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點啊!”,“喝,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會你呢!”......這些我想你也經歷過吧,如果你是聽者,你難受嗎?如果你是這類語言的輸出者,我想事后你也會感到懊悔吧。這些有一個統稱——“語言暴力”。
既然你不想成為語言暴力的受害者,那么你也不要做語言暴力的輸出者。當然,你幾乎不可能做到像圣人那樣,隨意的一句話都那么有哲理,還能千古流傳下去,那就先定一個小目標,學學“非暴力溝通”如何?
學會以下幾點,可助你掌握“非暴力溝通”:
1、以事實說話,切莫摻雜主觀評論
正如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言“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在說服力的層次上,主觀性的評論再有道理也是遜于事實的(法律上,物證通常比人證更有說服力,也是類似的道理)。
直觀的描述事實并不難,但很多人偏要夾雜主觀評論,甚至直接繞開事實直接下結論。一句話你說的再有道理只要摻雜你的主觀評論,與直觀的描述事實相比,說服力都會大打折扣的,如果是正面的還好,如果是負面的,那么,“暴力溝通”也就開始了,結果可想而知,要么對方“以暴制暴”,要么對方雖不反駁,但在對方的心里你已經被“拉黑”了。
以事實說話,其實并不難,直觀的描述事實就好了,比如,“你總是遲到”與“你這個星期遲到了三次,分別是周一、周三、周五”相比,很顯然,前者是主觀評價,后者才是“以事實說話”,從聽者的角度來說,自然后者更易接受,如果表述出來的是前者,那么聽者會有無數個理由“反駁”,“這一星期我僅僅遲到了三次而已,那誰誰誰遲到了四次你怎么不說他......”
所以,“以事實說話”,不僅讓你的話具有說服力,還能有效避免走向“語言暴力”的誤區。
2、表述“需求”要具體,越細致越好
你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是語言暴力產生的根源之一,比如,你要求你的老婆“好好做飯”,卻沒有明確的要求,究竟要“好”到什么程度,對方并沒有個明確的認知,所以只能想當然的按她所謂的“好”進行了,比如,“好好”的為你煮了碗方便面,然而你如果把你的需求具體化,我的需求是“四菜一湯”,或者在具體一點,我要吃“可樂雞翅”,這樣,不僅你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對方也不至于“好心辦錯了事”。
再說說我的例子,我想和我一樣的同齡人都有類似的經歷,那就是為父母的“嘮叨”所困擾,還不能不聽,聽了也大多數是沒有實際效果的“廢話”,重復率也是高得驚人,更何況我現在正在轉型學習互聯網、新媒體這些新事物,每天都要投入比較長的時間來學習,每當我晚上學習的時候,我媽媽就會經常性的打電話“問候”我的近況,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幾乎都是30分鐘+的狀態,而且內容無非是一些做人或者是家長里短之類的“廢話”,讓我很苦惱(當然,我并不否認她的動機是好的),有一次,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對我的媽媽說“我需要的不是什么大道理,我需要的是學習的干貨,你要實在講不出來就學好了再跟我通話”,結果“無濟于事”,之后的通話依舊如此。
后來我想了一下,我籠統的說“干貨”并不是個明確的需求,我媽媽無法理解,況且讓她學習這些新事物的確有點強人所難,所以我想了個新的方式,我和媽媽約定每天互相分享50字的學習心得,學什么都可以,并且每天打卡,“50字”就是我的實際需求,這樣一來,效果非常棒,以前的“嘮叨”已經“蕩然無存”,我和媽媽,每天的對話,大多都是分享學習心得,有的時候我媽媽寫的比我還要多。
3、學會“傾聽”
有些時候你是一個“被動”的溝通者,也就是作為一個聽者,而學會“傾聽”也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中“交流”這一章節,“傾聽”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學會傾聽也并不困難,做到以下幾點便可:
1、要做到足夠的專注,避免走神。專注,不僅僅是可以避免因“走神”而錯過有效信息,同時也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更是對對方的尊重。
2、要獲得能鑒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能力。這句話可能有點繞口,其實并不難理解,簡而言之,就是鑒別說者所說的話,哪些事帶有主觀評論性的東西,哪些是事實。
3、要克制自己“過早質疑”。在對方為講完所要說的話就要去質疑,不僅無法了解說者的本意,過早質疑也會讓你直接進入“對立”的狀態,“暴力溝通”可能就此拉開序幕。
4、在傾聽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余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與“預期”。在傾聽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回顧,以避免遺忘而漏掉重要信息,當然,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記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同時,可以嘗試著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對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進行一個“預期”甚至可以發現更多的“隱含信息”。
5、一旦決定傾聽就要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的狀態。也就是進入說者的思維,這樣可以避免讓說者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從而可以更“清晰”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4、理性思維引導價值取向
這一點來說覆蓋范圍比較廣,但核心就一個“理性思維”,很多暴力溝通的原因在于缺乏理性思維的引導而導致價值取向走入“誤區”。
比如,很多人會抱怨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加班,他們把加班的性質定義為“不得不做的事”最主要的是他們還不愿意做這些,這樣,難免產生負面情緒,為此可以換個思路,把“不得不”換成“我選擇”,也就是:如果我不加班,我可能因此失去工作,也就無法獲得經濟來源,這個損失我無法承受,所以我選擇加班,這樣,實現了從“被動的接受”向“主動選擇”的轉型,負面情緒也就煙消云散了。
所以,學會非暴力溝通,是一個全方位的提升,但真正想學會并掌握這些,是需要不斷地“積累”的,腳踏實地,不斷學習并提升自己的認知,將使你終生獲益。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