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了我一本李筱懿的《在時光中盛開的女子》,睡覺前我開始翻看。前兩篇《把天聊死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和《比情商低更可怕的是話太多》,看完覺得后背發涼。
我以前說話應該屬于也不帶腦子,也不給人留余地的。語速快的像機關槍,說話根本不過大腦。
李筱懿老師說,她以前說話擅長三個必殺技:一句話堵死人、我比你牛掰、你好弱智。我以前和很擅長這三個技能。
我明白你想說什么
我一直屬于說話比較有邏輯的人,所以對于說話啰嗦,或者說話沒有重點的人沒有耐心忍受,在碰到這類人的時候,我經常打斷他們說話,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或者“我知道你想說什么”,表示我不想再聽對方講下去。這個后來成為了一種習慣,習慣到我沒有意識。
上學時有個外專業住在同樓層的姑娘,和我并不相識,聽說我不住校宿舍里沒有行李,莫名地跑來找我,想把行李放在我的柜子。我覺得這個要求很過分,關鍵是這個姑娘說話還不是個開門見山,速戰速決的主兒,跟我掰扯了半天,其實兩三句話我就明白她的目的了,她繞了半天還沒到主題。我習慣性地打斷了她說話,說我明白你想說什么,不用說了,然后直接拒絕了。
我宿舍有個姑娘突然頭都沒抬地跟我說,我覺得你好像特別喜歡說,我明白你的意思,無論對象是誰,打斷別人說話的感覺不大好。
我猛然間意識到這是一個毛病。打斷別人說話已經很不禮貌,況且潛臺詞里就是你說的太爛了,我實在聽不下去了,也不知道那個時候我哪來的這份優越感。
滔滔不絕說我想說的
我話特別多,尤其是熟人之間。聊天時,基本是我一個人的主場。說話的內容呢,當然是我想說的,而不是別人想聽的。這些內容一向是以“我”開頭,以“我”為主角,無非是想炫耀些什么,又或者想證明些什么。
后來有一次碰到個姑娘,話嘮程度在我之上。那天那個姑娘喋喋不休說了一下午,我就像耳邊有個聲波源一樣,吵的心煩意亂。結束后,我問我的朋友,“我是不是說話,你們也覺得很吵?”我朋友倒是很坦誠,“比今天好一些。”
自那之后,也不知道是吸取了教訓,還是因為年齡大了,話慢慢反而少了。即使說話,也愿意講講故事,聊聊八卦,同頻的人聊點人生。關于“我”的話題很少再談。
我們總以為我們不著痕跡地抖機靈,其實呢,大多數情況時別人出于禮貌不揭穿而已。
我說話直,你別介意
30歲之前順風順水,做過大項目,又覺得自己好像見過大世面。總是覺得自己在擅長的領域特別有發言權,而且總是喜歡站在制高點去教育別人,甚至評價別人。別人問我意見或建議時,我時常說的話就是:“我這個人說話直,你別介意”….后面接的往往不是什么好話。
30歲之后我開始摔跟頭,我時常成為那個被別人教育和評價的人。我承認,當不斷地有人和我說,“我這個人說話直,….”,我聽完都有想罵臟話的感覺。
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針見血,也不是只有你永不出錯,給別人留情面,也是給自己留條路。
情商高,就是說話的時候,尊重和你說話的人,站在聽你說話人角度,不要想做主角搶風頭,說別人想聽的而不是自己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