人賺的錢幾輩子都用不完,房子買了好多套,孩子生下來就吃喝不愁,上學就業更非普通人可比。有一句話說得好,投胎很重要,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們的起點就是普通人的終點,而且普通人就算努力一輩子,很大的可能也是到不了這個終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人更加樂觀,覺得這個時代充滿了機遇,一出門就能碰上機會。而有的人則更加悲觀,覺得寒門再也難出貴子,這個時代上升的通道已經被堵死,普通人沉溺在內卷里,彼此互相傷害,打的頭破血流。內卷、高房價、失業、裁員、加班、大學生就業難等話題無處不在點燃年輕人的憤怒。
這就很容易產生被剝奪感,當前的年輕人,身上的這種被剝奪感很重。許多人都感受到剝奪,覺得自己只是社會發展的工具,歷史的浪潮打來,犧牲了自己,養肥了別人。
人口問題,是公平問題的關鍵點,社會上千絲萬縷的不平等問題,最后都交結在人口問題上,到底是把人口當成發展生產力的工具,還是把人當成有價值、有尊嚴的個體,這成了問題的根本癥結。
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只是不愿意后代重復自己的悲劇而已,把孩子生下來,讓孩子也面對無窮無盡的內卷,把自己當成韭菜養肥了,讓人收割,這就導致被剝奪感的代際傳遞,一代又一代重復不斷被剝奪的人生。
人口生育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如何消解這種被剝奪感,如何讓社會結構變得更加公平,如何讓社會文化對普通的個體更加友好,這是問題的關鍵。
顯而易見的是,一個不能給年輕人安全感的社會,他們是不可能生孩子的。終日忙忙碌碌,也只是在窮忙,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躺平任嘲,對人生毫無指望了。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佛系青年世界觀”,不定期分享觀點,心得,期待與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