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
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感。
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于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產生的效果往往與目的背道而馳。
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孩子的行為往往取決于他所相信的事實,而不是真正的事實。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相信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訴我什么呢?記住,雖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他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5,社會責任感
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作出貢獻。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并幫助別人的時候感到自己特別能干。
拒絕扮演“超級媽媽”或“超級老師”
6,平等
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7,犯錯誤是學習的最好時機
當我們把犯錯誤看作一個機會而不是什么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另一方面,把犯錯誤看作是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 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 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 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晚餐時間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當天犯的一個錯誤,以及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是個很有益的方法。
8,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
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最能準確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后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會分辨別人說話的語氣是否和善,是否話中有話,是否真誠溝通,并以此來決定我們的回應態度。但當我們去主動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有多少人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語氣是否足夠和善,是否可以讓他能夠接受,從而做好足夠的準備再開始對話,尤其當你認為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
明知故問(圈套問題)會造成疏遠和敵意,無法進行有效溝通。
將疏遠和敵意轉化為親密和信任,溝通就會順利且有效。
很多時候,由于知識和技巧的缺乏,大人的不良行為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大人改變的時候,孩子也會隨之改變。
當大人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的時候,他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歡樂。