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賬訓練營運營第一周,就像一個剛剛開始走路的小孩子一樣,走不穩的時候我們需要扶一把、需要及時關注及時調整走路的姿勢。而高效成長訓練營就像一個大孩子了,經過2個多月的打磨與學習,大家已經習慣了自發主動地去學習。成年人的學習真的主要靠自覺性,想學習的人你不讓她學習,她還會找機會去學習,甚至創造機會多學習一點。而不想學習的人你把最好的學習資源,最好的學習環境給她了,可能她還會想找理由放飛自我。
3月馬上就要過完了,工作與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之前在陪伴家人與孩子上缺失得有點多,這一周在盡力彌補。
2019年3月18-3月24日
本周已完成的:
1、整理了2篇輕社群內容
有人可能會認為整理輕社群精華是一件沒有必要的事。直接看老師的輕社群文章不就好了嗎。
其實,整理輕社群精華內容就像是讀書做筆記的過程是一樣的。讀書時,做筆記與不做筆記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而整理輕社群精華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去整理,讀過很可能只是讀過而已。這篇文章會像你在其他碎片化時間里遇到的無數個碎片化知識一樣存在你碎片化的記憶中。在這里,我羅列一下幾個好處:
1、整理的過程就是尋找、凝練精華的過程,有時為了凝練精簡文字,會多讀幾遍,對整篇文章的思路、邏輯會更清晰。
2、加強記憶,加深印象。
3、養成堅持的好習慣。一件事情只要堅持去做就有意義。
4、真誠利他的同時你也在閃閃發光。我們輕社群整理精華小組一共6人,除了我,還有曉云、阿艷、Molly、初心、云端的PP醬,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發自愿加入的。我們做了一個排班表,每一個現在都已經形成了默契,上午會自發把輕社群的精華內容整理好,加以美觀的排版生成圖片之后然后發到我們高效成長訓練營的群里供大家學習參考。
2、做了2次復盤
經過最近的幾件事情之后,越發覺得萌薇老師,不僅僅在畫畫、寫作、手賬方面堪為人師,而模范之,她在工作上、為人處世上更該是我學習的榜樣。
開營儀式剛剛結束,本來想好好的休息一下,萌薇老師卻毫無懈怠之意,第二天她就發給我一份她的復盤,可以想象開營儀式結束后她依舊沒怎么好好休息。原本我也打算做一個復盤的,但是她的復盤速度之快是我沒有想到的。
隨后我就重新梳理了自己在開營儀式前、中、后各個環節的工作。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把做的不足的地方、可以下次繼續借鑒改進的地方幾乎一一羅列了出來。
以前的自己真的覺得復盤很沒有必要、浪費時間。但是,真正自己克服了認知偏見去做了,才會發現復盤一次,深刻一次,從過去中學習、檢驗、改進自我。
開營儀式3天后,萌薇老師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手賬營的打卡率和作業率遠遠低于高效成長營,她首先想到的是從自身出發找原因勇于承擔責任,并站到學員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什么大家的積極性不高?學員會喜歡什么樣的社群?從而快速反思尋找解決方案并毫不拖延迅速執行。
我也對這次的事件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與復盤。我過多的站在一位運營者的角度來設定規則,一味地追求社群的“豐盛”與“新意”,盲目自信,事實證明,學員們不喜歡刷屏,不喜歡排得過于滿檔的學習日程,不喜歡過于復雜的玩法,其實,換個角度來想,假如我是一名學員的話,我大概也會有與他們一樣的同理心。
經過全體運營團成員的共同努力,就這樣從發現問題到調整落實我們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萌薇老師還親自設計課程表格和運營細則,忙到要吐,我也忙得一天沒有回家。
每一次困難與挫折都是一次學習的契機,這也給我上了一堂課。我把經歷這件事的所思所學寫了下來,很多時候形式與技巧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待問題的思維與格局。
3、回答一位小伙伴的困惑
一直不太敢“好為人師”,感覺自己真的普通,無論是經驗還是心得體會都沒有累積到足夠優秀的水平來為別人解疑答惑。一開始因為那段時間真的很忙我只是簡單作答,但是內心常常縈繞著這個小伙伴的困惑,針對她的問題我也反復想了很久,我覺得我可以試著給她一個更詳盡充分的回答。不管回答的好不好,如果能給她一點點的啟發與幫助我都覺得很高興。
針對她提出的問題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所思所感全部一一作答,回答完畢之后,內心一片通暢晴朗,就好像是自己的疑問撥開云霧見天明了一般,真心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你要相信發自內心的真誠利他,快樂與恩惠終會回流到我們身邊。
4、聽萌薇老師手賬課
好幾個手賬營的小伙伴來向我咨詢如何做手賬的問題,說來很慚愧,其實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手賬小白,也幫不了大家深入的東西。我之前沒有上過萌薇老師的手賬課,現在每天所做的手賬都是依據老師在朋友圈發出來的手賬照葫蘆畫瓢寫的。
但是,就像萌薇老師說的那樣,手賬不需要很多的工具,一支筆一個本子就可以完成,而且真正的手賬不以追求“好看”為最終目的,做手賬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幫助我們規劃好時間、夢想與人生。
所以相信萌薇老師的手賬課也刷新了很多人對于手賬的固有認知,一定要“先道后術”,首先把“道”的基礎打牢了,“術”才能不偏離“正道”更好的為我們所用,慢慢的發揮出作用。
5、看書《成為作家》
這本書刷新了自己對于寫作的認知。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論的誤區,認為一個人能否進行文學創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認識上的問題。能不能成為作家,不需要去詢問別人的意見,更與別人無關,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你自己,你有沒有開啟寫作的自信?
很多時候,可能我們還沒有開始寫就被自己的胡思亂想“嚇得退縮了”。比如我自己在寫文章時就經常想:我寫的東西有價值嗎?別人會看嗎?如果別人覺得寫的不好豈不是很丟人啊,我的文筆也不好邏輯也不通順,每次寫都要花費好久才能寫出來,唉,算了,我還是不寫了。。。
就這樣,我們在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里止步不前,猶猶豫豫。
本書的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表達欲望。這就是寫作的激情和動力。從這個意義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潛質。”
既然每個人都有成為作家的潛質,那為什么真正成為作家的人還只是少數人?
有句話說“先完成再完美”如果以完成為標準,相信很多很多人都可以辦得到,若論完美,世上真的鮮有完美的作品、完美的作業、完美的人。所以丟掉“完美”的緊箍咒吧!只管去做,只管去寫,寫不好沒關系,總比不寫要好,寫一次就會有一次的積累,寫一次就會有一次的進步。
不要妄圖一步登天,一周寫成作家,我們不是天才,我們也沒有天賦,但是我們享有和作家一樣的特權,那就是表達自我。無論你是成熟的、天真的、害羞的、豪放的,還是可愛的,執著的,你都可以通過寫作來表達獨一無二的自己。
像作家一樣去行動吧,每天堅持寫作,哪怕只寫500字的日記隨想。
用五歲孩子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興趣,捕捉日常生活的美好。
6、主持每周會診、每周復盤、每日一問
以前從來沒有試過2個群同一時間來回切換做主持。第一次嘗試,稍微有點錯亂的感覺。還好提前準備好了兩個群的主持詞。
一開始我很是擔心萌薇老師,因為2個群的活動都需要她的參與,一是高效成長訓練營會診的問題需要她來答疑,二是手賬訓練營第一次復盤需要她為大家做講解。那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首先我想了一個辦法,讓萌薇老師提前把問題想好寫下來,到時候我把問題的答案再發給提問的小伙伴,后來萌薇老師有想到用提前錄音的方法,讓我負責轉播到群里,這2個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萌薇老師都親自參與兩個群的互動中——那可能嗎?
事實證明,沒有不可能,只是你沒遇到或者不敢挑戰。只要事先做好準備了,就可以2兩個群互相切換,在等大家接聽語音消化的過程中,再迅速切換到另一個群。
我們不要害怕困難,反而應該去感恩每一次的困難,沒有這些困難,我們不會想到去跳出固有模式去解決困難,也不會積累到新的經驗,做出新的改變或突破。
小確幸
1、給娃買了香蕉、藍莓、草莓、菠蘿吃
小家伙特別愛吃水果,看到水果就嗷嗷的叫著要吃,就差跟你搶了。如果我跟他說媽媽也想吃呢,有時候他就特別“大方”,不停的往我嘴巴里送。有時候他不僅不給我,還立馬把手里的好吃的一大口全塞進自己嘴巴里,笑死人了。
2、給奶奶買了一個運動包、圓珠筆
奶奶每天去散步,鑰匙手機都放在口袋里不是很方便,就在淘寶上給她買了一個碎花布包,專門給她出門散步用,沒想到奶奶看到淘寶上的圖片一眼就看上了。奶奶記電話號碼時會用到筆,她還是習慣用傳統的圓珠筆,我經過文具店給她買了2支,拿給她的時候她笑得很開心。
3、幫奶奶畫了一個小畫
奶奶年級大了,記性不好,爺爺總是抱怨她燒飯的時候忘記關爐門。是的,沒錯,他們兩個老人家還在使用著傳統的爐子做飯,雖然電磁爐、微波爐他們也會用,但是就是覺得爐子用起來更順手,還好是單家獨院,否則爐火滅了再重新燒起來真的是夠嗆啊。
奶奶每次被爺爺都說習慣了,笑呵呵的自嘲,讓我幫忙在爐子旁邊寫上字提醒她關爐門。于是就有了下面這幅圖。
4、帶娃上早教去公園商場玩
這次娃在課上表現的還可以,只是有些環節還是耐心不足。之前有一次奶奶帶去上課,有一件趣事讓我們全家聽了都笑得前仰后合。本來還不會說話看上去啥事都不懂的人兒,在一次課上突然冒出來一句話,把老師和在場的家長都逗樂了,娃看到老師在換教具的時候說了一句“你快點”—— 我真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他為何會說這句話,也許是童言無忌,在他眼里可能還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的約束。也許只是無意識的,說話的音調有些像這幾個字吧,再后來還真的沒有再聽他說過這句個。當然等他再大一點的話如果還說這樣的話,我要好好教育他了。
周日的時候帶他到公園玩,看到好玩的就走不動路了,一切都是新奇而美好的。小姐姐放風箏就屁顛屁顛的跟著后面追。小哥哥玩沙子就湊上去和他搭話,還特別自覺的接受了小哥哥奶奶的熱心邀請,拿著小鏟子小桶玩得不亦樂乎。
5、帶娃回娘家、去奶奶家
小家伙在外婆家特別受歡迎,哥哥姐姐都搶著要抱他、親他,說他好可愛啊,給他餅干吃都要靠搶的,這邊娃嘴里的餅干還沒吃完,那邊3個哥哥姐姐早已迫不及待要把手里的餅干送到他的嘴里,還喊著“吃我的餅干”,相反小家伙卻淡定的很,對于哥哥姐姐的寵愛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傍晚帶娃又去了奶奶家,我還怕奶奶他們不在家,沒想到都在呢。一打開大門,就看見奶奶在院子里撥著花生,爺爺在廚房做飯,真好。娃好久沒見著太太了,這次剛打開大門,就伸開手自己走到太太面前要抱抱,在太太的懷里特別乖,完全沒有在家里的調皮搗蛋樣。
我說要去樓上看看,他好像能聽懂似的要從太太懷里下來,到了樓梯那里,自己抬起腳要爬樓。(他來奶奶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他居然記得樓梯在哪)在樓上玩了一會玩具,我說我們要走了,他也沒有依依不舍,很乖的自己走到門前然后跟我一起下樓。
畢淑敏在《提醒幸福》里說到: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我們。那我們豈不是擁有了更多的幸福!
不去回顧,不去記錄的話,我們往往忽略藏在生活里的小確幸。而如果我們記下來了,每一次回顧都能再次感受到當時的幸福與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不僅幸福需要提醒,需要銘記,生活中每一個溫暖感動的日常、每一個值得紀念、學習的當下都值得我們去記錄、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